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xié)作生存與內外有別:“三巖”藏區(qū)人群互動規(guī)則的微觀剖析
本文選題:三巖藏區(qū) + 人群互動。 參考:《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摘要】:"三巖"歷史上長期處于各種權力中心的邊緣地帶,時至今日,由于種種原因,國家正式制度在該地糾紛處理過程中的作用甚微。該地既相互對立又彼此聯(lián)合的"帕措"及與其密切勾連的"血親復仇"行為,不僅塑造三巖人的前身,在三巖人今天的生活中依然產生多方面的影響。站在主位的立場深入洞察三巖人互動規(guī)則,是解決好當?shù)馗黝惣m紛的前提和基礎。
[Abstract]:Sanyan has been on the edge of various power centers for a long time in the history. Today, due to various reasons, the official system of the state plays little role in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s in this area.The "Pazuo", which is not only opposite but also United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blood and blood revenge" behavior closely linked with it not only shape the predecessor of Sanyan people, but also have many influences in the life of Sanyan people today.It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to solve all kinds of disputes well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rules of Sanyan people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me.
【作者單位】: 西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
【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康區(qū)族際互動與社會文化變遷調查研究”(09SZYZJ01)
【分類號】:C957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海坤;;中國走向憲政之路——兼論“三個代表”理論和我國憲法發(fā)展[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0期
2 張健;;傳統(tǒng)社會紳士的鄉(xiāng)村治理[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05期
3 張健;;傳統(tǒng)社會鄉(xiāng)村精英身份建構與權威基礎——以關中廟村為個案[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11期
4 趙昀峰;;淺議歷史人類學與田野調查——從早期西方人類學起源談起[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5 夏菲菲;;城市蒙古族擇偶觀念的變遷——以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為例[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6 盧金方;從“三個代表”的科學內涵認識“德法兼治”的客觀需要[J];鞍山科技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7 呂韶鈞;;試論龍舟競渡文化的精神內涵[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8 王慶明;;市場轉型與底層行動的“去政治化”[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9 古開弼;我國歷代保護自然生態(tài)與資源的民間規(guī)約及其形成機制——以南方各少數(shù)民族的民間規(guī)約為例[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10 閻光才;;教師“身份”的制度與文化根源及當下危機[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田先紅;;鄉(xiāng)村治理轉型與基層信訪治理困境[A];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曹正漢;;分散燒鍋爐——中國上下分治的威權體制及其穩(wěn)定機制[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姚子輝;;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宗族的角色——以福建省為例[A];福建省社會學2007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劉西忠;;社會轉型視閾中的就業(yè)基層導向——以大學生到村任職為視角[A];轉型期的中國未來——中國未來研究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李紅巖;;弘揚西柏坡精神 堅持與發(fā)展唯物史觀[A];繼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西柏坡精神研究文集[C];2007年
6 黃海德;;中外學術界關于“中國民間信仰”概念的認知與檢討——附帶論及中國社會中宗教與社會的聯(lián)系與互動關系[A];中外關系史論叢第19輯——多元宗教文化視野下的中外關系史[C];2010年
7 劉佳燕;鄧翔宇;;權力、社會與生活空間——中國城市街道的演變和形成機制[A];多元與包容——2012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16.第五屆求是理論論壇獲獎論文)[C];2012年
8 地木拉提·奧邁爾;崔延虎;;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地方經驗:我和他、我和你、我們——兩個新疆人類學研究者的對話[A];民族學人類學的中國經驗——人類學高級論壇2003卷[C];2003年
9 陳沛照;;話語邊緣與原生態(tài)文化反思——一個苗族村落教育的民族志記述[A];走進原生態(tài)文化——人類學高級論壇2010卷[C];2010年
10 張詠;高前;;靈驗的遺產——宗教生態(tài)論視域下的河北深州“香門”信仰研究[A];宗教與民族(第七輯)[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玉忠;宋代刑事審判權制約機制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間中的湫神信仰儀式及其口頭傳統(tǒng)[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李言統(tǒng);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4 劉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叢報》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東部地區(qū)的宗族與地方社會[D];南開大學;2010年
6 劉軍;顧憲成與晚明東林運動——傳統(tǒng)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鄧群剛;集體化時代的山區(qū)建設與環(huán)境演變[D];南開大學;2010年
8 李丹;中國族際政治整合的制度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佟金玲;司法儀式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何紹輝;貧困、權力與治理[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費春宏;網(wǎng)絡交換論與中國人情分析[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2 衛(wèi)鈺;康雍時期云南銅礦業(yè)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3 周春菊;晚清廣西鄉(xiāng)土社會中的少數(shù)民族士紳[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李賢軍;廣西白褲瑤村落體育文化變遷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5 李博;平山木柄瑤的社會變遷與科學發(fā)展[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6 覃志鵬;廣西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慶典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7 黃蘭;不交易的“交易者”:廣西隆安縣南圩鎮(zhèn)亥日的牛中[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8 林萍;南宋江西地區(qū)民間祠神信仰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9 朱琳;明清時期臨川士紳與地方社會[D];南昌大學;2011年
10 李尚奎;133團九連維吾爾族文化變遷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晗;;美國國會的立法聽證規(guī)則[J];中國人大;2004年15期
2 吳根發(fā);;信訪工作應依法開展[J];人民政壇;2005年08期
3 謝暉;;民間法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4 文新宇;對苗族家族場域中的一件離婚糾紛的分析[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5 潘進良;;政府機關借調現(xiàn)象探析:從規(guī)則到制度[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6 唐峰;;糾紛解決中的關系規(guī)則[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7 郭星華;邱洪敏;;法律的“在場”與“不在場”——對一起贍養(yǎng)糾紛調解事件的法社會學分析[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8 韋林靜;;淺析鄉(xiāng)土糾紛的特點及法律適用[J];消費導刊;2010年08期
9 褚曉琳,王彬;規(guī)則、話語與范式:鄉(xiāng)土社會場域下的糾紛解決[J];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3期
10 宋梅;;農村糾紛解決方式探析[J];蘭州學刊;200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駱遠航;;X線床邊機的防護工作[A];2010中華醫(y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第十八次全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2 李秀民;;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的職業(yè)危害與防護[A];中華護理學會第5屆全國消毒供應中心發(fā)展論壇論文匯編[C];2009年
3 曹春風;;律師參與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基本路徑[A];中華全國律師協(xié)會憲法與人權委員會、行政法專業(yè)委員會2010年年會暨“律師參與化解社會矛盾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4 陳保中;;社會糾紛解決:行政機制及其優(yōu)勢[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7年
5 吳衛(wèi)軍;;現(xiàn)狀與走向:我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透析——兼論和諧社會糾紛解決體系的構建[A];犯罪學論叢(第五卷)[C];2007年
6 周曉唯;胡強;張茉茉;;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的法經濟學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6年
7 黃賽威;;放射科醫(yī)療設備因工作人員大意引起的故障[A];2009中華醫(y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第十七次全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9年
8 劉曉聰;葛振香;張友平;;提高NICU工作人員手衛(wèi)生依從性的方法探討[A];中華護理學會2009全國醫(yī)院感染新進展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9年
9 宋曉晴;張娟娟;樊艷娟;王敏;王穎;;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職業(yè)安全防護[A];中華護理學會第5屆全國消毒供應中心發(fā)展論壇論文匯編[C];2009年
10 ;工作人員名單[A];甘肅省錢幣博物館開館暨錢幣學術研討會專輯[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義成邋實習生 何迎春;2007年投訴新熱點:電動自行車[N];南充日報;2008年
2 方丁邋胡秀玲;積極開展矛盾糾紛調處工作[N];周口日報;2008年
3 朱興忠;甘州加大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力度[N];張掖日報;2007年
4 鐘寶英;“只要工作到位,矛盾糾紛可在基層解決”[N];廣西日報;2007年
5 呂曉將;真正把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N];廊坊日報;2007年
6 本報記者 譚建偉;調解巧手妙解國際貿易“結”[N];深圳特區(qū)報;2006年
7 本報特派記者 魏小毛;宋魚水:提高知識產權確權糾紛解決效率[N];中國知識產權報;2008年
8 劉 輝;開縣法院六千六百件糾紛解決在家門[N];人民法院報;2004年
9 記者 高建進;莆田:多元調解銜接機制促和諧[N];光明日報;2009年
10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 陳杭平;多元主體“請進來” 矛盾糾紛“交出去”[N];人民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劍;論涼山彝族的糾紛解決[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2 張文香;蒙古族習慣法與多元糾紛解決機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唐峰;糾紛和解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4 張佳鑫;協(xié)商解決糾紛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楊猛;新農村建設視閾下的農村糾紛多元解決機制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楊戴云;多元權威沖突與交錯[D];西南民族大學;2010年
7 何宏耀;高等院校與學生糾紛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8 向祥華;貨幣政策規(guī)則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4年
9 馬煥靈;高等學校學生紀律處分糾紛及其處理[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鄭智航;論法律內在邏輯的基調演變[D];吉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志華;我國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完善的路徑分析[D];河南大學;2010年
2 莫良化;中國籃球職業(yè)化進程中糾紛救濟機制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7年
3 趙瑋瑋;轉型時期農村社會的糾紛解決與基層政府[D];北京大學;2005年
4 嵇紹軍;證券民事糾紛解決機制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5 張萍;消費者協(xié)會糾紛調解機制探析[D];重慶大學;2007年
6 李亞鋒;論民間調解[D];山西大學;2007年
7 李婉芬;我國訴調對接機制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8 朱姝;論司法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D];蘇州大學;2010年
9 陳開存;論訴訟機制與非訴訟機制的協(xié)調[D];廈門大學;2006年
10 趙會朝;行政調解的困境及對策[D];吉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7555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755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