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抑菌濃度慶大霉素對銅綠假單胞菌的影響
本文選題:慶大霉素 + 壓抑菌濃度 ; 參考:《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7年26期
【摘要】:目的探討亞抑菌濃度慶大霉素(GEN)對銅綠假單胞菌(PAO1)浮游菌和生物膜的影響。方法采用微量肉湯稀釋法檢測PAO1對GEN的敏感性。采用96孔板比濁法檢測亞抑菌濃度GEN對PAO1浮游菌生長的影響,并通過結晶紫染色法檢測亞抑菌濃度GEN對PAO1生物膜形成的影響。采用化學反應比色法測定亞抑菌濃度GEN對PAO1毒力因子表達的影響。結果 GEN對PAO1的最低抑菌濃度為2μg/ml;而當GEN濃度≤0.250μg/ml時,不影響PAO1浮游菌的增殖;當GEN為0.125μg/ml時,能促進PAO1生物膜的形成(P0.05),且在一定范圍內(nèi)(0.125~0.250μg/ml)隨著GEN濃度增高,其促進生物膜形成的能力越強;0.125和0.250μg/ml GEN能促進群體密度信號系統(tǒng)相關基因las I、las R、rhl I、rhl R、pqs C、pqs D和毒力因子青膿素、彈性蛋白酶、堿性蛋白酶的表達(P0.05),且呈一定的劑量依賴性。結論亞抑菌濃度GEN在一定濃度范圍內(nèi)能促進PAO1生物膜的形成,并進一步促進群體密度信號系統(tǒng)相關基因和毒力因子的表達。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gentamicin on phytoplankton and biofilm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O1). Methods the sensitivity of PAO1 to Gen was detected by broth dilution method. The effect of sub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Gen on the growth of PAO1 phytoplankton was detected by 96 well plate turbidimetry, and the effect of sub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Gen on the formation of PAO1 biofilm was detected by crystal violet staining. The effect of sub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Gen on the expression of PAO1 virulence factor was determined by chemical reaction colorimetry. Results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Gen on PAO1 was 2 渭 g / ml, but when Gen concentration was less than 0.250 渭 g/ml, it did not affect the proliferation of PAO1, when Gen was 0.125 渭 g/ml, it coul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PAO1 biofilm (P0.05N),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Gen was 0.1250.250 渭 g / ml. The stronger its ability to promote biofilm formation, the more 0.125 and 0.250 渭 g/ml Gen could promote the expression of population density signaling system related gene (las) and the expression of virulence factor cypus, elastase and alkaline protease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Conclusion Gen can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PAO1 biofilm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and virulence factors related to population density signaling system.
【作者單位】: 貴州盤江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醫(yī)院檢驗科;
【分類號】:R446.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忠強;46例銅綠假單胞菌的藥敏結果分析[J];廣西預防醫(yī)學;2000年02期
2 林曉 ,陳美云 ,林其昌 ,陳公平;222株銅綠假單胞菌藥敏結果[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2年10期
3 王炳華;王炳云;;106株銅綠假單胞菌藥敏結果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04年06期
4 黃志強;李麗君;盧娟;;肺結核病合并感染銅綠假單胞菌的藥敏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0年09期
5 封尊玉;;銅綠假單胞菌的治療策略[J];海南醫(yī)學;2010年21期
6 劉萍;張志倫;倪丹妮;吳杰紅;;銅綠假單胞菌產(chǎn)金屬β-內(nèi)酰胺酶因素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年23期
7 吳麗娟,熊爾陽,鄧光貴;聚合酶鏈反應檢測銅綠假單胞菌的研究現(xiàn)狀[J];國外醫(yī)學.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1996年06期
8 周鐵麗,曹建明;一種鑒定銅綠假單胞菌的新方法[J];陜西醫(yī)學檢驗;1997年04期
9 朱小平;78株銅綠假單胞菌藥敏結果的初步探討[J];江蘇臨床醫(yī)學雜志;1999年05期
10 張文英;86株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調(diào)查[J];華夏醫(yī)學;200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方莉;許媛;黃義山;蔡燕;唐中;楊明輝;廖濤;;銅綠假單胞菌金屬β-內(nèi)酰胺酶基因的檢測[A];中華醫(yī)學會第九次全國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暨中國醫(yī)院協(xié)會臨床檢驗管理專業(yè)委員會第六屆全國臨床檢驗實驗室管理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2 周明明;周鐵麗;李超;吳慶;陳櫟江;吳蓮鳳;彭定輝;;主動外排在銅綠假單胞菌耐藥中的作用研究[A];2009年浙江省檢驗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3 朱丹;李欣;;對亞胺培南耐藥的銅綠假單胞菌的體外藥敏分析[A];2005年浙江省呼吸系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5年
4 洪波;貢聯(lián)兵;;銅綠假單胞菌對亞胺培南的藥敏分析[A];第五次全國中青年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5 徐海茹;田彬;岳娜;胡志東;;臨床分離的銅綠假單胞菌耐藥結果分析[A];第五次全國中青年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6 趙書平;姜梅杰;;神經(jīng)內(nèi)科重癥監(jiān)護室銅綠假單胞菌氨基糖苷類修飾酶基因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資料匯編[C];2008年
7 李春梅;鐘曉祝;;銅綠假單胞菌醫(yī)院感染監(jiān)測分析[A];中華預防醫(yī)學會消毒分會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0年
8 熊娟;梁麗紅;;尿液中分離出產(chǎn)紅膿素的銅綠假單胞菌[A];2012全國臨床微生物與感染免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9 丁艷苓;陳亞紅;姚婉貞;寧永忠;;2007年-2009年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性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屆全國呼吸道感染學術大會暨第一屆多學科抗感染治療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10 鄧麗華;許美榮;胡麗萍;;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性及β-內(nèi)酰胺酶基因的研究[A];第五次全國中青年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張瑞琴;氟喹諾酮類藥物誘導銅綠假單胞菌耐藥性及分子機制的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蔡雙啟;銅綠假單胞菌對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的耐藥變遷及差異蛋白組學和比較基因組學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6年
3 戴曉天;pH值對銅綠假單胞菌耐藥特征的影響及機制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6年
4 張若文;燒傷病房耐碳青霉烯類銅綠假單胞菌耐藥機制及分子流行病學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5 陳林;銅綠假單胞菌內(nèi)在耐藥性相關基因的篩選及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6 魏殿軍;臨床分離菌株耐藥性分析及銅綠假單胞菌耐藥機制的探討[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4年
7 季京淑;銅綠假單胞菌MLST分型及耐藥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8 廖如燕;廣東地區(qū)三種醫(yī)院感染革蘭氏陰性菌分子流行病學及耐藥性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1年
9 戚麗華;鮑曼不動桿菌耐藥特性及其與生物膜的相關性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1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蘇敏;光動力療法抗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感染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5年
2 蔡東波;我院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性和耐藥基因的檢測與分析[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李鴻飛;黏液型銅綠假單胞菌耐藥特征和耐藥株相關基因型分析[D];吉林大學;2016年
4 程新;銅綠假單胞菌耐藥分析與耐亞胺培南菌株基因型檢測研究[D];貴州醫(yī)科大學;2016年
5 張偉;燒傷患者分泌物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耐藥機制及分子流行病學研究[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6年
6 李琬琛;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形成基因調(diào)控及藥物對其作用[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2年
7 CHANDA WARREN;亞麻酸聯(lián)合妥布霉素抗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形成效應的群體感應系統(tǒng)機制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7年
8 周小青;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情況及基因同源性分析[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7年
9 卞婷婷;2013-2015年安徽地區(qū)臨床分離銅綠假單胞菌耐藥性分析及體外聯(lián)合藥敏試驗的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7年
10 賈曦;保定市銅綠假單胞菌耐藥性分析以及耐亞胺培南菌株基因型檢測[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20120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linchuangyixuelunwen/2012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