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自動化論文 >

基于螺旋型鉑銥合金電極的植入式葡萄糖生物傳感器

發(fā)布時間:2018-08-21 14:00
【摘要】:采用螺旋型鉑銥合金電極設計,旨在提高植入式葡萄糖生物傳感器的葡萄糖氧化酶擔載量并增大工作電極的電化學活性面積。以掃描電鏡(SEM)觀察聚氨酯(Polyurethane,PU)半透膜的形貌,采用循環(huán)伏安法(CV)和計時電流法(I-T)考察PU涂覆厚度、PU含量以及酶含量等參數(shù)對傳感器電化學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所制備的螺旋型傳感器靈敏度在20 n A/(mmol/L)~30 n A/(mmol/L),可在人體生理條件范圍內線性檢測(2 mmol/L~30 mmol/L)葡萄糖濃度,并且具有良好的重現(xiàn)性、穩(wěn)定性和選擇性,符合電極長期植入式需求,有望作為今后糖尿病患者血糖連續(xù)監(jiān)測的關鍵器件。
[Abstract]:A spiral platinum-iridium alloy electrode was designed to increase the glucose oxidase load of the implanted glucose biosensor and to increase the electrochemical active area of the working electrod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morphology of Polyurethaneum pu (pu) semi-permeable film. The effects of pu coating thickness, pu content and enzyme content on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sensor were investigated by cyclic voltammetry (CV) and chronoamperometric method (I-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nsitivity of the helical sensor was 20 na / (mmol/L) 30 na / (mmol/L), and the glucose concentration (2 mmol/L~30 mmol/L) could be detected linearly in the range of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of human body, and the sensor had good reproducibility, stability and selectivity. It is expected to be a key device for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 in diabetic patients in the future.
【作者單位】: 上海第二工業(yè)大學工學部環(huán)境與材料工程學院;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基金】:上海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計劃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1471233) 上海市科委基礎研究重點項目(13NM1401300);上海市科委揚帆計劃項目(14YF1410600) 上海市曙光計劃項目(14SG52) 上海市人才基金項目(201346) 上海市教委晨光計劃(13CG62)
【分類號】:TP2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喬曉艷,賈蓮鳳;新型生物傳感器在生物醫(yī)學工程中的應用[J];傳感器技術;2002年10期

2 何星月,劉之景;生物傳感器的應用[J];物理;2003年04期

3 杜曉燕,王保珍;醫(yī)學生物傳感器的發(fā)展與未來[J];傳感技術學報;2003年02期

4 崔大付 ,陳翔;生物傳感器的研究與發(fā)展[J];電子產品世界;2003年Z1期

5 Alexandra Robbins;生物傳感器[J];個人電腦;2003年08期

6 方盧秋;生物傳感器的原理及其應用[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S1期

7 施詠軍,楊斌,趙亞麗;生物傳感器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前景[J];醫(yī)療裝備;2005年11期

8 周炯亮;施利春;;生物傳感器的研究現(xiàn)狀和發(fā)展方向[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9 耿敬章,仇農學;生物傳感器及其在食品農藥殘留檢測中的應用[J];糧油食品科技;2005年01期

10 周南;;德國生物傳感器會議[J];分析試驗室;2006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馬芬;張成孝;;多標記型汞離子電化學發(fā)光生物傳感器的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十屆全國發(fā)光分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任湘菱;唐芳瓊;;銀—金納米復合顆粒增強的葡萄糖生物傳感器[A];第一屆全國納米技術與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0年

3 黃智偉;黃琛;;光纖DNA生物傳感器研究動向[A];中國電子學會第七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1年

4 姜利英;李華清;劉春秀;羅賢波;吳一戎;蔡新霞;;用于快速檢測血色素的生物傳感器研究[A];中國微米、納米技術第七屆學術會年會論文集(一)[C];2005年

5 張麗華;徐志愛;董紹俊;;一種新型電化學發(fā)光乙醇生物傳感器[A];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五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下冊)[C];2006年

6 李彤;魏福祥;張玉君;孟艷麗;李磊;張靜;;半乳糖生物傳感器的制備研究[A];第三屆全國化學工程與生物化工年會論文摘要集(上)[C];2006年

7 劉濤;鄧潔麗;郭彩欣;張仁哲;江龍;;聚聯(lián)乙炔囊泡生物傳感器研究進展[A];中國化學會第十一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8 袁金鳳;王朝瑾;;乙酰膽堿酯酶生物傳感器表面材料的修飾[A];第六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5)[C];2007年

9 何保山;周愛玉;李華清;岳偉偉;羅金平;蔡新霞;;現(xiàn)場檢測用谷丙轉氨酶光學生物傳感器研究[A];第十屆全國敏感元件與傳感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10 羅金平;田青;周愛玉;岳偉偉;何保山;蔡新霞;;微生物快速檢測用生物傳感器基本特性研究[A];第十屆全國敏感元件與傳感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張巍巍;美研制出超靈敏生物傳感器[N];科技日報;2012年

2 吳瓊;生物傳感器迅速成長[N];中國電子報;2000年

3 記者 毛黎;人體細胞生物傳感器分子機理首次揭開[N];科技日報;2011年

4 鄒爭春;漏聲表面波生物傳感器檢測系統(tǒng)構建成功[N];中國醫(yī)藥報;2012年

5 張巍巍;美制成新型生物傳感器[N];科技日報;2012年

6 記者 耿挺;讓疾病診斷變得更容易[N];上海科技報;2014年

7 常麗君;科學家利用細菌開發(fā)出柔性活液晶[N];科技日報;2014年

8 竇光宇;能夠治病的電腦芯片[N];北京科技報;200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慧;新型流動注射化學發(fā)光生物傳感器的研制[D];青島科技大學;2009年

2 徐星;擬酶生物傳感器和細胞生物傳感器的研究與應用[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3 張靜;基于氧化鉍半導體材料生物傳感器的構筑及其傳感性能[D];揚州大學;2009年

4 項方獻;農藥殘留有機磷水解酶生物傳感器的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年

5 賀瑛;基于碳納米管體修飾的葡萄糖生物傳感器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6 吳宗方;基于新型仿生材料作為固載界面構建的生物傳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張麗麗;基于介孔材料的電化學農藥生物傳感器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8 田鋒;微機械微腔陣列結構生物傳感器的制備和表征[D];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1年

9 陳國明;基于雙分子層膜生物傳感器的基礎實驗研究[D];汕頭大學;2004年

10 李陳鑫;新型納米材料在生物傳感器中的應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

本文編號:219596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19596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250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