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平臺在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本文選題:健康教育 + 護理信息學; 參考:《中華護理雜志》2017年06期
【摘要】:目的探討移動健康教育平臺在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并評價其效果。方法采取便利抽樣法選擇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患者118例,用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各59例。對照組住院期間由護士面對面進行健康教育,在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時進行電話或門診隨訪;實驗組利用健康教育平臺持續(xù)進行健康教育。采用問卷調(diào)查兩組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時的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感。結果實驗組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時的健康狀況調(diào)查問卷得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兩組在術后1個月時自我效能感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術后3個月及6個月時自我效能感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結論移動健康教育平臺在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患者健康教育中有一定優(yōu)勢,對患者的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感的干預效果較好。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mobile health education platform in health education of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and evaluate its effect. Methods 118 patients with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n = 59) and control group (n = 59). In the control group, face to face health education was carried out by nurse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followed up by telephone or outpatient at 1 month, 3 months and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was carried out continuously by health education platform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healthy behavior and self-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investigated at 1 month, 3 months and 6 months postoperatively. Results the scores of health status questionnai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1 month, 3 months and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lf-efficacy between 3 months and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P 0.05), bu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3 months and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P 0.001). Conclusion Mobile health education platform has some advantages in health education of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and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n health behavior and self-efficacy of patients is better.
【作者單位】: 廣東醫(yī)科大學附屬厚街醫(yī)院護理部;
【分類號】:R473.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顧巖;豐小星;周瑩瑩;宇麗艷;;保護動機護理干預在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患者自我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6年23期
2 劉俊娥;邢鳳梅;王淑英;李麗超;林曉娥;楊朝娣;;基于“生命網(wǎng)”的延續(xù)護理對冠心病病人血壓和體重指數(shù)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6年16期
3 趙坤;蔡偉萍;;運用生命網(wǎng)對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患者開展健康教育的效果[J];護理學報;2014年06期
4 林碧;陳芳;莊玲丹;陳少琳;;對冠心病患者疾病危險因素與健康保健知識的調(diào)查分析[J];中華護理教育;2013年06期
5 李春燕;劉柏梅;羅欣;肖賓鳳;;實踐“生命網(wǎng)”模式對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1年06期
6 匡靜芳;姜芬;李衡;;建立“生命網(wǎng)”模式對冠心病患者自我概念的影響[J];海南醫(yī)學;2010年17期
7 李鳳宜;;建立生命網(wǎng)實施健康教育對社區(qū)門診冠心病患者遵醫(yī)行為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0年16期
8 張曉梅;張穎;周文悅;萬寶艷;周新圓;蔡釬;張瀟;吳紅瑾;;“生命網(wǎng)”健康教育流程對促進冠心病患者改變不良生活方式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9年02期
9 王貴芝;沈玉枝;吳虹;李季香;熊薇;頊志敏;楊新春;;冠心病患者生命網(wǎng)的管理[J];中國護理管理;2005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岳;李慶印;;冠心病病人心臟康復護理研究現(xiàn)狀[J];護理研究;2017年18期
2 張建榮;高瑩;張淑清;;移動平臺在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7年06期
3 鄔要芬;幸敏清;張超;;延續(xù)護理對鼻咽癌病人放療后鼻腔沖洗的依從性及生存質(zhì)量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7年16期
4 韓曉霞;郭慶玲;趙玲;職俊杰;張曉娜;;集體健康教育在甲亢服~(131)I患者中的應用[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7年05期
5 代靜茹;;冠心病患者基于“生命網(wǎng)”延續(xù)性護理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7年09期
6 陳媚;劉艷茹;呂英慧;趙宇;尹璐;邵月春;;“生命網(wǎng)”流程在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健康教育;2017年01期
7 劉俊娥;邢鳳梅;王淑英;楊朝娣;王穎;李麗超;;基于生命網(wǎng)的延續(xù)護理對冠心病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7年02期
8 溫麗梅;謝寶琴;楊秋美;;強化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研究[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7年01期
9 王瓊梅;肖新麗;;醫(yī)護聯(lián)合健康教育對出院心血管患者健康行為和護理結局的影響[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7年01期
10 黃冬雪;;“生命網(wǎng)模式”對降低多西他賽致化療性靜脈炎的效果與分析[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6年24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丁飚;吳俊青;楊宏琳;張彩虹;莊國紅;丁力;曹潔;洪雯;;經(jīng)皮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現(xiàn)狀分析[J];上海護理;2016年02期
2 孔林芳;蔣文慧;;冠心病支架植入術后病人自我管理能力與焦慮、抑郁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研究;2014年19期
3 蔣紅英;;自我管理指導對冠心病患者心絞痛發(fā)作及滿意度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4年12期
4 胡象嶺;田春鳳;孫方盡;;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檢驗[J];心理學探新;2014年01期
5 呂揚;李崢;王敏;;慢性病自我管理領域研究現(xiàn)狀、熱點與前沿的可視化分析[J];護理學報;2013年14期
6 李敏;柏玉萍;呂洋;呂曉民;;老年冠心病患者同伴教育研究現(xiàn)狀[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年02期
7 翁根龍;沈宇;翁羅榮;;醫(yī)院-社區(qū)一體化管理對冠心病干預效果的影響分析[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2年11期
8 費大東;郝清順;楊傳梅;周晶;;“生命網(wǎng)模式”干預代謝綜合征患者心血管風險的研究[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年29期
9 李晴;薛小玲;陳小芳;;經(jīng)橈動脈PCI術后患者健康行為改變階段的調(diào)查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2年08期
10 黃硯萍;董建群;;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政策發(fā)展[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2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蔣金根;鄭玉英;楊益;諸慧廉;;基于網(wǎng)絡視頻的醫(yī)院繼續(xù)醫(yī)學教育平臺建設[J];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08年04期
2 張畔楓;劉志國;段鎢金;;Blackboard電子教育平臺-高等院校開放式教學的最佳途徑[J];華北煤炭醫(yī)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3 唐先玲;劉平;孫峻峰;;基于網(wǎng)絡的眼科PBL繼續(xù)教育平臺的構建[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0年09期
4 鄧靄靜;葉潤英;劉建;王小云;;中醫(yī)婦科循證病案BLOG教育平臺的應用研究[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年06期
5 高思華;翟雙慶;羅祥云;;加強協(xié)同創(chuàng)新 促進深度融合 構建“大實踐”教育平臺[J];北京教育(高教);2012年01期
6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張芳芳;錢昆明;傅新波;李欣;;智能教育平臺的設計與實現(xiàn)[A];全國第十五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2 蔣鳴;;搭建繼續(xù)教育平臺 完善終身學習制度[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3 ;走內(nèi)涵式發(fā)展道路 打造優(yōu)質(zhì)縣級教師教育平臺[A];河北省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工作會議暨河北省教師教育學會2012年年會論文集[C];2013年
4 徐勇;;搭建教育平臺,助推夢想騰飛[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C];2013年
5 胡宗龍;;搭建科技教育平臺 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湖北省麻城市第一中學開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總結[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一卷)[C];2005年
6 王敏;周新妹;夏滿莉;;基于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BlackBoard教育平臺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A];中國生理學會第十屆全國生理學教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2年
7 徐勇;;搭建教育平臺,助推夢想騰飛[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語文建設卷2)[C];2013年
8 李瑩;;淺析古建館教育資源創(chuàng)建特色教育平臺[A];新世紀博物館的實踐與思考——北京博物館學會第五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趙棟 劉曉菲;把社區(qū)打造成終身教育平臺[N];衡水日報;2013年
2 劉冰;陶陽礦為廉政建設構建教育平臺[N];中國礦業(yè)報;2007年
3 記者 郭劍;山東黨員教育平臺正式開通運行[N];人民郵電;2011年
4 齊國清 王志斌;北京總隊十一支隊“一網(wǎng)五電”打造新型教育平臺[N];人民武警報;2011年
5 記者 張敏;市直機關工委搭建黨員學習教育平臺[N];巴彥淖爾日報(漢);2009年
6 祝司軍 本報特約記者 高增宏;五個優(yōu)先 打造優(yōu)質(zhì)教育平臺[N];黑龍江日報;2012年
7 王少坤 韓義興;青龍:搭建“紅色短信”教育平臺[N];秦皇島日報;2007年
8 記者 李志軍邋通訊員 許斌彬;陽城4億多元搭建公平教育平臺[N];山西日報;2007年
9 時報記者 路熙娜;新區(qū)為居民打造終身教育平臺[N];濱海時報;2012年
10 盧俊鋒 黃強斌;建成高效能教育平臺[N];人民武警;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陳聯(lián);基于Web智能教育平臺關鍵交互技術研究及應用[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成都計算機應用研究所);2006年
2 陳澎;GeoSmarter通用地理教育平臺的支撐理論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成都計算機應用研究所);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魯麗嵐;協(xié)同教育平臺的應用效果實驗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2年
2 彭明;云教育平臺下云存儲的研究與應用[D];閩南師范大學;2015年
3 劉淇峰;基于云的智慧教育平臺設計與實現(xiàn)[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5年
4 閆羽中;基于大數(shù)據(jù)的市級智慧教育平臺的設計與實現(xiàn)[D];吉林大學;2016年
5 陳政利;春知教育平臺的設計與實現(xiàn)[D];華南理工大學;2016年
6 李芝萱;校園線上教育平臺設計與實現(xiàn)[D];吉林大學;2016年
7 高鳳;基于Scratch的中小學創(chuàng)新教育平臺設計與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6年
8 陳立群;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視域的大學生實踐教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7年
9 武日嘎;云教育平臺的研究與設計[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10 胡海濱;影響網(wǎng)上家校互動教育平臺成效的因素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9472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linchuangyixuelunwen/1947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