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與認同序列重構:以西南民族地區(qū)為例
本文選題:公民教育 切入點:社會支持 出處:《社會科學》2013年06期
【摘要】:認同從不同結構層面上形成了認同序列,其發(fā)生作用往往通過社會成員和社會結構來實現(xiàn)。改革開放后,民族地區(qū)社會治理的變化成為影響認同序列重構的主要因素。公民教育必須充分考慮和納入社會治理的要素,從而為少數(shù)民族認同序列重構提供有機社會支持。從國家層面上講,要實現(xiàn)公民教育對認同序列的重構,需要從多元治理、分層治理與參與治理三個方面進行建構,進而回應社會轉型和國家建設的需要。
[Abstract]:Identity forms a sequence of identity from different structural levels, and its role is often realized through social members and social structures.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hange of social governance in ethnic areas has become the main factor influenc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sequence.Civic education must fully consider and incorporate the elements of social governance so as to provide organic social support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ethnic identity sequence.At the national level,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the identity sequence of civic education, we should construct it from three aspects: pluralistic governance, hierarchical governance and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and then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national construction.
【作者單位】: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西部民族地區(qū)公民教育與國家認同研究”(項目批準號:10CZZ004) 2012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yǎng)資助計劃“公民教育與認同序列重構”(項目批準號:ZZHDZF12018)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C95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莉玲;;志愿服務:青少年公民教育的新途徑[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2 王晶;;試論公民慈善意識的培育[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3 翟恒友;贏得社會支持 做好民政工作[J];中國民政;1995年05期
4 胡杰華;;談民眾的清官意識[J];理論前沿;2008年10期
5 叢曉峰,唐斌堯;轉型期殘疾人社會支持的實踐模式研究[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6 雷丹;趙玉芳;湯永隆;趙守良;李輝軍;張保;;地震災區(qū)居民社會支持狀況分析[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9年09期
7 韋海峰;政府投入與社會支持是發(fā)展社會保障的物質保證[J];中國社會工作;1995年03期
8 郭強;家庭減災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J];中國減災;2002年04期
9 商文成;潘建平;;公民教育與當代志愿公益精神的培育[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8年04期
10 李杰;雅茹;侯友;;生態(tài)移民社會適應、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狀況調(diào)查——以內(nèi)蒙古阿拉善盟孿井灘為例[J];前沿;2011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吳剛;;國際視野中的公民意識與公民教育[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文集 (下)[C];2004年
2 廖曉明;張藝;;論構建公共管理中的公眾參與機制[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5年年會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楊平;;服務型政府根本推動力論析[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第20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李冰;徐燕娜;;構建弱勢群體的社會安全網(wǎng)[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5年年會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林華山;;我國行政倫理學研究應關注國情因素[A];首屆青年中國公共行政學者論壇:反思中國公共行政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陳瑩;;危機干預模式對受災者的個案介入——以漳州市救助管理工作為例[A];福建省社會學2008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李德啟;宇文振國;;桃林口水庫移民安置模式與收入恢復[A];中國水利學會2003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潘劍瑾;志愿者行動需要社會支持[N];中國老年報;2003年
2 省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 郭虹;社會支持是民生重建的重要力量[N];四川日報;2010年
3 山東省新泰市統(tǒng)計局局長 韓國強;加大普法力度 讓社會支持統(tǒng)計[N];中國信息報;2000年
4 項錚;地震過后我們?nèi)绾蚊鎸?[N];四川科技報;2008年
5 ;對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與社會支持的思考[N];工人日報;2004年
6 狄芳;震后心理“減災”三法[N];中國改革報;2008年
7 李合生邋葉清林;聚社會各方之力 促僑聯(lián)事業(yè)發(fā)展[N];青島日報;2008年
8 歐陽潔;企業(yè)自救 政策護航[N];人民日報;2008年
9 記者 李劍軍 實習生 徐波;天村實驗,播撒基層民主之種[N];湖北日報;2005年
10 記者 陳鵬;推動大連慈善事業(yè)更好發(fā)展[N];大連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婁淑華;公民政治社會化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2 肖三蓉;美國華人移民的異文化壓力與心理健康[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魏明祿;凝凍災害危機管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4 林燕凌;我國非政府組織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5 劉慧銘;深圳市危機干預熱線的組織與服務利用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勇;關于器官捐獻的公民教育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2 侯越;轉型期城市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4年
3 肖嵐嵐;城市弱勢群體多元社會支持系統(tǒng)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4 趙博;我國弱勢群體社會支持對策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年
5 沙東芬;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口與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08年
6 張虹;工作家庭沖突、社會支持與公務員工作倦怠關系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7 談海峰;獨生子女傷亡家庭社會支持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8 劉植靖;西部計劃志愿者社會支持網(wǎng)絡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9 楊云云;社會資本視閾下的廣州市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口社會支持研究[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2年
10 徐憶;基于社會保障視角下的非營利組織發(fā)展研究[D];重慶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6899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689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