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譯學研究的國際化——華人學者在國際翻譯研究刊物上發(fā)表論文的調(diào)查及啟示
本文關(guān)鍵詞:中國譯學研究的國際化——華人學者在國際翻譯研究刊物上發(fā)表論文的調(diào)查及啟示,,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中國譯學研究要走向世界,就要在世界譯壇有一定的話語權(quán),而華人學者在國際著名翻譯研究刊物發(fā)表論文是獲取話語權(quán)的一個重要途徑。本文從廣義的"中國譯學研究"概念出發(fā),對近10年來(1995-2004)華人學者在國際著名翻譯刊物(Babel,Meta和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上發(fā)表的論文做了調(diào)查,對論文的數(shù)量、題材和作者背景等方面進行了綜合分析。文章認為,中國譯學研究的國際化進程并不容樂觀。華人學者在國際翻譯研究刊物上發(fā)表論文具有以下特點:(1)趨勢不穩(wěn)定;(2)總數(shù)不多;(3)香港學者一支獨秀;(4)文章作者比較單一;(5)臺灣學者幾近無聲,海外華人勢單力孤;(6)論文涉及面較廣,題材相對合理。有鑒于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1)增加華人學者(主要指大陸和香港學者)在國際翻譯研究刊物的發(fā)文數(shù)量,力爭中國譯學在世界譯壇的話語權(quán);(2)鼓勵支持更多的翻譯研究學者向國際性刊物投稿;(3)拓寬研究范圍,增加研究深度;(4)加強學術(shù)交流,相互取長補短;(5)加強理論思考,推進理論建設(shè)和傳播。
【作者單位】:
【關(guān)鍵詞】: 中國翻譯研究 發(fā)表論文 華人學者 譯學研究 翻譯理論 香港學者 中國譯學 翻譯史 翻譯教學 海外華人
【分類號】:H059
【正文快照】: 一、前言一般認為,“中國譯學研究”是一個模糊的概念。Zhu(2004:332)指出,中國譯學研究應該有兩層含義:中國境內(nèi)的譯學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及與中文相關(guān)的翻譯研究(Chinese-related translation stud-ies):前者是狹義的翻譯研究,例如Meta雜志1999年的中國專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韓子滿;從邊緣到中心——淺論西方中心主義與翻譯理論建設(shè)[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2 孫會軍,張柏然;全球化背景下對普遍性和差異性的訴求——中國當代譯學研究走向[J];中國翻譯;2002年02期
3 朱純深;走出誤區(qū) 踏進世界──中國譯學:反思與前瞻[J];中國翻譯;2000年01期
4 朱純深;“特色”抹不掉,“特色論”不必要——讀孫會軍、張柏然論文有感[J];中國翻譯;2002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嚴春容;楊譯《紅樓夢》之文化觀[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2 馬會娟;管興忠;;中國翻譯理論五十年:回顧與展望[J];甘肅社會科學;2006年02期
3 朱桂成;文化全球化·文化操守·翻譯策略[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4 黎四奇;對我國銀行業(yè)資本充足監(jiān)管法則的反思與建議[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5 李田心;增強翻譯學科民族性,加強“中國翻譯學”學科建設(shè)[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6 朱健平;關(guān)于翻譯研究各流派分類的現(xiàn)狀分析——兼論中國譯論在國際翻譯理論體系中的地位[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7 張允,朱章華;譯者與翻譯策略的選擇[J];中國科技翻譯;2005年02期
8 張柏然,張思潔;翻譯學的建設(shè):傳統(tǒng)的定位與選擇[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9 張柏然,秦文華;后殖民之后:翻譯研究再思——后殖民主義理論對翻譯研究的啟示[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10 張思潔,張柏然;譯學研究中的文化認同思辨[J];外語研究;2003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朱健平;翻譯的跨文化解釋[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胡顯耀;當代漢語翻譯小說規(guī)范的語料庫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趙艷秋;文學翻譯變異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4 劉向軍;信任、缺省與偶在[D];復旦大學;2008年
5 陳志杰;文言在外漢翻譯中的適用性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偉;魯迅小說兩個英譯本的對比研究[D];上海海運學院;2000年
2 何蘊芳;法律文件兩個英譯本的翻譯技巧比較研究[D];上海海運學院;2001年
3 朱翠梅;民族高等院校英語教學現(xiàn)狀及對策[D];延邊大學;2003年
4 陳秋勁;論文化融合語境下的翻譯策略[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5 陳毅強;翻譯規(guī)范的描述解釋性模型:吉迪恩·圖里的描述翻譯學研究[D];重慶大學;2004年
6 魏東峰;中西翻譯理論對比思考[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7 朱海燕;以中國為例從歷史角度看強弱勢文化對譯者的影響[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8 唐培;論翻譯倫理與英漢文學翻譯中的文化誤讀[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5年
9 王靜;中國高層外交環(huán)境中的漢英口譯[D];四川大學;2005年
10 謝雁冰;《圍城》英譯本解構(gòu)主義策略的研究[D];貴州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柏然,張思潔;翻譯學的建設(shè):傳統(tǒng)的定位與選擇[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2 高一虹;沃爾夫的普遍主義思想[J];外語研究;2001年02期
3 王曉路;術(shù)語的困惑──西方漢學界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述評[J];文藝理論研究;1999年04期
4 張南峰;從邊緣走向中心(?)——從多元系統(tǒng)論的角度看中國翻譯研究的過去與未來[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5 張法 ,張頤武 ,王一川;從“現(xiàn)代性”到“中華性”——新知識型的探尋[J];文藝爭鳴;1994年02期
6 陳曉明;“后東方”視點:穿越表象與錯覺[J];文藝爭鳴;1994年02期
7 譚載喜!518026深圳市福田區(qū)皇崗路深大新村11棟504室;中國翻譯與西方翻譯[J];中國翻譯;1999年05期
8 朱純深;走出誤區(qū) 踏進世界──中國譯學:反思與前瞻[J];中國翻譯;2000年01期
9 張南峰;特性與共性──論中國翻譯學與翻譯學的關(guān)系[J];中國翻譯;2000年02期
10 謝天振;國內(nèi)翻譯界在翻譯研究和翻譯理論認識上的誤區(qū)[J];中國翻譯;2001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宏志;;“書寫中國翻譯史”第三屆“中國譯學新芽研討會”征文通告[J];現(xiàn)代外語;2007年04期
2 穆雷;翻譯學研究生教學探討[J];中國翻譯;2005年01期
3 易林;田雨;;逐漸走向成熟的中國翻譯研究——2005年中國譯學研究述評[J];中國翻譯;2006年02期
4 藍紅軍;穆雷;;2009中國翻譯研究綜述[J];上海翻譯;2010年03期
5 穆雷;Cay Dollerup;李波;;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翻譯研究——Cay Dollerup教授訪談[J];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05年01期
6 劉澤先;打開科技文獻大門的鑰匙——索引[J];語文建設(shè);1963年08期
7 張旭,卞亦;走近通天塔——《META中國翻譯研究專號》評介[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年04期
8 ;第四屆全國多語翻譯理論研討會在廣州舉行[J];上海翻譯;2006年01期
9 王欣;;解構(gòu)主義觀照下的中國翻譯研究[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10 唐文生;;認知語言學理論與中國翻譯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翟清永;;中國翻譯研究的借鑒與創(chuàng)造[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汪美芳;;關(guān)于福柯的權(quán)力論在中國翻譯研究中的應用之思考[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林大礎(chǔ);鄭娟榕;;編者的話[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下)[C];2002年
4 李亞舒;張建佳;;當代翻譯研究上“多元下的統(tǒng)一”與“和而不同”的接受[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徐明;;認知語言學在日本——日本認知語言學研究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與分析[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楊元崇;瀕危語言亟需保護[N];團結(jié)報;2005年
2 曹志耘 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語言研究之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通訊員感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曹劍芬將來孝考察[N];孝感日報;2008年
4 記者 付占營;內(nèi)蒙古清格爾泰蒙古語言文化基金會召開工作座談會[N];赤峰日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朱安博;歸化與異化:中國文學翻譯研究的百年流變[D];蘇州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晏小花;奈達翻譯理論對中國翻譯研究的影響[D];南華大學;2008年
2 梁斌;當思想家成為翻譯家[D];山東大學;2011年
3 初雪燕;當代中國翻譯研究的性別視角探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4 公文;翻譯研究的文化轉(zhuǎn)向及其對中國翻譯研究的啟示[D];中國海洋大學;2005年
5 張際海;多元系統(tǒng)理論在中國的傳播與發(fā)展[D];青島科技大學;2010年
6 高洪霞;對翻譯適應選擇論的探討和個案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7 封虹虹;文本內(nèi)外的協(xié)調(diào)員[D];廈門大學;2006年
8 袁偉;歸化異化新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白天;譯者主體性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10 甘莉;后殖民主義視閾下的阻抗式翻譯[D];中南大學;2006年
本文關(guān)鍵詞:中國譯學研究的國際化——華人學者在國際翻譯研究刊物上發(fā)表論文的調(diào)查及啟示,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329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lunwenfabiao/332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