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腦梗死合并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頸動脈斑塊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1-27 16:57
目的:研究急性腦梗死合并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眾多危險因素與頸動脈斑塊的形成、性質(zhì)的相關性,以便為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風險預測及臨床治療提供科學依據(jù)。方法:回顧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于滄州渤海新區(qū)中捷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確診并住院治療的247例急性腦梗死合并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采集每位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和相關檢驗指標。按照頸動脈彩超結論(有無斑塊)劃分為斑塊組187例、無斑塊組60例,按照頸動脈斑塊超聲特性將斑塊組劃分為穩(wěn)定斑塊組87例、易損斑塊組100例,要求頸動脈斑塊組與無頸動脈斑塊組,穩(wěn)定斑塊組與易損斑塊組在腦梗死嚴重程度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可能影響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的眾多危險因素先后分別采用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進行統(tǒng)計分析,探討頸動脈斑塊發(fā)生及性質(zhì)的獨立危險因素。結果:1.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組與無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組,年齡、性別、吸煙史、SBP、尿酸、肌酐、Hcy及高密度脂蛋白八個危險因素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危險因素兩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文章來源】:河北醫(yī)科大學河北省
【文章頁數(shù)】:4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頸動脈超聲探查下的無斑塊Fig.1Noplaqueundercarotidultrasound
占比約 75.71% ;無斑塊組(圖 1)共 60 例(男性 n=18 女性 n=42),平均年齡 58.67±9.86 歲,占比 24.29%。按照各類斑塊超聲特性不同將斑塊組分成穩(wěn)定斑塊組(圖2)和易損斑塊組(圖3),其中穩(wěn)定斑塊組共87例(男性 n=39 女性 n=48),平均年齡 68.46±10.96 歲,占比 46.52% ;易損斑塊組共 100 例(男性 n=72 女性 n=28),平均年齡 68.3±10.34 歲,占比53.48%。圖-1 頸動脈超聲探查下的無斑塊Fig.1 No plaque under carotid ultrasound
圖 2 頸動脈超聲探查下的穩(wěn)定斑塊Fig.2 Stable plaque under carotid ultrasound圖-3 頸動脈超聲探查下的易損斑塊Fig.3 Vulnerable plaque under carotid ultrasound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J]. 心腦血管病防治. 2019(01)
[2]血糖變異性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分析[J]. 蒲云飛,王沛堅,冉擘力,李民鳳,李葉青. 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9(02)
[3]探討腦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腦梗死發(fā)病與預后的關系[J]. 陸美芳,包智建. 當代醫(yī)學. 2018(33)
[4]超聲造影聯(lián)合剪切波彈性成像技術對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臨床價值研究[J]. 閆景彬. 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 2018(12)
[5]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腦梗死患者嚴重程度及神經(jīng)缺損功能的關系研究[J]. 李麗娟. 實驗與檢驗醫(yī)學. 2018(06)
[6]頸動脈硬化斑塊進展為腦梗死的危險因素及預防措施[J]. 王燕,趙鐸,蘭瑞,李亞娜,武繼濤. 醫(yī)藥論壇雜志. 2018(11)
[7]老年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關系的研究[J]. 郭東豪,劉慧,苗雅,鐘遠.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8(11)
[8]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的中西醫(yī)研究進展[J]. 許希迎,郭閆葵,李娜. 湖南中醫(yī)雜志. 2018(11)
[9]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和巨細胞移動抑制因子與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分析[J]. 努榮古麗·買買提,阿曼古麗·艾再孜,王燕,馬艷榮,郭艷英. 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 2018(11)
[10]急性腦梗死患者頭頸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CTA特征[J]. 王芮,李恒國. 廣東醫(yī)學. 2018(22)
博士論文
[1]長風社區(qū)中老年人群動脈粥樣硬化及相關因素分析[D]. 馬慧.復旦大學 2012
[2]蘆黃顆?箘用}內(nèi)膜損傷術后兔動脈粥樣硬化的實驗研究[D]. 劉春玲.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06
[3]飲酒與血栓形成關系的實驗研究[D]. 史紅霞.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2004
碩士論文
[1]同型半胱氨酸通過下調(diào)miR-146促進人主動脈平滑肌細胞增殖[D]. 岳曉樂.河北醫(yī)科大學 2018
[2]2型糖尿病患者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頸動脈硬化與糖化血紅蛋白的相關性研究[D]. 楊揚.蘭州大學 2018
[3]microRNA-34a經(jīng)HDAC1調(diào)節(jié)H3K9乙;龠M同型半胱氨酸致動脈粥樣硬化的機制研究[D]. 李淑強.寧夏醫(yī)科大學 2018
[4]2型糖尿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及其它危險因素的分析[D]. 蘇珂.鄭州大學 2016
[5]同型半胱氨酸激活NLRP3炎癥小體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研究[D]. 王仁慶.中山大學 2016
[6]老年人24h-動態(tài)血壓變異特點及其與心腦血管事件的相關性[D]. 黃克強.廣州醫(yī)科大學 2014
[7]社區(qū)常見慢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影響因素的橫斷面研究[D]. 田亦非.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14
[8]血糖波動系數(shù)與頸動脈斑塊相關性研究[D]. 馬丁.新疆醫(yī)科大學 2013
[9]帕金森病藥物治療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相關性研究[D]. 朱好春.大連醫(yī)科大學 2012
[10]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與頸動脈內(nèi)膜厚度的相關性研究[D]. 靳京美.吉林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003401
【文章來源】:河北醫(yī)科大學河北省
【文章頁數(shù)】:4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頸動脈超聲探查下的無斑塊Fig.1Noplaqueundercarotidultrasound
占比約 75.71% ;無斑塊組(圖 1)共 60 例(男性 n=18 女性 n=42),平均年齡 58.67±9.86 歲,占比 24.29%。按照各類斑塊超聲特性不同將斑塊組分成穩(wěn)定斑塊組(圖2)和易損斑塊組(圖3),其中穩(wěn)定斑塊組共87例(男性 n=39 女性 n=48),平均年齡 68.46±10.96 歲,占比 46.52% ;易損斑塊組共 100 例(男性 n=72 女性 n=28),平均年齡 68.3±10.34 歲,占比53.48%。圖-1 頸動脈超聲探查下的無斑塊Fig.1 No plaque under carotid ultrasound
圖 2 頸動脈超聲探查下的穩(wěn)定斑塊Fig.2 Stable plaque under carotid ultrasound圖-3 頸動脈超聲探查下的易損斑塊Fig.3 Vulnerable plaque under carotid ultrasound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J]. 心腦血管病防治. 2019(01)
[2]血糖變異性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分析[J]. 蒲云飛,王沛堅,冉擘力,李民鳳,李葉青. 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9(02)
[3]探討腦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腦梗死發(fā)病與預后的關系[J]. 陸美芳,包智建. 當代醫(yī)學. 2018(33)
[4]超聲造影聯(lián)合剪切波彈性成像技術對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臨床價值研究[J]. 閆景彬. 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 2018(12)
[5]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腦梗死患者嚴重程度及神經(jīng)缺損功能的關系研究[J]. 李麗娟. 實驗與檢驗醫(yī)學. 2018(06)
[6]頸動脈硬化斑塊進展為腦梗死的危險因素及預防措施[J]. 王燕,趙鐸,蘭瑞,李亞娜,武繼濤. 醫(yī)藥論壇雜志. 2018(11)
[7]老年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關系的研究[J]. 郭東豪,劉慧,苗雅,鐘遠.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8(11)
[8]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的中西醫(yī)研究進展[J]. 許希迎,郭閆葵,李娜. 湖南中醫(yī)雜志. 2018(11)
[9]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和巨細胞移動抑制因子與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分析[J]. 努榮古麗·買買提,阿曼古麗·艾再孜,王燕,馬艷榮,郭艷英. 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 2018(11)
[10]急性腦梗死患者頭頸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CTA特征[J]. 王芮,李恒國. 廣東醫(yī)學. 2018(22)
博士論文
[1]長風社區(qū)中老年人群動脈粥樣硬化及相關因素分析[D]. 馬慧.復旦大學 2012
[2]蘆黃顆?箘用}內(nèi)膜損傷術后兔動脈粥樣硬化的實驗研究[D]. 劉春玲.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06
[3]飲酒與血栓形成關系的實驗研究[D]. 史紅霞.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2004
碩士論文
[1]同型半胱氨酸通過下調(diào)miR-146促進人主動脈平滑肌細胞增殖[D]. 岳曉樂.河北醫(yī)科大學 2018
[2]2型糖尿病患者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頸動脈硬化與糖化血紅蛋白的相關性研究[D]. 楊揚.蘭州大學 2018
[3]microRNA-34a經(jīng)HDAC1調(diào)節(jié)H3K9乙;龠M同型半胱氨酸致動脈粥樣硬化的機制研究[D]. 李淑強.寧夏醫(yī)科大學 2018
[4]2型糖尿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及其它危險因素的分析[D]. 蘇珂.鄭州大學 2016
[5]同型半胱氨酸激活NLRP3炎癥小體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研究[D]. 王仁慶.中山大學 2016
[6]老年人24h-動態(tài)血壓變異特點及其與心腦血管事件的相關性[D]. 黃克強.廣州醫(yī)科大學 2014
[7]社區(qū)常見慢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影響因素的橫斷面研究[D]. 田亦非.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14
[8]血糖波動系數(shù)與頸動脈斑塊相關性研究[D]. 馬丁.新疆醫(yī)科大學 2013
[9]帕金森病藥物治療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相關性研究[D]. 朱好春.大連醫(yī)科大學 2012
[10]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與頸動脈內(nèi)膜厚度的相關性研究[D]. 靳京美.吉林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0034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linchuangyixuelunwen/300340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