我國民族意識增強的因素及其對民族關系的影響
本文選題:民族意識 + 民族關系。 參考:《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2年05期
【摘要】: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民族意識普遍增強,既涉及民族自尊和發(fā)展意識,又攜帶著消極的狹隘主義意識。誘發(fā)我國民族意識增強的主要因素有政府管理因素、市場因素、資源因素和文化體認。狹隘的民族意識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引導各民族增強中華民族意識,充分體現(xiàn)中華民族意識的時代精神具有現(xiàn)實意義。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s generally strengthened, which involves national self-esteem and development consciousness as well as negative narrow-minded consciousness.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duce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our country are government management, market, resources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 Narrow national consciousness will bring some negative effects. Therefore,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guide all nationaliti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fully embody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作者單位】: 內(nèi)蒙古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編號:11YJA850005) 內(nèi)蒙古教育廳項目(編號:NJ10025)
【分類號】:C95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紹光;;民族主義與民主[J];公共管理評論;2004年01期
2 徐杰舜;民族意識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見──推薦“民族意識及其調(diào)控研究”[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3 敏浩;論民族意識[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1年02期
4 齊徑軒;民族意識的結(jié)構、功能和本質(zhì)[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1年02期
5 楊志強;;“民族意識”問題探析[J];民族論壇;1992年03期
6 郝時遠;關于民族意識增強的思考[J];民族團結(jié);1995年03期
7 徐黎麗;論民族意識對民族關系的影響[J];廣西民族研究;2005年02期
8 熊錫元;與劉克甫書再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zhì)問題[J];民族研究;1989年04期
9 納日碧力戈;民族意識辨[J];民族研究;1991年05期
10 顧肇基;民族意識的若干問題探索[J];民族研究;1993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陶斯文;楊風;;人口流動對四川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影響[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7年20期
2 王付欣;易連云;;論民族認同與愛國主義的契合[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3 李莉;;涵化:清入關后的滿漢文化關系[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4 孔偉婧;;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對民族認同的影響[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3期
5 吳永剛;范香立;;對維護我國西部民族地區(qū)社會穩(wěn)定的思考[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6 魏冰;;城市化進程中城市民族關系的現(xiàn)狀、趨勢與對策[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7 丁宏;;社會轉(zhuǎn)型期加快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區(qū)域經(jīng)濟的策略[J];長沙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8 伍文中;;民族地區(qū)財政體制改革走向的現(xiàn)實分析——兼議民族自治與省直管縣的相容性[J];地方財政研究;2011年07期
9 樸婷姬;;試論跨國民族的多重認同——以對中國朝鮮族認同研究為中心[J];東疆學刊;2008年03期
10 韋朋;;從“高大全”到人性的光芒——我國蒙古族題材電影中的“父親”形象[J];電影評介;2006年2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金柄珉;;試論跨國民族的多重認同——以對中國朝鮮族認同研究為中心[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社會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宋帥;;淺析民族地區(qū)人口流動問題[A];新中國60周年與貴州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陳蕭潔;;新形勢下加強城市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問題研究[A];“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周建新;黃超;;跨國民族勞務輸出中的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以龍井市龍山村S屯朝鮮族勞務輸出韓國為例[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5 趙建華;;淺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華民族認同感[A];21世紀中國公民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兩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黃巖;;促進國家認同,構建和諧多民族國家[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論叢(2011年)[C];2011年
7 張建新;魏俊青;;淺議內(nèi)蒙古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現(xiàn)狀與對策[A];科學發(fā)展觀與民族地區(qū)建設實踐研究[C];2008年
8 海路;徐杰舜;羅彩娟;;族群理論研究文獻回顧[A];中華民族認同與認同中華民族——人類學高級論壇2008卷[C];2008年
9 王華;;新中國少數(shù)民族題材紀錄片的類型與發(fā)展思考——從《鄂倫春族》談起[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9)——1949-2009:共和國的媒介、媒介中的共和國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鵬;認同視角下的歐盟語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王永昌;中美軍民關系比較研究:近30年視距的考察[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3 張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國家建構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5 藍波濤;新時期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常倩;商周至魏晉南北朝羌人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懷強;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績效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8 徐占元;西部民族地區(qū)加強黨的政治整合能力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9 艾清;牛錄—新疆錫伯族族群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茍爽;明清以來仡佬族分布格局變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玉芳;改革開放以來銀川市民族關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武應明;改革開放以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民族關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張燕;吐魯番木卡姆的社會功能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0年
4 路月雷;石河子與沙灣區(qū)域旅游整合開發(fā)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0年
5 高立文;濰坊市五年來流動人口犯罪調(diào)研報告[D];山東大學;2010年
6 梁俊穎;大連地區(qū)朝鮮族與韓國遷移者的民族認同比較[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7 陳小嬌;新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民族團結(jié)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范存霞;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民族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9 劉繼杰;社會結(jié)構性差異視閾下的新疆民族心理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10 鐘靜靜;扶貧項目的效益與青海土族農(nóng)村社區(qū)發(fā)展[D];蘭州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湯奪先;城市少數(shù)民族論略——以蘭州市為例[J];固原師專學報;2004年02期
2 黎巖;民族分界意識和民族認同意識[J];黑龍江民族叢刊;1988年03期
3 都永浩;關于民族意識概念及與民族主義的關系——民族意識問題通信[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2年02期
4 湯奪先;試論影響城市民族關系的幾個因素[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3年06期
5 周傳斌;民族意識研究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民族理論研究綜述之四[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8年01期
6 丁明俊;對當代侮教案的思考[J];回族研究;1994年03期
7 常士,
本文編號:18979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897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