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狩獵民族的身份分化——以鄂倫春族為例
本文選題:狩獵民 + 鄂倫春族。 參考:《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
【摘要】:以內(nèi)蒙古鄂倫春自治旗狩獵鄂倫春族為研究對象,以田野調(diào)查、歷史文獻、檔案資料為研究基礎(chǔ),從身份分化的視角,分析了在現(xiàn)代社會相對平等同質(zhì)的狩獵民族走向異化的過程和原因。
[Abstract]: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archival data, this paper takes the hunting of Oroqian nationality in Oroqun Autonomous Banner of Inner Mongoli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ntity differenti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cess and reason of the hunting nationality which is relatively equal and homogeneous in modern society.
【作者單位】: 瓊州學院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
【分類號】:C95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廉克訓;鄂倫春族工作的新開端——黑龍江省鄂倫春族工作會議紀要[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2年01期
2 周鐵農(nóng);提高認識 加強領(lǐng)導 一定要把鄂倫春族的事情辦好——在全省鄂倫春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摘要)[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2年01期
3 包玉明;黑龍江省鄂倫春族定居四十周年慶;顒泳C述[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3年04期
4 張?zhí)┫?呂春鳳;;鄂倫春族研究的新篇章——讀于學斌的《鄂倫春游獵生活》[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5年12期
5 劉利民,王化西;黑龍江省鄂倫春族普通教育的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對策[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2年02期
6 克訓;豐厚的禮物——黑龍江省鄂倫春族定居四十周年迎慶建設(shè)項目紀實[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3年04期
7 廉克訓;黑龍江省鄂倫春族地區(qū)的發(fā)展戰(zhàn)略思想與社會系統(tǒng)工程[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0年04期
8 金顯義;試析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族思想意識狀況[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1年03期
9 李敏;上下齊努力,為加快鄂倫春族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而奮斗[J];黑龍江民族叢刊;1986年02期
10 吳雅芝;鄂倫春族的狩獵[J];百科知識;1996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朱子玉;溫輝;;改革開放30年鄂倫春族發(fā)展成就[A];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黑龍江省民族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何群;;仍然需要在世界小民族生存問題研究上下功夫——中國鄂倫春族等個案分析[A];中國世界民族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下)[C];2005年
3 高丙中;;社團合作與中國公民社會的有機團結(jié)[A];2006年度中國汽車摩托車配件用品行業(yè)年度報告[C];2006年
4 李金紅;;基層政府行政能力提升的制度分析[A];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改革開放30年全省民族社會事業(yè)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fā)展[A];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黑龍江省民族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周海燕;陳華;;西部地區(qū)城鎮(zhèn)空巢家庭養(yǎng)老問題的探討與思考(以昆明為例)[A];中國老年學學會2006年老年學學術(shù)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6年
7 盧范植;;黑龍江省民族研究學會第四屆常務(wù)理事會工作報告[A];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黑龍江省民族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劉淑華;;發(fā)展經(jīng)濟是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A];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黑龍江省民族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9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是推動民族經(jīng)濟社會事業(yè)全面發(fā)展的根本保證[A];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黑龍江省民族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王文俊;劉榮新;;政府科學決策中的民意參與之道——對《廣州市政府重大決策程序規(guī)定》的若干建議[A];中國社會學會2010年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社會學民俗學學院教授、民俗學人類學系主任,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兼職教授 何群 鄂倫春族,黑龍江省大若安嶺行署紅十字會常務(wù)副會長、黑龍江省鄂倫春族研究會副會長 關(guān)金芳;怎樣保護鄂倫春文化,促進民族發(fā)展[N];中國民族報;2010年
2 孫亮;黑龍江59個項目解急需[N];中國民族報;2004年
3 本報記者 柴克儉;一步跨越幾千年[N];中國民族報;2003年
4 本報記者 阿勒得爾圖邋通訊員 紀明國;南木鄉(xiāng):現(xiàn)在的生活比打獵強百倍[N];中國民族報;2007年
5 恩和巴圖 內(nèi)蒙古大學蒙古學院;“三少民族”文化源于中原地區(qū)[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6 任老來;黑龍江大興安嶺將建鄂倫春族發(fā)展項目庫[N];中國民族報;2010年
7 執(zhí)筆 何群;獵民轉(zhuǎn)產(chǎn)與鄂倫春族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與傳承[N];中國民族報;2011年
8 邱齊龍;鄂倫春族群眾歡度古倫木沓節(jié)[N];中國民族報;2011年
9 本報記者 辛語 通訊員 侯玉鵬;鄂倫春奏響民族團結(jié)和諧發(fā)展交響曲[N];內(nèi)蒙古日報(漢);2007年
10 王樹人;龍江大地少數(shù)民族的“衣食住行”[N];黑龍江日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侯彬;社會轉(zhuǎn)型期的政府能力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印峰;中俄鄂倫春族社會保障制度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2 方征;黑龍江白銀納鄂倫春族傳統(tǒng)文化的變遷與重建[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3 董秀玲;清末民初鄂倫春族文化變遷研究(1895-1915年)[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黃玉環(huán);困境與出路[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許秀蓮;內(nèi)蒙古鄂倫春族政治變遷分析[D];吉林大學;2009年
6 胡艷芳;鄂倫春族自我認同生成中的國家作用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7 郭黎明;公眾重復上訪的根源及處置對策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8 馬薇;論服務(wù)型地方政府構(gòu)建路徑[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9 張靜敏;網(wǎng)絡(luò)環(huán)境下政府危機公關(guān)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10 寧述峰;我國公共服務(wù)中的政府與社會關(guān)系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8084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808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