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木鼓文化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佤族木鼓文化研究 出處:《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佤族先民創(chuàng)制的木鼓在佤族傳統(tǒng)社會生活中處于重要的地位 ,不僅是通天的神器 ,也是被崇拜的神圣之物。佤族文化以木鼓舞為代表 ,再現(xiàn)了佤族人民同大自然作斗爭的悲壯情景 ,傳承了佤族人民自強不息、團結(jié)奮進的民族精神
[Abstract]:The wooden drum created by Wa people is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traditional social life of the Wa people . It is not only a spirit of heaven , but also a sacred object of worship . The Wa culture is represented by tree encouragement , which reproduces the people ' s struggle against nature , and inherits the national spirit of the Wa people themselves .
【作者單位】: 臨滄教育學院科研處
【分類號】:K892
【正文快照】: 佤族是一個跨境而居的古老民族 ,主要分布在中國云南的臨滄地區(qū)、思茅地區(qū)和緬甸佤邦 ,泰國、老撾也有少量分布 ,總?cè)丝诩s有一百余萬。滄源和西盟一帶因佤族聚居和群山連綿而稱為阿佤山。木鼓 ,佤族稱“格羅”(或“格若”、“克羅克”等 ) ,是佤族創(chuàng)制的較原始鼓種 ,在佤族社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張保華,王曉惠;論佤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會功能[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華;論中國西南地區(qū)腰坑墓葬俗文化的起源與發(fā)展——兼論中國腰坑墓葬俗文化的起源[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2 蘇漢林;論滄源佤族教育的跨越式發(fā)展[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3 周家瑜;佤族的原始宗教與民族文化傳承[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4 楊華;長江三峽地區(qū)古代腰坑葬俗的考古研究[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5 王天鵬;;中日蛇郎故事比較[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6 易建平;約翰遜和厄爾的人類社會演進學說[J];世界歷史;2003年02期
7 易建平;酋邦與專制政治[J];歷史研究;2001年05期
8 瞿明安;跨文化視野中的聘禮——關(guān)于中國少數(shù)民族婚姻聘禮的比較研究[J];民族研究;2003年06期
9 文華,楊國才;佤族女性氣質(zhì)與女性角色的建構(gòu)[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S1期
10 王曉坤;鼓的文化意義——豫北群鼓個案研究[J];音樂藝術(shù)-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李學良;文明的歷史腳步——建國以來滇南少數(shù)民族農(nóng)地利用模式的變遷[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2 李姍澤;生育文化的田野調(diào)查與教育內(nèi)涵分析[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3 郭銳(巖嘎);佤族木鼓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4 李潔;臨滄地區(qū)佤族百年社會變遷[D];云南大學;200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漆凌云;中國天鵝處女型故事研究[D];湘潭大學;2001年
2 楊家娣;滄源縣翁丁佤族文化生態(tài)村旅游開發(fā)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4年
3 馬青宇;滇西北高原摩梭人聚居區(qū)的鄉(xiāng)土建筑研究[D];重慶大學;2005年
4 楊高鴿;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絳州鑼鼓傳承變遷狀況的考察與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2007年
5 郭亮;西盟佤族原始法文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6 尹睿婷;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太陽紋樣藝術(shù)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7 黃俊敏;云南百濮、百越、氐羌三大族群服飾的“胎記”[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8 孫彥亮;佤山生產(chǎn)方式與佤族民居建造[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徐珂;;告別桂林[J];青少年日記;2003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學禮;;冷熔爐——以西盟大馬散為例的佤族水酒透視[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2 李亞宏;;佤族虎豹祭的文化釋讀[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巖改;;佤族祭祀文化之我見[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李紅軍;;佤族傳統(tǒng)民俗中的互惠及其社會功能初探[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趙澤洪;;牛、獵頭與木鼓——關(guān)于佤族的牛崇拜、頭顱崇拜和生殖崇拜[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劉惠瓊;;淺議佤族喪葬習俗中的死亡觀[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趙志梅;;“司崗里”與佤族的婚姻習俗[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李國明;;佤族禁忌的起源及演變初探[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9 胡陽全;;佤族服飾文化與音樂舞蹈文化的社會學闡釋[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汪寧生;;佤族“司崗里”神話和滄源崖畫[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魏曉霞;阿佤人民唱“旅游”[N];中國旅游報;2009年
2 記者 楊凡;發(fā)放百萬元旅游券[N];云南日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 孔曉寧;滄源尋源[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4 本報記者 王會;繽紛技藝“秀”出民族文化盛宴[N];農(nóng)民日報;2009年
5 周永坤;惡俗的結(jié)束與反身性思維[N];法制日報;2007年
6 袁智中;美麗佤山 狂歡迎賓[N];中國民族報;2004年
7 記者 易禹琳;14市州推介“秋韻瀟湘”[N];湖南日報;2009年
8 王世雄;臨滄五味茶[N];中國文化報;2000年
9 本報記者 吳曉梅;阿佤人唱起旅游歌[N];中國旅游報;2010年
10 盧衛(wèi)平;追尋中國的鼓文化[N];吉林日報;200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黃俊敏;云南百濮、百越、氐羌三大族群服飾的“胎記”[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4003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400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