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fā)性大動脈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主動脈及其分支的慢性、多發(fā)性、非特異性炎癥,冠狀動脈及肺動脈也可受累,其病因不明,受累動脈表現(xiàn)為狹窄或閉塞,出現(xiàn)特定部位及組織的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本病是一種全球范圍性疾病,主要分布于東亞及拉丁美洲,我國發(fā)病率也逐年上升。目的: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TA患者的人口學信息、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指標及外周血管超聲表現(xiàn)等,探討超聲對TA外周動脈病變的診斷價值,提高超聲檢查對TA的檢出率,為本病的臨床診斷提供參考價值。方法:對2010年1月-2017年10月期間于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確診為TA的109例住院患者的完整病歷資料進行總結,診斷符合1990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CR)分類標準,疾病活動性標準采用1994年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提出的標準,臨床分型根據(jù)Lupi-Herrera分類法并結合臨床及血管病變部位分型,記錄患者的人口學資料,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指標,臨床分型及TA患者外周動脈超聲表現(xiàn)及分布情況。結果:1.TA患者一般情況及臨床情況109例TA患者中,男性21例(19.3%),女性88例(80.7%),男女比例1:4.2,發(fā)病年齡35.85±14.40歲;颊咧幸40歲及以下發(fā)病率最高。TA患者的首發(fā)癥狀中最常見的是頭暈,在首發(fā)癥狀中,胸悶在男女患者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2)。臨床分型中最常見的是廣泛型,其次依次是頭臂動脈型,胸腹主動脈型及肺動脈型。109例多發(fā)性大動脈炎患者中活動期患者65例,非活動期患者44例。65例(59.6%)患者出現(xiàn)ESR升高,其中72.3%的活動期患者ESR升高,40.9%的非活動期患者ESR升高;50例(45.9%)患者出現(xiàn)CRP升高,其中53.8%的活動期患者CRP升高,34.1%的非活動期患者CRP升高。ESR及CRP在多發(fā)性大動脈炎患者的活動期與非活動期之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P=0.042)。2.TA患者外周血管各種超聲表現(xiàn)及分布情況TA患者最常受累的外周動脈是頸總動脈,其次為鎖骨下動脈,頸內(nèi)動脈。各受累動脈在活動期與非活動期之間的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顒悠诨颊呤芾蹌用}管壁厚度高于非活動期患者,受累動脈管壁厚度在多發(fā)性大動脈炎患者的活動期與非活動期之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ESR升高組的管壁厚度高于ESR正常組,兩組之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3);CRP陽性組的管壁厚度高于CRP陰性組,兩組之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受累動脈的超聲表現(xiàn)中狹窄最常見。狹窄和閉塞最常見于頸總動脈及鎖骨下動脈,擴張或動脈瘤形成以及混合表現(xiàn)最常見于腹主動脈及頸總動脈。結論:1.TA最常見的超聲表現(xiàn)是狹窄與閉塞;狹窄和閉塞最常見于頸總動脈和鎖骨下動脈;TA最常受累的外周動脈是頸總動脈,其次是鎖骨下動脈。2.TA患者超聲測量血管壁厚度與患者是否處于活動期相關,與ESR升高及CRP陽性相關,有助于臨床TA活動期的診斷。
【學位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R543.5;R445.1
【部分圖文】:
右側頸動脈管壁呈環(huán)形增厚

左側鎖骨下動脈部分節(jié)段管腔閉塞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麗睿;張慧敏;蔣雄京;鄒玉寶;秦芳;宋雷;關婷;吳海英;周憲梁;卞瑾;惠汝太;鄭德裕;;566例大動脈炎患者的臨床特點及預后[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5年09期
2 賈苗;;警惕“東方美女病”[J];人人健康;2014年01期
3 孫穎;馬莉莉;劉豪;侯君;丁玉芹;嚴福華;姜林娣;;正五聚體蛋白-3(PTX-3)評估多發(fā)性大動脈炎(TA)病情活動性的價值[J];復旦學報(醫(yī)學版);2013年04期
4 劉亞欣;高凌根;李琳;蔣雄京;王林平;張慧敏;吳海英;宋雷;鄒玉寶;關婷;馬文君;周憲梁;鄭德裕;惠汝太;;大動脈炎累及肺動脈的臨床特征、治療及預后分析[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3年03期
5 孫騰;張慧敏;馬文君;關婷;吳海英;蔣雄京;周憲梁;惠汝太;鄭德裕;;大動脈炎單純累及肺動脈一例[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2年06期
6 張衛(wèi)平;牛文彥;;大動脈炎患者體液免疫功能、細胞免疫功能檢測及意義[J];山東醫(yī)藥;2012年15期
7 吳海英;馬文君;;大動脈炎與高血壓[J];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12年01期
8 叢曉亮;戴生明;趙東寶;趙仙先;景在平;;多發(fā)性大動脈炎125例臨床分析[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09年08期
9 鄧小虎;黃烽;;大動脈炎159例回顧性臨床分析[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6年01期
10 袁宏,劉艷,李士軍,李艷蓮,賀紅艷;應用Microtest 1自動血沉儀檢測紅細胞沉降率及其參考范圍的建立[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4年11期
本文編號:
28641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linchuangyixuelunwen/2864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