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維應變技術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前后左室心功能的評價
本文關鍵詞:四維應變技術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前后左室心功能的評價,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目的:1.評價四維應變技術對心肌梗死部位及范圍定位、定量分析的臨床價值。2.應用四維應變技術評估急性心梗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前后左室整體心功能和局部室壁運動功能,為臨床治療和預后判斷提供參考。方法:1.病例組:選擇于我院接受PCI治療的AMI患者28例。入選標準:(1)具有缺血性胸痛臨床病史、血清心肌標志物濃度超過臨床參考值、進行性心電圖變化;(2)發(fā)病12 h內行冠狀動脈造影(CAG)證實為單支病變者,據此分為三個亞組:左前降支(LAD)病變組、右冠狀動脈(RCA)病變組、左回旋支(LCX)病變組,即刻對梗死相關動脈(IRA)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干預后遠端血流分級達3級;(3)竇性心率(57~108次/分)。對照組:隨機選取26例同期健康門診體檢者,其LVEF均大于55%,無其他器質性心臟病。2.對照組、病例組PCI術前及術后1個月均在全容積探頭條件下儲存完整三維動態(tài)圖像,啟用左室四維定量軟件分析圖像,記錄左室舒張末期容積(EDV)、左室收縮末期容積(ESV)、左室射血分數(EF)、心率(HR)、每搏輸出量(SV)以及左室心肌17節(jié)段收縮末期四維縱向應變(four-dimensional longitudinal strain,4DLS),用彩色編碼的牛眼圖記錄17節(jié)段的縱向應變值。采集的所有數據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分析。3.分析對比各指標在病例組和對照組中的臨床意義,尋求早期評價PCI術后左室整體心功能及局部室壁心肌功能變化的指標,以指導臨床。結果: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前與對照組相比較,整體心功能下降,LVEF值降低,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PCI術后1個月LVEF較術前顯著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CI術后1個月LVEF值仍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PCI術前心肌梗死節(jié)段四維縱向應變小于對照組,梗死部位相鄰節(jié)段四維縱向應變代償性增大,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PCI術后1個月心肌梗死節(jié)段四維縱向應變較術前增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PCI術后1個月心肌梗死節(jié)段四維縱向應變仍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代償性增強的梗死部位相鄰節(jié)段四維縱向應變減小,與正常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1.PCI術是急性心肌梗死積極有效的治療手段,PCI術后左室整體心功能及局部心肌均有明顯改善。2.四維應變技術可以準確測量左心室整體心功能,可以定位、定量分析心肌梗死缺血部位及范圍。3.心肌縱向應變與CAG評估心肌梗死節(jié)段具有一致性。4.心肌梗死節(jié)段心肌運動減弱,相鄰節(jié)段室壁運動代償性增強。PCI術后1個月代償節(jié)段趨于正常,但心肌梗死節(jié)段心功能不能完全恢復。
【關鍵詞】:四維應變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 急性心肌梗死 縱向應變 左室定量分析技術 四維超聲心動圖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542.22;R540.45
【目錄】: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4
- 中英文縮略詞對照表14-15
- 第1章 引言15-17
- 第2章 綜述17-25
- 2.1 超聲評價心功能的研究及與進展17-20
- 2.1.1 M型超聲心動圖17
- 2.1.2 二維超聲心動圖法(2DE)17-18
- 2.1.3 左心腔聲學造影(LVO)18-19
- 2.1.4 四維超聲心動圖19-20
- 2.2 評價心肌局部室壁運動功能的參數與指標20-25
- 2.2.1 應變(strain)及應變率(strainrate,SR)參數20-21
- 2.2.2 二維斑點追蹤技術(2D-STI)21-22
- 2.2.3 三維斑點追蹤技術(3D-STE)22-23
- 2.2.4 四維應變技術23-25
- 第3章 材料與方法25-31
- 3.1 研究對象25
- 3.2 儀器與方法25-27
- 3.2.1 儀器25
- 3.2.2 檢查方法25-27
- 3.3 統(tǒng)計學分析27-31
- 第4章 結果31-38
- 4.1 對照組與病例組一般資料比較(見表 4.1)31
- 4.2 病例組和對照組左心室收縮功能一般參數比較(見表 4.2)31
- 4.3 病例組各亞組PCI術前與對照組左心室各節(jié)段 4DLS比較(見表 4.3)31-33
- 4.3.1 LAD病變組與對照組左室各節(jié)段 4DLS比較31-32
- 4.3.2 RCA病變組與對照組左室各節(jié)段 4DLS比較32
- 4.3.3 LCX病變組與對照組左室各節(jié)段 4DLS比較32-33
- 4.4 病例組各亞組PCI術后與術前,病例組各亞組PCI術后與對照組左室各節(jié)段 4DLS比較(見表 4.4-4.6)33-38
- 4.4.1 LAD病變組PCI術后、術前比較33-34
- 4.4.2 LAD病變組PCI術后、對照組比較34
- 4.4.3 RCA病變組PCI術后、術前比較34-35
- 4.4.4 RCA病變組PCI術后、對照組比較35-36
- 4.4.5 LCX病變組PCI術后、術前比較36
- 4.4.6 LCX病變組PCI術后、對照組比較36-38
- 第5章 討論38-44
- 5.1 梗死相關動脈與局部心肌運動相關性的分析38-40
- 5.2 存活心肌是冠狀動脈血管重建術的理論基礎40-41
- 5.3 PCI術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一種積極、有效的干預措施41-42
- 5.4 四維應變技術評價心肌整體心功能及局部心肌運動具有明顯優(yōu)勢42-44
- 第6章 結論44-45
- 參考文獻45-55
- 作者簡介及在學期間獲得的科研成果55-56
- 致謝5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梅青;王秋霜;黃黨生;張麗偉;歐陽巧紅;王宇玫;安秀芝;;超聲二維心肌應變的變化與心肌梗死范圍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年01期
2 陳冬冬;劉儉;廖禹林;陶宇;伍巍蘭;袁野;吳平生;賓建平;;短暫性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心臟收縮功能隨時間的變化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年11期
3 朱文暉;唐水娟;段星星;;應變及應變率成像評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左室收縮功能[J];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年06期
4 馮春光;賈三慶;藤一星;寧靜;王雷;張宇晨;沈璐華;顧復生;付強;;三維超聲評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左室重構[J];中國臨床醫(yī)學;2009年05期
5 胡揚;郭薇;;M型超聲心動圖的臨床應用[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8年05期
6 李海華;唐紅;;二維應變新技術及臨床應用[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7年12期
7 吳曉霞;智光;牛海燕;胡敏燕;徐勇;譚國娟;;左室聲學造影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2006年05期
8 姚桂華,張運,王燕,張梅,季曉平,張薇,仲琳,丁士芳,陳文強,苗雅,王榮,張鵬飛;實時三維超聲心動圖測量左心室容量與射血分數的實驗研究[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4年08期
9 白姣,鄧又斌;應變率顯像——局部心肌功能定量評價的新方法[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3年11期
10 賈勤惠,賈國良,李曉燁,李學榮,裴其應;兔頓抑心肌局部5-HT NE血小板聚集率及心肌超微結構改變[J];心肺血管病雜志;2001年02期
本文關鍵詞:四維應變技術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前后左室心功能的評價,,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066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linchuangyixuelunwen/406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