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村寨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法人類學探究——以武陵山特困連片地區(qū)為例
本文選題:民族村寨文化 切入點:保護與傳承 出處:《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03期
【摘要】:主流法學關于民族村寨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研究一開始便被附著了規(guī)范法學的尾贅,整體融合式的建構主義進路是民族村寨文化保護與傳承法人類學的進路,這一結論包含研究視域整體主義的重新定向、研究方法論的根本轉(zhuǎn)換及規(guī)范體系的重新建構。沿此進路,對村寨文化遺產(chǎn)現(xiàn)行法核心范疇即權利和權力現(xiàn)象進行法人類學細化分析,得出民族村寨文化保護與傳承法人類學的一般規(guī)則,即法律信仰的在地性規(guī)則、文化主體規(guī)則、村寨原生文化存續(xù)與可延展規(guī)則。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minority village culture in mainstream jurisprudence has been attached to the tail of normative jurisprudence from the beginning. The holistic and integrated constructivism approach is the path of anthropology of national village cultur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law.This conclusion includes the reorientation of holistic approach to research, the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of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normative system.Along this route, the autho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ore category of the current law of village cultural heritage, namely, the phenomenon of right and power, and obtains the general rules of legal anthropology of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ethnic villages, that is, the local rules of legal belief.The rules of cultural subject, the existence and extensibility of the original culture of the village.
【作者單位】: 吉首大學;
【基金】:作者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武陵山特困連片地區(qū)多中心參與扶貧的法律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編號:15XMZ072) 國家民委重點基地項目“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qū)多元參與扶貧法制化研究”(項目編號:2015-GM-212) 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連片特困地區(qū)民族村寨文化保護與教育傳承的法人類學解答”(項目編號:14YBX02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C912.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艾新偉;李豐洲;葉鵬;;城市建設中的文化保護——訪曾憲梓教育基金獎一等獎獲得者葉鵬教授[J];今日中國論壇;2006年04期
2 《中華生肖文化及其保護與開發(fā)研究》課題組;;中華生肖文化保護與開發(fā)研究[J];今日中國論壇;2009年01期
3 《中華生肖文化及其保護與開發(fā)研究》課題組;周廣蓮;聶秉華;趙曉紅;;中華生肖文化保護與開發(fā)的對策建議[J];今日中國論壇;2009年Z1期
4 貫昌福;王永;;中俄東部邊區(qū)跨國界少數(shù)民族文化保護芻議[J];黑河學院學報;2012年05期
5 陳梓凡;史民峰;;北京胡同的變遷與胡同文化保護探析——以攝影紀實的角度[J];世紀橋;2013年11期
6 ;共梳脈絡 共創(chuàng)輝煌 內(nèi)蒙古草原文化保護邁出實質(zhì)步伐[J];今日中國論壇;2007年01期
7 富童;;我國文化保護發(fā)展現(xiàn)狀及立法的探討[J];時代經(jīng)貿(mào)(下旬刊);2008年12期
8 耿識博;;澳大利亞文化保護管理體制及對我國的啟示[J];行政管理改革;2011年01期
9 冉文偉;;青島民俗文化保護與發(fā)展研究[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10 陳正府;;節(jié)日,留住我們的傳統(tǒng)和記憶[J];當代貴州;2008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呂繼熔;;積極參與文化保護事業(yè) 不斷提高服務質(zhì)量和水平[A];浙江省博物館學會2006年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6年
2 吳悠;;阿昌族本族文字的缺席和文化保護課題[A];民族文化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研究論叢(第二輯)[C];2011年
3 陳朝隆;陳敬堂;;民族旅游的文化透視[A];全國第19屆旅游地學年會暨韶關市旅游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田海軍;;文化平等視域下蒙古傳統(tǒng)體育的文化保護[A];第6屆全國青年體育科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5 江昀;;論鹽文化保護的大眾媒介策略[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五輯)[C];2010年
6 張曉;;西江苗寨文化遺產(chǎn)保護和旅游開發(fā)的思考——兼論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fā)的關系[A];《民族遺產(chǎn)》(第一輯)[C];2008年
7 姜敏;;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貴州少數(shù)民族文化保護策略探析[A];“科學發(fā)展觀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段超;;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推動北京文化之都建設——天壇文化保護及發(fā)展、傳承淺談[A];繁榮古都歷史文化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壇文集[C];2013年
9 段超;;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推動北京文化之都建設——天壇文化保護及發(fā)展、傳承淺談[A];2013·學術前沿論叢——中國夢:教育變革與人的素質(zhì)提升(下)[C];2013年
10 郝莉莉;;論公園文化保護與傳承[A];繁榮古都歷史文化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壇文集[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國水產(chǎn)科學研究院 劉紅梅;中國漁文化保護和發(fā)展現(xiàn)狀與意義(四)[N];中國漁業(yè)報;2013年
2 記者 藺皙;10個遺產(chǎn)項目涉及林業(yè)文化保護[N];中國綠色時報;2013年
3 中國水產(chǎn)科學研究院 劉紅梅;中國漁文化保護和發(fā)展現(xiàn)狀與意義(三)[N];中國漁業(yè)報;2013年
4 杜秀萍;文化保護應納入政績考核指標[N];中國縣域經(jīng)濟報;2014年
5 劉修兵 嚴長元;新農(nóng)村建設不能忽視文化保護[N];中國文化報;2007年
6 ;新農(nóng)村建設中需加強文化保護力度[N];中國藝術報;2007年
7 蔡豐明;體制、立法、政策:上海民俗保護三策[N];社會科學報;2007年
8 哈爾濱師范大學 張廣才;我省少數(shù)民族文化保護的幾點思考[N];黑龍江日報;2008年
9 本報記者 林遠錦;古文化保護開發(fā)大有可為[N];臺州日報;2009年
10 記者 顧榮;文化保護 將把“根”留住[N];西安日報;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玲;貴州省少數(shù)民族文化保護中的政府職能研究[D];貴州大學;2008年
2 黃燕妮;民族地區(qū)民俗文化保護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3 楊宏成;德宏州少數(shù)民族文化保護中的政府職能研究[D];云南大學;2013年
4 董業(yè)亮;棗莊煤文化保護與開發(fā)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5 鄧書保;瑤族藥浴文化保護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6 龍妍;城市化進程中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研究[D];西南大學;2014年
7 鄭登瑜;國際合作打擊海盜犯罪的法律問題研究[D];福州大學;2010年
8 賈玉芝;蹴鞠的文化歷史發(fā)展與文化保護研究[D];山東體育學院;2011年
9 丁鳳鳴;貴州少數(shù)民族文化保護立法研究[D];貴州大學;2009年
10 黃丹;大眾媒體對城市傳統(tǒng)節(jié)日報道的多語境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7162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716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