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輩禮”——烏蒙山地區(qū)回族的輩禮制度及其變遷
本文關鍵詞:“盤輩禮”——烏蒙山地區(qū)回族的輩禮制度及其變遷 出處:《回族研究》2013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回族 輩禮制度 運行規(guī)則 社會功能 社會變遷
【摘要】:"輩禮"是盛行于烏蒙山地區(qū)回民社會生活中的一項重要禮俗制度。通過宗族內部的"豎盤"與宗族間的"橫盤",輩禮制度規(guī)范了族內的社會秩序,促進了族際間的社會交往與通婚,最終確保了該區(qū)域回族共同體的和諧共處。在現(xiàn)代社會中,輩禮制度遭遇了巨變,這不僅表現(xiàn)在姓名的命名上,還體現(xiàn)在大量"叉輩"婚配與"開飛親"現(xiàn)象的盛行。重拾回民集體記憶,從輩禮制度中探尋現(xiàn)代社會管理的智慧,對該共同體而言是最為緊迫之事。
[Abstract]:......
【作者單位】: 貴州大學法學院;威寧縣史志辦;
【基金】:貴州省優(yōu)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長專項資金項目(黔省專合字[2013]45號)
【分類號】:C953
【正文快照】: 在滇黔交界的烏蒙山地區(qū),居住著40多萬回族同胞,他們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畢節(jié)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云南省昭通市昭陽區(qū)和魯?shù)榭h,習慣上稱為“威昭魯回族”或“昭威魯回族”。西南的“威昭魯”這一名詞和西北的“西海固”一樣,標示著回族人口集中而又相對貧困的地方。從廣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楊文炯;;回族形成的歷史人類學解讀[J];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2 翟學偉;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情理社會中的社會交換方式[J];社會學研究;2004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朝東;余同濤;;農民關系網絡對創(chuàng)業(yè)過程的影響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年08期
2 蕭成勇;;傳統(tǒng)倫理變革與社會公德培育[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3 汪乾;;民族主義在中國的源起與成型[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4 吳波;;基于合理行為理論的奢侈品購買動機研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5 鞠梅;;愛情:女性解放的最終歸宿?——張欣的《為愛結婚》的女性視角解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年10期
6 李許單;;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與中國人的職業(yè)流動[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7 王強;;社會主義道德信仰的歷史時代起點[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8 黎良華;;文化差異、文化分層與差異、分層的文化[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9 馬戎;;“差序格局”——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結構和中國人行為的解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10 崔卓蘭;杜一平;;行政評價制度與法律激勵功能[J];北方法學;201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新艷;羅必良;;農地承包權的再分配:利益、法律、強力與情面——湖南H村調田規(guī)則的分析[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2 李亞凝;;“嵌入性”不足與本土化司法模式之建構[A];2011年(第九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戴茂堂;李家蓮;;當今國內倫理學史研究的情感缺失[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4 陳戈;儲小平;;差序制度結構與中國管理革命——以李寧公司的發(fā)展變革為例[A];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廣東卷)(第六集)[C];2008年
5 曾惟民;;《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中的中國形象[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薛海波;;面子意識與“80后”消費者購物決策風格關系的一項實證研究[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經濟·管理學科卷)[C];2007年
7 秦德君;張玲彤;;中國國民文化特性的分析模式[A];社會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化 政治·法律與社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9年
8 劉朝峰;;人情關系“貨幣化”與社會資本的釀造——以溫州為例的考察[A];“秩序與進步:浙江社會發(fā)展60年研究”理論研討會暨2009浙江省社會學年會論文集[C];2009年
9 董明;;民間力量成長與地方社會權力結構的再造——對一個案例的經驗闡釋[A];2011年浙江省社會學學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朱萌博;馬睿;;老子思想在當代國際政治領域中的影響力[A];文化現(xiàn)代化的戰(zhàn)略思考——第七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衛(wèi)先;后代人權利論批判[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張廣才;大河家鎮(zhèn)周家村家庭經濟調查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3 卞國鳳;近代以來中國鄉(xiāng)村社會民間互助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劉偉;文化翻譯視野下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5 王國保;中國文化因素對知識共享、員工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6 劉梟;組織支持、組織激勵、員工行為與研發(fā)團隊創(chuàng)新績效的作用機理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7 張志奇;北京人民大會堂室內環(huán)境藝術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8 吳練達;制度、行為與經濟發(fā)展[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9 張軍府;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題材小說敘事倫理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佟金玲;司法儀式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艷艷;河南省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2 蔡琳彬;老舍小說對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許慶玲;試論孝觀念向封建孝道的轉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齊朗;從文化建構視角論商務文本的翻譯策略[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6 費春宏;網絡交換論與中國人情分析[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7 李媛媛;近現(xiàn)代中國國家問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林源;我國刑罰結構的缺陷與完善[D];湘潭大學;2010年
9 劉燁華;社會資本視域下政府公共危機治理提升途徑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10 梁晨曦;馬錫五審判方式的傳承與運用[D];湘潭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費孝通;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歷和思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2 韓少功;人情超級大國(一)[J];讀書;2001年12期
3 楊志玖;回回一詞的起源和演變[J];回族研究;1992年04期
4 翟學偉;個人地位:一個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中國日常社會的真實建構[J];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瑞萍;;社會變遷中的蘭州市民族關系研究——以城關區(qū)為例[J];民族論壇;2011年16期
2 孫瑞華;;宗教:現(xiàn)實的功能、困境及抉擇[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3 周家瑜;;原傳介質、調控社會與族群認同:黃佤婚姻締結儀式及其功能[J];紅河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4 ;第六次全國回族史討論會紀要[J];回族研究;1991年01期
5 馬平;論回族的民族情感與民族理性[J];回族研究;2000年03期
6 ;寧夏人民出版社新出回族、伊斯蘭文化圖書書目(一)[J];回族研究;2000年04期
7 李寧;論寧夏扶貧開發(fā)性移民與回族的發(fā)展[J];回族研究;2001年03期
8 馬宏武;回族的喪葬文化及其人文主義精神[J];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03期
9 常立霓;;中國“東干學”研究述評[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10 ;國務院關于撤銷\甸縣和路南縣,
本文編號:13523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352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