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口魚類補充資源時空變化
發(fā)布時間:2021-10-13 17:54
根據(jù)1998年—2010年間13個航次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魚類浮游生物和環(huán)境因子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分析了春季和秋季長江口魚類浮游生物群落結構時空變化特征,以及優(yōu)勢種群動態(tài)特征,并運用數(shù)量生態(tài)學分析方法,探討環(huán)境因子對長江口魚類浮游生物群落的影響程度以及驅(qū)動魚類浮游生物群落變化的環(huán)境因子。秋季長江口1998-2009年7個航次共捕獲魚類浮游生物969個(尾),隸屬于10目19科33種,以鱸形目種類最多(7科9種)。秋季魚類浮游生物包括四種生態(tài)類型,其中以沿岸型種類最多(12種),其次是半咸水(10種)和近海種類(9種),淡水種類最少(4種)。秋季長江口魚類浮游生物優(yōu)勢種年度間演替顯著,對魚類浮游生物群落豐度貢獻最大的種類包括:半咸水型的矛尾鰕虎魚(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前頜間銀魚(Salanx prognathus)、沿岸型的康氏小公魚(Stolephorus commersonnii)、近海型的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帶魚(Trichiurus lepturus)。2004年以后,長江口魚類浮游生物種類數(shù)量、豐度和多樣性均顯著高于2004之...
【文章來源】: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8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長江口秋季魚類浮游生物群落物種CCA排序Fig.4-1CCAbiplotofichthyoplanktonspeciesinYangtzeEstuaryinautumn4.2.2.2秋季魚類浮游生物群聚類型及年度變化
4 秋季長江口魚類浮游前頜間銀魚、康氏小公魚、鳀,其豐度百分比分的鹽度為 19.41±8.17‰,高于河口組的鹽度,此浮體的含量為 134.77±240.10mg/L,是三個群聚Ⅲ近海組:由 1~8、12~14、19、20、25~27 和 3海區(qū)。近海組區(qū)域中帶魚的魚卵豐度最高,占該10.68%。此區(qū)域的鹽度為 30.19±5.23‰,是7.78±13.99mg/L,是三個群聚組中最低的,這與N
二軸為深度與懸浮物的濃度梯度分布,而魚類浮游生物各物種位置。根據(jù)魚類浮游生物所對環(huán)境的需求不同,將其分成三種種組成:鳳鱭,此群體的生境水域具有低鹽高溫的特點,在 C1 軸的相關系數(shù)為 3.121,相關度很高,因此鹽度對鳳鱭的分布口地區(qū)產(chǎn)卵的魚類,幼魚留在河口成長,隨水流降海生活。種成:白氏銀漢魚、赤鼻棱鳀、東方鲀屬、多鱗鱚、舌鰨科、種 1、未知種 2、鰕虎魚科、小黃魚、褐牙鲆、銀鯧、中頜棱這些物種分布在排序圖的上方,都選擇在水深較淺、水體渾濁生活。在 2009-2010 年春季魚類浮游生物沿岸組的種類最多。、虻鲉、尖海龍、龍頭魚,主要分布在水體較深、葉綠素 a 高口近海水域。這種類型的魚類浮游生物數(shù)量最多,主要為鳀。本研究在近海區(qū)域所捕獲的鳀中大部分是以魚卵形態(tài)存在的。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淞江鱸在中國地理分布的歷史變遷及其原因[J]. 王金秋,成功. 生態(tài)學報. 2010(24)
[2]長江口及其鄰近水域魚類浮游生物群落的時空格局[J]. 劉淑德,線薇微. 生物多樣性. 2009(02)
[3]長江口中華鱘保護區(qū)魚卵和仔魚的分布特征[J]. 蔣玫,王云龍,沈新強,莊平. 生態(tài)學雜志. 2009(02)
[4]春季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魚類浮游生物群落特征[J]. 劉淑德,線薇微,劉棟.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08(10)
[5]松江鱸的研究和保護[J]. 張婷,祝茜,趙琦,周燦,孔令明. 河北漁業(yè). 2008(08)
[6]奉賢近海仔魚的分布及其與水環(huán)境的關系[J]. 蔣玫,沈新強,陳淵泉. 生態(tài)學雜志. 2008(01)
[7]長江口魚卵仔魚資源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與分析[J]. 王金輝,孫亞偉,劉材材,秦玉濤,程祥圣,徐韌. 海洋學研究. 2007(04)
[8]三峽工程一期蓄水后長江口及其鄰近水域浮游動物的群落結構[J]. 劉光興,陳洪舉,朱延忠,齊衍萍.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5)
[9]基于不同計量經(jīng)濟學軟件的逐步回歸法[J]. 趙紅平. 統(tǒng)計教育. 2007(09)
[10]長江口最大渾濁帶及鄰近水域營養(yǎng)鹽的分布特征[J]. 周淑青,沈志良,李崢,姚云. 海洋科學. 2007(06)
碩士論文
[1]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魚類浮游生物群落結構特征研究[D]. 劉淑德.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9
本文編號:3435137
【文章來源】: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8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長江口秋季魚類浮游生物群落物種CCA排序Fig.4-1CCAbiplotofichthyoplanktonspeciesinYangtzeEstuaryinautumn4.2.2.2秋季魚類浮游生物群聚類型及年度變化
4 秋季長江口魚類浮游前頜間銀魚、康氏小公魚、鳀,其豐度百分比分的鹽度為 19.41±8.17‰,高于河口組的鹽度,此浮體的含量為 134.77±240.10mg/L,是三個群聚Ⅲ近海組:由 1~8、12~14、19、20、25~27 和 3海區(qū)。近海組區(qū)域中帶魚的魚卵豐度最高,占該10.68%。此區(qū)域的鹽度為 30.19±5.23‰,是7.78±13.99mg/L,是三個群聚組中最低的,這與N
二軸為深度與懸浮物的濃度梯度分布,而魚類浮游生物各物種位置。根據(jù)魚類浮游生物所對環(huán)境的需求不同,將其分成三種種組成:鳳鱭,此群體的生境水域具有低鹽高溫的特點,在 C1 軸的相關系數(shù)為 3.121,相關度很高,因此鹽度對鳳鱭的分布口地區(qū)產(chǎn)卵的魚類,幼魚留在河口成長,隨水流降海生活。種成:白氏銀漢魚、赤鼻棱鳀、東方鲀屬、多鱗鱚、舌鰨科、種 1、未知種 2、鰕虎魚科、小黃魚、褐牙鲆、銀鯧、中頜棱這些物種分布在排序圖的上方,都選擇在水深較淺、水體渾濁生活。在 2009-2010 年春季魚類浮游生物沿岸組的種類最多。、虻鲉、尖海龍、龍頭魚,主要分布在水體較深、葉綠素 a 高口近海水域。這種類型的魚類浮游生物數(shù)量最多,主要為鳀。本研究在近海區(qū)域所捕獲的鳀中大部分是以魚卵形態(tài)存在的。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淞江鱸在中國地理分布的歷史變遷及其原因[J]. 王金秋,成功. 生態(tài)學報. 2010(24)
[2]長江口及其鄰近水域魚類浮游生物群落的時空格局[J]. 劉淑德,線薇微. 生物多樣性. 2009(02)
[3]長江口中華鱘保護區(qū)魚卵和仔魚的分布特征[J]. 蔣玫,王云龍,沈新強,莊平. 生態(tài)學雜志. 2009(02)
[4]春季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魚類浮游生物群落特征[J]. 劉淑德,線薇微,劉棟.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08(10)
[5]松江鱸的研究和保護[J]. 張婷,祝茜,趙琦,周燦,孔令明. 河北漁業(yè). 2008(08)
[6]奉賢近海仔魚的分布及其與水環(huán)境的關系[J]. 蔣玫,沈新強,陳淵泉. 生態(tài)學雜志. 2008(01)
[7]長江口魚卵仔魚資源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與分析[J]. 王金輝,孫亞偉,劉材材,秦玉濤,程祥圣,徐韌. 海洋學研究. 2007(04)
[8]三峽工程一期蓄水后長江口及其鄰近水域浮游動物的群落結構[J]. 劉光興,陳洪舉,朱延忠,齊衍萍.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5)
[9]基于不同計量經(jīng)濟學軟件的逐步回歸法[J]. 趙紅平. 統(tǒng)計教育. 2007(09)
[10]長江口最大渾濁帶及鄰近水域營養(yǎng)鹽的分布特征[J]. 周淑青,沈志良,李崢,姚云. 海洋科學. 2007(06)
碩士論文
[1]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魚類浮游生物群落結構特征研究[D]. 劉淑德.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9
本文編號:34351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zylw/343513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