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地區(qū)大腸埃希菌耐藥分析及其生物膜形成與Ⅰ類整合子相關性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通遼地區(qū)大腸埃希菌耐藥分析及其生物膜形成與Ⅰ類整合子相關性的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研究背景及目的:大腸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是棲居在人和動物腸道中正常菌群的重要成員之一,同時也是一種機會致病菌,可以引發(fā)腸道外感染包括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以及腦膜炎等。2014年WHO全球抗生素耐藥監(jiān)測報告指出,在全球114個國家中大腸埃希菌對于第三代頭孢菌素以及氟喹諾酮類藥物的耐藥性已經(jīng)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了解臨床感染的大腸埃希菌耐藥現(xiàn)狀,可以優(yōu)化抗菌藥物的使用,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細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BF)是指細菌粘附于接觸物表面,分泌大量細胞外聚合物,包括肽聚糖、纖維蛋白和磷脂等,并將細胞自身包繞其中而形成的膜樣物。生物膜狀態(tài)下的細菌,其基因表型發(fā)生改變,可以產(chǎn)生較高的耐藥性;Ⅰ類整合子(Int1)是革蘭陰性菌臨床分離株中最常見的整合子,可以將捕獲的外源耐藥基因轉變?yōu)楣δ苄缘谋磉_單位,從而表達出對某一藥物的抗性。另一方面,不同的耐藥基因又可以插入同一個Ⅰ類整合子中,介導多重耐藥株的形成。本研究旨在分析通遼地區(qū)某醫(yī)院臨床分離大腸埃希菌的耐藥情況,了解Ⅰ類整合子的分布狀況,并對細菌生物膜狀態(tài)和浮游狀態(tài)下的Ⅰ類整合酶基因(int I1)的表達情況進行分析,初步探討生物膜形成與Ⅰ類整合子的相關關系。材料及方法:99株臨床分離大腸埃希菌收集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通遼市某三級甲等醫(yī)院,紙片擴散法分析其耐藥情況;微孔板法檢測99株大腸埃希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分析生物膜形成能力與耐藥性之間的關系;設計Ⅰ類整合酶基因和可變區(qū)上下游引物,PCR檢測99株大腸埃希菌Ⅰ類整合子的攜帶情況,高通量測序分析整合子攜帶耐藥基因盒的類型;在溫度、濕度等相同實驗條件下分別培養(yǎng)浮游狀態(tài)和生物膜狀態(tài)的細菌,提取兩種狀態(tài)下的細菌總RNA,實時定量PCR分別測定Ⅰ類整合酶基因在浮游狀態(tài)和生物膜狀態(tài)下的表達情況。結果及結論:藥敏實驗結果及耐藥數(shù)據(jù)分析表明,99株臨床分離的大腸埃希菌耐藥程度較高,在23種抗生素中有13種抗生素的耐藥率超過50%,亞胺培南和美羅培南的耐藥率最低,分別為7%和5%;微孔板法顯示,99株大腸埃希菌普遍可以形成生物膜,但各菌株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差別較大。統(tǒng)計學分析顯示,菌株形成生物膜能力的強弱,與菌株對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曲南三種抗生素耐藥率的高低有相關性;在99株大腸埃希菌中Ⅰ類整合酶陽性菌株共有55株,陽性率為55.6%,其中攜帶Ⅰ類整合子相關基因盒的菌株共有36株,攜帶率為36.4%,所檢測四株菌株主要攜帶arr-3、dfr A27、dfr A17和Aad A5四種類型基因盒,其中一株攜帶arr-3--dfr A27的組合形式,三株攜帶dfr A17--Aad A5的組合形式;細菌在浮游狀態(tài)和生物膜狀態(tài)均有Ⅰ類整合酶基因表達,但兩種狀態(tài)下Ⅰ類整合酶基因m RNA轉錄水平不同,Ⅰ類整合酶基因在生物膜狀態(tài)下表達水平有顯著增高。
【關鍵詞】:大腸埃希菌 抗生素耐藥 生物膜 Ⅰ類整合子 實時定量PCR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446.5
【目錄】: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英文縮寫詞表11-12
- 第一章 緒論12-19
- 1 臨床分離大腸埃希菌及其耐藥性現(xiàn)狀12
- 1.1 大腸埃希菌概述12
- 1.2 大腸埃希菌的耐藥現(xiàn)狀12
- 2 生物膜與細菌耐藥12-14
- 2.1 細菌生物膜概述12-13
- 2.2 EPS的屏障作用13
- 2.3 生物膜的營養(yǎng)限制和特殊微環(huán)境學說13-14
- 2.4 細菌群體感應系統(tǒng)(Quorum sensing, QS)14
- 2.5 生物膜中基因表型的改變14
- 3 整合子-基因盒與細菌耐藥14-18
- 3.1 整合子的結構與分類15-16
- 3.2 耐藥基因盒的結構16
- 3.3 耐藥基因盒的幾種類型16-17
- 3.4 整合子檢測方法17-18
- 4 細菌生物膜與整合子關聯(lián)猜想18-19
- 4.1 應激反應(SOS)18
- 4.2 耐藥基因的水平傳遞18-19
- 第二章 實驗研究19-33
- 1 實驗材料19-21
- 1.1 菌株來源19
- 1.2 實驗試劑與耗材19-21
- 1.3 主要實驗儀器21
- 1.4 數(shù)據(jù)分析及統(tǒng)計學軟件21
- 2 實驗方法21-33
- 2.1 99株臨床分離大腸埃希菌的耐藥情況分析21-23
- 2.2 99株大腸埃希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及Ⅰ類整合子的相關研究23-27
- 2.3 大腸埃希菌Ⅰ類整合酶基因在生物膜轉錄水平的研究27-33
- 第三章 實驗結果33-50
- 1 大腸埃希菌臨床分離株耐藥情況分析33-37
- 1.1 細菌的分離鑒定33
- 1.2 生長曲線的繪制33-34
- 1.3 藥敏試驗結果34-36
- 1.4 耐藥結果的可視化分析36-37
- 2 大腸埃希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及Ⅰ類整合子的相關研究37-44
- 2.1 大腸埃希菌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與鑒定37-38
- 2.2 99株大腸埃希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定量分析38-40
- 2.3 大腸埃希菌生物膜形成能力與耐藥性的相關性分析40
- 2.4 PCR篩選Ⅰ類整合酶基因40
- 2.5 PCR篩選Ⅰ類整合子相關基因盒40-41
- 2.6 攜帶Ⅰ類整合子基因盒菌株的耐藥情況41-42
- 2.7 Ⅰ類整合子攜帶基因盒序列分析42-44
- 3 大腸埃希菌Ⅰ類整合酶基因在生物膜轉錄水平的研究44-50
- 3.1 大腸埃希菌生物膜和浮游狀態(tài)RNA提取44-45
- 3.2 大腸埃希菌生物膜和浮游狀態(tài)mRNA的定性檢測45-46
- 3.3 Ⅰ類整合酶基因在生物膜狀態(tài)和浮游狀態(tài)下mRNA表達水平差異比較46-50
- 第四章 討論50-53
- 第五章 結論53-54
- 參考文獻54-61
- 作者簡介61-62
- 致謝6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俊芳;;細菌的耐藥機制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探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年19期
2 張偉麗;崔大偉;孔海深;楊青;陳曉;魏澤慶;陳云波;沈萍;肖永紅;李蘭娟;;Mohnarin2011年度報告:東北地區(qū)細菌耐藥監(jiān)測[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年22期
3 李紀兵;陸春;;體內生物膜研究進展[J];微生物學雜志;2012年05期
4 張偉麗;孔海深;楊青;陳曉;魏澤慶;陳云波;沈萍;肖永紅;李蘭娟;;Mohnarin2010年度報告:東北地區(qū)細菌耐藥監(jiān)測[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年23期
5 孫鳳軍;枉前;史惠卿;夏培元;;luxS基因敲除臨床分離大腸桿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的變化[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6 年華;郭麗潔;丁麗萍;田素飛;褚云卓;張智杰;崔連東;陳淑蘭;鄒桂玲;徐雪松;許建成;范艷萍;佟忠山;李麗華;吳桂敏;段瓊;;Mohnarin 2008年度報告:東北地區(qū)細菌耐藥監(jiān)測[J];中國抗生素雜志;2010年07期
7 陳鐵柱;李曉聲;曾文魁;杜堯;譚財福;;細菌生物膜耐藥機制的研究與進展[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年12期
8 李彬;傅薔;黃心宏;曹穎平;潘玉紅;;整合子與多重耐藥大腸埃希菌相關性研究[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10年02期
9 鄭巧敏;張秀霞;朱濤;李佩珍;應俊;張潔;;大腸埃希菌耐藥性水平傳播實驗研究[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08年01期
10 宋丹丹;陳海倫;;細菌生物膜的耐藥與治療[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6年2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孫鳳軍;大腸桿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其耐藥質粒傳遞和調控的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馮銀;細菌整合子可變區(qū)長度及質粒消除對整合酶I表達的影響[D];中南大學;2013年
2 王凱;抗生素脅迫條件對土壤微生物生態(tài)結構的影響及耐藥細菌污染控制初步探討[D];揚州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通遼地區(qū)大腸埃希菌耐藥分析及其生物膜形成與Ⅰ類整合子相關性的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962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linchuangyixuelunwen/296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