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香巴噶舉派創(chuàng)始人瓊波覺
本文關鍵詞:論香巴噶舉派創(chuàng)始人瓊波覺
【摘要】:賢哲瓊波乃覺(Khyungpo Naljor)為藏傳佛教后弘期出現(xiàn)的西藏偉大學者兼哲學大師,亦即公元十一世紀。由于受父祖的習氣,他到了十三歲,從雍中杰修習內(nèi)外苯法,精通苯教后著述了諸多苯教修行法和論典,培養(yǎng)了眾多弟子,使苯教在康藏區(qū)域得以盛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修習苯教,仍未能愜懷,從而改習佛法,先后從迥乃森格修習寧瑪派大圓滿法之三部:心識部、法界部、訣竅部,仍然不以為滿。最終以無死的金剛心遂往天竺和尼泊爾,攝取了那若巴明妃智慧空行母尼古瑪與樂成空行母、殊勝十三師、四位根本師等共一百五十名大師的心髓,一生經(jīng)歷了三大轉(zhuǎn)折后,開創(chuàng)了無部金法等教戒為主題的獨具特色的香巴噶舉傳承,為西藏宗教文化留下了一顆璀璨的珠寶。 為此,較為系統(tǒng)地研究藏傳佛教后弘期良范之一的瓊波乃覺的生平事跡和宗教觀點,是研究和了解在藏傳佛教發(fā)展的歷史長廊中長期隱匿的香巴噶舉傳承,乃至研究藏傳佛教后弘期整個歷史的重中之重。香巴噶舉是藏傳佛教眾多教派中起源較早的一派,它對瑪爾巴噶舉等后期的教派也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如光有六臂大黑天一法滲入格魯派等許多重要教派?墒,在后期教派政權變更的夾縫中,此傳承遭受了較大的迫害,因此自成一派的軌范以則等正處于風中之燭。雖然對此傳承已衰者令恢復,未衰者令增長難度較大,但欲用目前可靠的文獻資料,從瓊波乃覺起源的香巴噶舉作為西藏宗教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以辨證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運用歷史學、宗教學、文獻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方法,,對香巴噶舉開創(chuàng)者瓊波乃覺的相關要點歸納至五章進行探討:第一章主要論述瓊波乃覺在世期間的歷史背景和他的不同稱呼、種姓源流、生卒年份、誕生地方等。第二章講述瓊波乃覺一生的三大轉(zhuǎn)折即幼習苯教,隨后又學習了大圓滿法,最終前往天竺求法。后者還論述前往天竺的原由和次數(shù),曾經(jīng)拜過的若干重要大師等。第三章主要探討與瓊波乃覺有關的歷史勝地:在藏學習大手印法的雪瑪惹寺和一些修行處,如阿袞岡大黑天溶洞和熱堆貢布日山溶洞,香區(qū)的有關寺廟等。第四章論述瓊波乃覺之特別大法:尼古五金法,大黑天法,以及另外一些教戒;此傳承的特點;傳承的當前現(xiàn)狀等。第五章主要論述香巴噶舉的不同傳承體系,此傳承衰弱的主要原因;瓊波乃覺的現(xiàn)存著作;他的八大道情和香巴噶舉的道頌;瓊波乃覺的現(xiàn)存主要器物等。通過撰寫此論文,對瓊波乃覺的種姓源流和誕生地方等提供了較為確切的論述;尤其是在瓊波乃覺的不同傳記中出現(xiàn)的衛(wèi)藏區(qū)主要寺院和修行處以及后來不同時期里所建造的香巴噶舉寺院,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而明確的闡述,對其衰弱原因及當前現(xiàn)狀提供了較為可靠的論據(jù),是香巴噶舉仍未泯沒無聞的有力佐證。
【關鍵詞】:香巴噶舉 瓊波乃覺 香巴教戒 相關寺廟
【學位授予單位】:西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C952
【目錄】:
- 外文摘要3-6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目錄10-21
- 正文21-389
- 附錄389-412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易小力;;香格里拉來源探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年04期
2 牛婷婷;汪永平;焦自云;;拉薩三大寺建筑的等級特色[J];華中建筑;2009年12期
3 黃凌江;劉超群;;西藏傳統(tǒng)建筑空間與宗教文化的意象關系[J];華中建筑;2010年05期
4 牛婷婷;汪永平;;拉薩地區(qū)藏傳佛教寺廟建筑發(fā)展概況[J];華中建筑;2010年12期
5 魏秀平;;藏傳佛教經(jīng)典理論之于現(xiàn)實的意義[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6 李姝睿;;藏傳佛教戒律之管窺[J];嘉應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7 曾國慶;;論固始汗在青藏高原上的歷史作用[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5期
8 趙長治;;達瑪禁佛運動的根源探究[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4期
9 根呷翁姆;;淺談甘孜藏區(qū)的政教聯(lián)盟制度[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10 次旦;;藏族傳統(tǒng)文化價值取向與生命教育[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項江濤;;文化多樣性傳播及藏傳佛教發(fā)展趨勢討論[A];中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信息傳播與社會發(fā)展論叢(2009年刊)[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淡樂蓉;藏族“賠命價”習慣法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2 卓嘎;藏族天文歷算傳承模式及其變遷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楊文法;熱貢賽姆耘宗教信仰類型與功能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4 樊秋麗;隴右汪氏家族興衰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5 陳鑒濰;寧瑪派隆欽饒絳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賈學鋒;薩迦班智達《三律儀差別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劉冬梅;造像的法度與創(chuàng)造力[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何杰峰;藏傳佛教判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龍珠多杰;藏傳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金東柱(KIM DONGJU);苯教古文獻《黑頭凡人的起源》之漢譯及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迪;藏族傳統(tǒng)生態(tài)倫理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南杰多吉;吐蕃時期佛經(jīng)目錄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小霖;河湟地區(qū)的藏傳佛教與社會生活[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查斌;從神圣走向世俗[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5 金烏達巴拉;《布頓佛教史》與《水晶鑒》比較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6 包桂英;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思想體系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7 曹培;和碩特蒙古在藏史事述論[D];西藏民族學院;2011年
8 張子陽;《實相寶藏論》思想研究[D];西藏民族學院;2011年
9 張國亮;薩迦班智達及其因明境論思想管窺[D];西藏民族學院;2011年
10 黃全毅;五世達賴喇嘛對西藏的治理和改革[D];西藏民族學院;2011年
本文編號:10097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009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