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民族”的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以中越邊境的壯族為例
本文選題:跨界民族 + 族群認同; 參考:《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02期
【摘要】:學術(shù)界普遍將中國邊境的壯族和越南邊境的儂族與岱族稱為"跨界民族"。本文作者在田野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中國一些地方的壯族邊民并未將自己與另一側(cè)種族文化同源的越南儂族和岱族想象成"同一個民族",而是看作差異顯著的不同群體。被國界線分割開來的某些"歷史民族"由于受不同國家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制度的影響,不同部分正漸行漸遠,雙方文化差異所透射出的國民身份,已成為邊境地區(qū)人們辨識異族的重要標志。
[Abstract]:The Zhuang nationality in the border of China and the Nong and Dai nationality in the border of Vietnam are generally referred to as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 in academic circles.I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border people of Zhuang nationality in some parts of China do not think of themselves as "the same people" as "the same people", but as distinct different groups.Some "historical nations" separated by national boundaries have been affected by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system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different parts are gradually moving away. The national identity transmitted b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ides,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ark for people in border areas to identify different races.
【作者單位】: 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分類號】:C9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陳志明,羅左毅;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以馬來西亞為例(下)[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2 方鐵;;云南跨境民族的分布、來源及其特點[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3 金春子;中國的跨界民族[J];民族團結(jié);1995年05期
4 朱倫;“跨界民族”辨析與“現(xiàn)代泛民族主義”問題[J];世界民族;1999年01期
5 曹興;論跨界民族問題與跨境民族問題的區(qū)別[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閆文虎;跨界民族問題對我國和平崛起的影響[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2 苑青松;;談“反正”——對《白鹿原》中民族國家想象的思考[J];安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綜合版);2006年04期
3 王希輝;黃金;;越南華僑與孫中山領(lǐng)導的革命運動[J];八桂僑刊;2006年04期
4 向大有;;清代廣西向國外移民三大板塊背景要素的比較研究(上篇)[J];八桂僑刊;2010年01期
5 肖勇,陶萬輝;利用和改造農(nóng)村宗族組織的對策研究[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01期
6 朱華;;以多元文化身份解析中華文化板塊學說[J];濱州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7 柴紅梅;;日本現(xiàn)代主義詩歌之中國大連源起觀——以安西冬衛(wèi)詩歌創(chuàng)作為證[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8 謝玲;;電影與傳播——以《教父》為例[J];當代小說(下);2011年02期
9 楊慧;;親情的政治——韓國電影中的“兄弟”隱喻[J];東方叢刊;2008年01期
10 羅昔明;;哥特小說美國化之探析[J];東方論壇;2009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馮瑜;;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帕西傣宗教文化[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2 潘洪鋼;;中華民族文化的互動與發(fā)展——以南方民族游耕文化為中心的討論[A];漢水文化研究——漢水文化暨武當文化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3 胡云生;;構(gòu)想與現(xiàn)實:三重關(guān)系互動中的回族認同[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4 曹興;;多重國際舞臺中的庫爾德人問題[A];2004年度全國世界民族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5 周建新;呂俊彪;;傳統(tǒng)文化與跨國民族的社會轉(zhuǎn)型——以廣西東興市萬尾村京族人為例[A];文化多樣性與當代世界[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衛(wèi)民;歐洲民族過程與歐洲一體化[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石茂明;跨國界苗族(Hmong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3 潘廣輝;民族問題與蘇聯(lián)解體[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胡云生;河南回族社會歷史變遷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5 吳小奕;跨境壯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6 汪金國;現(xiàn)代中亞社會發(fā)展狀況與趨勢研究[D];蘭州大學;2003年
7 譚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區(qū)的近代重構(gòu)[D];蘭州大學;2006年
8 祁進玉;不同情景中的群體認同意識[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9 趙亮;海外體驗與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發(fā)生[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劉藝;跨境民族問題與國際關(guān)系[D];暨南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易方立;跨境民族問題對國際關(guān)系的影響[D];湘潭大學;2010年
2 陳云云;“他鄉(xiāng)”與“家鄉(xiāng)”:歸僑的歸屬感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3 盤金貴;邊境瑤族村寨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韋凡州;越南人信仰中的中越共同神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5 惠慧;哈薩克斯坦哈薩克族來華留學生漢語招呼語使用情況調(diào)查[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6 蕭長嘯;中哈民間交流中的哈薩克人[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7 葉珉;復興,,還是衰亡?[D];外交學院;2002年
8 鄭莉;涼山彝族信仰的表達與嬗變——對畢摩儀式的經(jīng)驗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9 李剛;中國與俄、蘇跨國民族哈薩克族問題研究[D];新疆大學;2004年
10 謝有長;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民族主義[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8條
1 恩保羊 ,沈靜芳;法國學者恩保羊談印度支那半島的苗族[J];東南亞;1985年01期
2 安·馬克斯韋爾·希爾 ,陳建明;泰國北部的中國云南人[J];東南亞;1985年01期
3 周大鳴;論族群與族群關(guān)系[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4 方鐵;百越在西南地區(qū)的分布新議[J];思想戰(zhàn)線;1993年06期
5 安德魯·D·W·福布斯;關(guān)學君;郭慶;;泰國北部的“欽浩”(云南籍華人)穆斯林[J];民族譯叢;1988年04期
6 阮西湖;“民族”一詞在英文中如何表述[J];世界民族;2001年06期
7 朱倫;“跨界民族”辨析與“現(xiàn)代泛民族主義”問題[J];世界民族;1999年01期
8 方鐵;《史記》、《漢書》失載西南夷若干史實考辨[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葛公尚;試析跨界民族的相關(guān)理論問題[J];民族研究;1999年06期
2 李紹明,楊健吾;中國與東南亞跨界民族的改革開放問題[J];天府新論;2000年04期
3 沈海梅;族群認同:男性客位化與女性主位化——關(guān)于當代中國族群認同的社會性別思考[J];民族研究;2004年05期
4 龍木;第二屆跨界民族學術(shù)討論會述要[J];民族研究;1999年06期
5 曹興;跨界民族問題及其對地緣政治的影響[J];民族研究;1999年06期
6 劉泓;第二屆中國跨界民族問題研討會于吉林延吉召開[J];世界民族;1999年03期
7 吳楚克;;從地緣安全角度理解中國的民族與跨界民族[J];廣西民族研究;2009年03期
8 蘇昊;;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研究綜述[J];民族論壇;2010年08期
9 楊文炯;;回族形成的歷史人類學解讀[J];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10 龐金友;;族群身份與國家認同:多元文化主義與自由主義的當代論爭[J];浙江社會科學;2007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安迪·魯多克;;國家認同出了什么問題?——青年媒體研究的觀點[A];2008第六屆亞洲傳媒論壇——國家形象傳播論文集[C];2008年
2 ;東北亞跨界民族地區(qū)的民族關(guān)系/和諧社會研究[A];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lián)合會第十六屆大會論文摘要第八分冊[C];2009年
3 劉大可;;族群認同與族群符號——贛閩粵臺客家族群的田野調(diào)查研究[A];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4 徐黎麗;;國家認同——影響西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民族關(guān)系的核心因素[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4集)[C];2009年
5 金柄珉;;試論跨國民族的多重認同——以對中國朝鮮族認同研究為中心[A];民族關(guān)系與宗教共處[C];2007年
6 雷琳;;公民意識與國家認同:西北邊疆執(zhí)政安全理念構(gòu)設[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學術(shù)研討會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7 楊文炯;;大分散中族群認同的建構(gòu)與社會整合——跨城鄉(xiāng)區(qū)域的回族社區(qū)之間的社會互動結(jié)構(gòu)的人類學分析[A];第二次回族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6年
8 郭正林;;維漢關(guān)系中的族群意識與政治認同[A];政治改革與政府轉(zhuǎn)型[C];2003年
9 白葉;;當代新加坡福建會館認同形態(tài)初探——以會訊為切入點[A];《譜牒研究與華僑華人》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劉復生;;族群問題三議——以藏彝走廊民族為例[A];“藏彝走廊歷史文化”學術(shù)討論會會議論文[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馬富英;跨界民族與中國地緣安全[N];中國民族報;2010年
2 閔克;“藏彝走廊族群認同及社會文化互動”學術(shù)研討會召開[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3 青海省發(fā)展中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 執(zhí)筆 吳玉敏;實現(xiàn)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相統(tǒng)一[N];人民日報;2009年
4 胡巖;在各民族共同繁榮發(fā)展過程中增進國家認同[N];中國民族報;2009年
5 中國人民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 張踐;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N];中國民族報;2010年
6 楊文炯;回族社區(qū):“單位”之間的社會互動[N];中國民族報;2006年
7 ;民族政策:國家行為的政治規(guī)范[N];中國民族報;2007年
8 高永久;民族心理認同對社會穩(wěn)定的作用[N];中國民族報;2006年
9 本報評論員;民族團結(jié)社會和諧的頌歌[N];光明日報;2006年
10 黃蓉芳 高曉遠;除夕該不該放假? 國家行政安排亦需兼顧大眾情感[N];中國社會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董強;改革開放以來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跨界民族關(guān)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時春麗;俄羅斯族民族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3 張興堂;跨界民族與我國周邊外交[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4 海力波;“做”黑衣壯:認同歷史與文化表征[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5 邱興旺;社會轉(zhuǎn)型過程中的族群認同與宗教認同[D];上海大學;2009年
6 張麗劍;“民家情”:散雜居背景下的族群認同[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7 張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國家建構(gòu)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桂榕;歷史·文化·現(xiàn)實:回族的國家認同[D];云南大學;2010年
9 畢躍光;民族認同、族際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共生關(guān)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張寶成;磨合與交融:呼倫貝爾巴爾虎蒙古人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環(huán)宇;中國民族政策與國家認同建設[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2 趙才全;居住在蒙古國的內(nèi)蒙古蒙古族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D];內(nèi)蒙古大學;2010年
3 肖麗丹;半山客族群認同的維系與變動[D];中山大學;2010年
4 高彩云;偏人族群認同[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5 劉青梅;文化旅游背景下的族群認同研究[D];貴州民族學院;2010年
6 盧飛斌;菲律賓華族中學生族群認同特點及其相關(guān)因素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韓東春;國際移民背景中的族群認同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8 陳敬勝;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D];湖南科技大學;2010年
9 朱金春;地緣安全視野下的跨界民族認同意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10 馬衛(wèi)紅;中小城市族群關(guān)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7552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755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