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I評價頸動脈斑塊內(nèi)新生血管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關系
發(fā)布時間:2021-11-22 08:31
目的:應用超微血管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技術,對比研究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nèi)新生血管(Intraplaque neovascularization,IPN)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關系。方法:選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門診就診或住院患者中,經(jīng)臨床確診為腦梗死(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和(或)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且存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患者與單純存在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將斑塊[18]定義為:內(nèi)-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1.5mm,并局限性凸向管腔。選擇經(jīng)普通超聲及多普勒超聲檢查發(fā)現(xiàn)存在斑塊的患者100例,共檢測出斑塊243個,從中選取符合入選標準的低回聲、等回聲或不均質回聲斑塊100個。將所選患者分為兩組,各組50例,其中A組為:臨床診斷為CI和(或)TIA且存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患者,斑塊厚度:1.50-6.10mm,平均厚度:(3.34±0.93)mm;B組為:單純存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患...
【文章來源】:河北北方學院河北省
【文章頁數(shù)】: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縮寫
前言
材料與方法
結果
附圖
附表
討論
結論
參考文獻
綜述 關于頸動脈斑塊內(nèi)新生血管的影像學評價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
附件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數(shù)量的影響因素[J]. 李自超,王欣,馬冬梅,楊玉,孟璇.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8(02)
[2]對比彩色多普勒超聲與DSA診斷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顱外段頸動脈狹窄價值[J]. 徐英達,王明玉,楊茹,孫永安,李在坡,何明利. 醫(yī)學理論與實踐. 2017(23)
[3]超聲造影成像技術評價頸動脈斑塊內(nèi)新生血管生成及與其聲學特性的相關性研究[J]. 李家燕,蔡禮華,韓雯. 河南醫(yī)學研究. 2017(20)
[4]進展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與炎性因子的相關性[J]. 吳海榮,蔡毅,曾超勝,蘇慶杰. 廣東醫(yī)學. 2017(18)
[5]超微血流成像技術評價頸動脈硬化斑塊穩(wěn)定性及預測腦卒中的應用價值[J]. 李麗,張小紅.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7(08)
[6]smi與超聲造影成像對頸部動脈斑塊新生血管的相關性研究進展[J]. 杜建文,張紅雪,白顯樹,王洪. 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 2017(10)
[7]超聲評價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應用進展[J]. 田宏天,魏章洪,徐金鋒. 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 2017(07)
[8]動脈斑塊新生血管的研究進展[J]. 王瑤,勇強. 血管與腔內(nèi)血管外科雜志. 2017(02)
[9]彩超評價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血流動力學變化的價值[J]. 李國微. 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6(01)
[10]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新舊版本比較[J]. 王建偉,陳紅芳. 浙江實用醫(yī)學. 2016(03)
碩士論文
[1]超微血管成像(SMI)技術和超聲造影(CEUS)技術評價不同厚度頸動脈斑塊內(nèi)新生血管的對比研究[D]. 陳京京.河北醫(yī)科大學 2016
[2]H型高血壓與頸動脈結構改變的相關性研究[D]. 葉艷艷.南昌大學醫(yī)學院 2013
[3]頸動脈硬化與腦梗死的相關性研究[D]. 李艷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2011
[4]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斑塊以及狹窄的CTA研究[D]. 崔光亮.蘇州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511323
【文章來源】:河北北方學院河北省
【文章頁數(shù)】: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縮寫
前言
材料與方法
結果
附圖
附表
討論
結論
參考文獻
綜述 關于頸動脈斑塊內(nèi)新生血管的影像學評價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
附件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數(shù)量的影響因素[J]. 李自超,王欣,馬冬梅,楊玉,孟璇.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8(02)
[2]對比彩色多普勒超聲與DSA診斷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顱外段頸動脈狹窄價值[J]. 徐英達,王明玉,楊茹,孫永安,李在坡,何明利. 醫(yī)學理論與實踐. 2017(23)
[3]超聲造影成像技術評價頸動脈斑塊內(nèi)新生血管生成及與其聲學特性的相關性研究[J]. 李家燕,蔡禮華,韓雯. 河南醫(yī)學研究. 2017(20)
[4]進展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與炎性因子的相關性[J]. 吳海榮,蔡毅,曾超勝,蘇慶杰. 廣東醫(yī)學. 2017(18)
[5]超微血流成像技術評價頸動脈硬化斑塊穩(wěn)定性及預測腦卒中的應用價值[J]. 李麗,張小紅.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7(08)
[6]smi與超聲造影成像對頸部動脈斑塊新生血管的相關性研究進展[J]. 杜建文,張紅雪,白顯樹,王洪. 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 2017(10)
[7]超聲評價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應用進展[J]. 田宏天,魏章洪,徐金鋒. 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 2017(07)
[8]動脈斑塊新生血管的研究進展[J]. 王瑤,勇強. 血管與腔內(nèi)血管外科雜志. 2017(02)
[9]彩超評價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血流動力學變化的價值[J]. 李國微. 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6(01)
[10]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新舊版本比較[J]. 王建偉,陳紅芳. 浙江實用醫(yī)學. 2016(03)
碩士論文
[1]超微血管成像(SMI)技術和超聲造影(CEUS)技術評價不同厚度頸動脈斑塊內(nèi)新生血管的對比研究[D]. 陳京京.河北醫(yī)科大學 2016
[2]H型高血壓與頸動脈結構改變的相關性研究[D]. 葉艷艷.南昌大學醫(yī)學院 2013
[3]頸動脈硬化與腦梗死的相關性研究[D]. 李艷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2011
[4]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斑塊以及狹窄的CTA研究[D]. 崔光亮.蘇州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5113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linchuangyixuelunwen/351132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