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親密性與中國社會公共生活的組織方式
本文關鍵詞:文化親密性與中國社會公共生活的組織方式 出處:《思想戰(zhàn)線》2017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公共空間 生態(tài)農(nóng)場 社團組織 文化親密性 個體化
【摘要】:文化親密性作為包括國家與地方、精英與大眾在內的不同權力等級,以及公共與私密的不同領域所共享的文化特質,所表征出來的共同社會性,對于反思當下中國社會公共生活的組織方式具有重要意義。任何形式和層面的社會組織和團結的方式、公共空間的營造以及個體化的策略和路徑,都彌漫和浸潤著文化親密性的意識。它決定了國家、社會和個體以何種最為經(jīng)濟和有效的形式聯(lián)結和互動,從而在這一相互介入和妥協(xié)的文化親密性地帶,國家收獲了忠誠意識,而個體"創(chuàng)造性"的伎倆(社會詩性)也受到寬容,社會得以有機地組織在一起。
[Abstract]:Cultural intimacy is the common sociality represented by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power, including the state and the local, the elite and the public,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shared by different fields of public and privat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flect on the organization of public life in China. Any form and level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olidarity,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pace and individual strategies and paths. Both permeate and infiltrate the cultural intimacy consciousness. It determines the most economical and effective form of connec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untry, society and individual, thus in this cultural intimacy zone of mutual intervention and compromise. The state gains loyalty, and individual "creative" tactics (social poetry) are tolerated, and society is organically organized.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外語學院;
【分類號】:C912.4
【正文快照】: 本文從文化親密性所同時具有的公共與私密的雙向維度,來反思當下中國社會公共生活的組織方式。這一考量,一方面是因為目前相關的中國公共生活的研究將公共與私密二元論式的割裂開來,彌漫著一種“理性焦慮癥”的思想,因此有必要在理論上找到彌合二者的新知識范式,從而將近期學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謝如明;;淺論莆田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7年05期
2 史礪峰;;淺談文化消融[J];學理論;2010年10期
3 戴珩;;讓東南風勁吹——發(fā)掘江蘇文化資源的獨特魅力和價值[J];群眾;2011年05期
4 羅瑩;;主題·特色·和諧——淺談單位文化建設之要素[J];世紀橋;2011年01期
5 鄒百青;;“文化”讓城市更美好[J];群眾;2012年04期
6 陳信勇;法律的文化分析[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1期
7 丁素;文化時代與企業(yè)現(xiàn)代發(fā)展[J];學習論壇;1996年04期
8 黃潔薇;;論華僑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利用[J];探求;2014年01期
9 楊文蘭;;內蒙古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經(jīng)濟學分析[J];實踐(思想理論版);2014年03期
10 黃林華,顧戛良;先進政治文化與黨的執(zhí)政能力[J];唯實;2004年Z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程彩霞;;南京歷史文化之品格及其傳承機制探析[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下)[C];2006年
2 趙金鳳;;文化產(chǎn)業(yè)的科學劃分是搞好黑龍江文化產(chǎn)業(yè)的關鍵[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三[C];2005年
3 顧春紅;;淺談療養(yǎng)院文化建設[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22屆療養(yǎng)康復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4 孫杰遠;;文化的斷裂與教育的使命[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呂在;楊建生;;從精神態(tài)文化到物質態(tài)產(chǎn)業(yè)——兼論藝術之于文化產(chǎn)業(yè)的價值[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6 劉文霞;;論先進文化、和諧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年會文集(1)[C];2008年
7 何星亮;;文化的多樣性和世界性[A];中國都市人類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慶祝阮西湖教授從事學術研究50年暨都市人類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8 路寧;;卓有成效地進行創(chuàng)新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建設[A];北京周末社區(qū)大講堂集粹(第一輯)[C];2007年
9 謝愛臨;;文化是一種力量——遵義文化問題探析[A];“構筑‘自覺自信自強、創(chuàng)先創(chuàng)新創(chuàng)優(yōu)’精神高地”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10 趙守祥;;論壽光的文化特質[A];建設經(jīng)濟文化強省:挑戰(zhàn)·機遇·對策——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9年學術年會文集(3)[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陳軍;凝聚各方力量建設文化強市[N];宿遷日報;2011年
2 ;全面開創(chuàng)林區(qū)特色文化大展大繁榮新局面[N];伊春日報;2011年
3 本報記者 林金華 駐廣東記者 彭海霞;構筑國際化文化城區(qū)[N];中國文化報;2013年
4 記者 周驥;讓文化遺產(chǎn)重放光芒 促文化強市煥發(fā)活力[N];寧波日報;2013年
5 吉狄馬加;對熱貢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思考[N];青海日報;2007年
6 文化部部長 孫家正;2008年全國文化廳局長會議總結講話[N];中國文化報;2008年
7 固原市紀委監(jiān)察局 祁強;廉政文化建設應注重做到“四個結合”[N];固原日報;2008年
8 楊嬋;文化認同與文化名城建設[N];中山日報;2009年
9 暨南大學創(chuàng)新型城市課題組 代明 周飛媚;培植創(chuàng)新型城市的文化特質[N];深圳特區(qū)報;2009年
10 曹平擇;讓文化點擊財富[N];中國財經(jīng)報;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完德加;熱貢年都乎村“於菟”儀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5年
2 曾靜;“瓷路”與“道路”:央視瓷題材紀錄片的文化隱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年
3 晁岱寧;文化相連:村民自治有效實現(xiàn)的文化資源[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4 樊雨辰;紡織服裝企業(yè)文化特質對創(chuàng)新行為的影響研究[D];西安工程大學;2015年
5 吳晶晶;上海文化與科技融合創(chuàng)新機制研究[D];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16年
6 劉慧;山西代縣民俗剪紙文化研究[D];蘇州大學;2016年
7 郭佳琦;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公共文化空間研究[D];山東大學;2016年
8 馬靚;哈薩克斯坦?jié)h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案例分析[D];新疆大學;2016年
9 李芹;中國金玉結合器物的發(fā)展對現(xiàn)代首飾設計的影響[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10 魏智子;農(nóng)村職業(yè)美術教育服務縣域特色文化發(fā)展的路徑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4253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425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