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和目的: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具有多基因表型及復雜遺傳特征的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聚集素(Clusterin,CLU)是腦內僅次于載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的第二大脂蛋白,與APOE具有相似的生物學功能。ATP結合盒轉運A7(ATP-binding cassette A7,ABCA7)是 ABC 轉運蛋白超家族的成員,ABCA7 與CLU等風險基因是AD的十大風險基因之一。腦的默認網(wǎng)絡(default mode network,DMN)是AD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最易受損的腦區(qū)。本研究旨在研究ABCA7和CLU中年攜帶者危險因素積分對DMN功能連接模式的影響。材料和方法:對147例健康中年志愿者進行靜息態(tài)MR掃描和神經(jīng)心理學評估,采集其外周靜脈血用于CLU和ABCA7的基因型檢測。采用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檢測技術對CLU基因的4個位點以及ABCA7基因的2個位點進行基因分型。依據(jù)危險程度將等位基因型進行積分,其中高危型純合子記為2分,雜合子記為1分,不攜帶高危等位基因純合子記為0分。以中位數(shù)為界限,進一步分別將CLU和ABCA7危險性積分進行分組,將CLU(0,1,2分)作為低危組,CLU(3,4,5,6)作為高危組;同樣,將ABCA7(0,1分)作為低危組,ABCA7(2,3,4,5,6)作為高危組;诤罂蹘Щ(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PCC)的全腦功能連接構建DMN功能網(wǎng)絡連接,并采用獨立兩樣本t檢驗方法比較各基因高、低危險基因積分組的DMN功能連接組間差異,提取顯著組間顯著差異腦區(qū)Z值與神經(jīng)心理學量表做雙變量相關分析。結果:147例被試CLU位點總危險積分和ABCA7位點總危險積分與年齡、神經(jīng)心理學量表評估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CLUrs11136000、rs2279590、rs9331888、rs9331949位點危險因素總積分的危險程度的DMN組間差異比較顯示:高危和低危組DMN主要差異腦區(qū)位于左側額中回(GRF校正,P0.05)。ABCA7rs3764650、rs4147929位點危險因素總積分的危險程度的DMN組間差異比較顯示:高危和低危組DMN主要差異位于右側楔前葉,經(jīng)過GRF校正后,二者無顯著差異。結論:DMN網(wǎng)絡中內側前額葉腦區(qū)在CLU高危組和低危組間具有顯著差異,提示CLU危險積分程度對于中年健康人群腦功能活動具有調控作用。背景和目的:ApolipoproteinE(APOE)等位基因ε4是已公認的阿爾茲海默病(AD)的風險基因,APOEε4攜帶者腦功能連接模式改變早于其腦結構及血流量改變。CLU與ABCA7在AD的病理生理機制中均參與脂質代謝,免疫應答,清除Aβ聚集。本研究基于CLU rs9331888和ABCA7 rs3764650位點的共性,探討CLU rs9331888和ABCA7 rs3764650位點基因多態(tài)性對健康中年人DMN功能連接的影響。材料和方法:對147例健康中年志愿者進行靜息態(tài)MR掃描和神經(jīng)心理學評估,采集外周靜脈血用于APOEε4、CLU和ABCA7的基因型檢測。CLUrs9331888基因型分別為:CC、GC、GG,根據(jù)AD風險基因將其分為-G基因型攜帶組(GG+GC)和CC型攜帶組,其中G基因型攜帶組作為危險組。同樣,ABCA7 rs3764650基因型分別為:GG、GT、TT,進一步將其分為-G基因型攜帶組(GG+GT)和TT型攜帶組,G基因型攜帶組是危險組。根據(jù)兩種基因多態(tài)性不同組合方式,將其分為高危組、中危組、低危組三個組。進一步將中危險組分為CLU危險基因攜帶者為主型和ABCA7危險基因攜帶者為主型;赑CC為種子點構建DMN功能網(wǎng)絡,采用ANOVA分析方法比較低中高危組間功能連接差異;為了排除APOEε4對于CLU和ABCA7二者基因效應的影響,排除了所有APOEε4攜帶者的被試后再次分析高、中及低危險組DIVMN功能活動差異,并提取分析中具有顯著差異腦區(qū)的z值與神經(jīng)心理學量表做雙變量相關分析。結果:147例被試最后被納入數(shù)據(jù)分析。低風險組、中風險組、高風險組三組間(包含APOEε4、排除APOEε4);低風險組、中風險組-CLU為主、中風險組-ABCA7為主、高風險組四組間(包含APOEε4、排除APOEε4)的年齡、神經(jīng)心理學量表評估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于ABCA7和CLU基因交互作用對DMN功能連接改變:低風險組、中風險組、高風險組三組被試的DMN差異腦區(qū)主要分布在雙側內側前額葉、額上回,中危組分別與低危組和高危組相比,內側前額葉、額上回的功能連接顯著降低(GRF校正,P0.05)。低風險組、中風險組-CLU為主、中風險組-ABCA7為主、高風險組的方差分析結果顯示DIVMN主要差異腦區(qū)同樣位于雙側內側前額葉,而只有低危組與中危組(CLU為主)相比,雙側內側前額葉的功能連接有顯著增高(GRF校正,P0.05)。排除APOEε4攜帶者的三組被試DMN主要分布差異位于雙側內側前額葉、額上回,只有與中危組相比,低危組被試雙側內側前額葉、額上回功能連接顯著增高(GRF校正,P0.05);而四組間差異主要位于雙側內側前額葉和楔葉,而且低危組與中危組(CLU為主)相比,雙側內側前額葉功能連接增加,中危組(ABCA7為主)與高危組相比,楔葉功能連接增加(GRF校正,P0.05)。此外,以上方差分析中顯著差異腦區(qū)z值與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評分有顯著相關性(P0.05)。結論:APOEε4可能參與調控CLU和ABCA7基因多態(tài)性DMN功能連接模式,而內側前額葉功能活動不受APOEε4影響,提示內側前額葉可能是AD病理機制中不同基因調控下脂質代謝異常的共同靶向腦區(qū)。此外,CLU突變基因型攜帶者的腦功能連接功能可能受到ABCA7突變位點影響,提示二者間存在一定相互作用。
【學位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R749.16;R445.2
【文章目錄】: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縮略詞表
第一部分: ABCA7和CLU中年攜帶者危險因素積分對默認網(wǎng)絡功能連接改變模式的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結果
討論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 ABCA7和CLU基因多態(tài)性對健康中年人默認網(wǎng)絡功能連接的影響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結果
討論
參考文獻
工作總結及展望
綜述
參考文獻
附表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學術成績
致謝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文利;白潔;王毅;丁里;Jing-Huei;;功能磁共振評價人類大腦功能連接的方法、變量及影響因素[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3年06期
2 王英杰;沈輝;;腦靜息功能連接自發(fā)波動的可變性分析[J];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報;2017年01期
3 王進平;李光勤;吳士明;晏加林;李莉;賀曦;;帶狀皰疹后神經(jīng)痛病人的腦默認網(wǎng)絡功能連接研究[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18年08期
4 張軍鵬;王秈君;黃韞梔;;基于功能連接的腦磁弱源成像方法[J];智慧健康;2017年20期
5 郭建;崔淑慧;郭毅佳;周杰;陳寧;周沐科;張陽;何俐;;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患者靜息狀態(tài)下腦功能連接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9年02期
6 王強;田水;湯浩;閻銳;史家波;陳瑜;盧青;姚志劍;;膝下前扣帶回與背外側前額葉的功能連接提示抗抑郁早期療效[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18年06期
7 趙志蓮;韓瓔;安彥虹;李會杰;盧潔;李坤成;;遺忘型輕度認知損傷患者半球間鏡像同倫功能連接變化[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9年03期
8 李飛燕;李淑英;呂培培;王源莉;朱妍;潘紅慶;高鑫;;首發(fā)未治療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靜息狀態(tài)下杏仁核功能連接異常改變及意義[J];山東醫(yī)藥;2018年42期
9 祖述臣;張立欣;;補陽還五湯配合針灸對氣虛血瘀型腦梗死大腦網(wǎng)絡功能連接及預后的影響[J];四川中醫(yī);2016年08期
10 陳俊;劉波;劉峴;陳志光;李寧娜;雒曉東;;功能磁共振成像評價帕金森患者靜息狀態(tài)下腦功能連接[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9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戚榮豐;基于靜息態(tài)功能磁共振功能連接的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神經(jīng)病理機制研究[D];南京大學;2013年
2 蔡素平;阿爾茨海默癥和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腦結構與功能特征的磁共振影像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7年
3 魏魯慶;帕金森病伴發(fā)抑郁障礙的腦網(wǎng)絡機制[D];西南大學;2018年
4 陳一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心理特征及進餐前后大腦功能連接變化的靜息態(tài)功能磁共振對照研究[D];浙江大學;2018年
5 李美玲;個體腦功能圖譜在腦認知與神經(jīng)影像學的應用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8年
6 曹衛(wèi)芳;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的認知老化腦機制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8年
7 李蓉;多模態(tài)神經(jīng)成像的腦網(wǎng)絡技術在癲癇中的應用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8年
8 劉圣華;慢性耳鳴患者前扣帶皮質異常功能連接的靜息態(tài)功能磁共振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8年
9 崔玲玲;重性抑郁障礙患者的靜息態(tài)功能激活、功能連接及其與LHPP基因多態(tài)性的關聯(lián)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18年
10 畢研芝;吸煙與網(wǎng)絡成癮對大腦結構連接與功能連接的影響[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雷;短期正念減壓訓練對大腦復雜網(wǎng)絡屬性的影響[D];昆明理工大學;2018年
2 蘇建坡;腦連接動態(tài)特性的多模態(tài)融合分析[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6年
3 高凱;fMRI功能連接的稀疏表示分析[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6年
4 韋懿宸;主觀認知下降和輕度認知障礙的多模態(tài)MRI研究[D];廣西中醫(yī)藥大學;2018年
5 田合兵;ALFF和腦連接方法在腦影像數(shù)據(jù)分析中的應用[D];湖南師范大學;2018年
6 李楊;基于fMRI的大腦功能連接動態(tài)分析系統(tǒng)[D];南京理工大學;2018年
7 鮑靜;青少年雙相障礙患者杏仁核與前額葉的靜息態(tài)功能連接與認知功能的關系[D];中國醫(yī)科大學;2018年
8 宋彥卓;精神分裂癥及其遺傳高危人群基于海馬亞區(qū)功能連接的比較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18年
9 韓永良;NMOSD患者功能連接密度及默認網(wǎng)絡與額頂網(wǎng)絡功能連接變化的fMRI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8年
10 高玉軍;右側顳葉癲癇患者警覺網(wǎng)絡功能連接和白質纖維結構的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8年
本文編號:
28920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linchuangyixuelunwen/2892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