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并聯(lián)六維力傳感器力映射解析研究
本文關鍵詞: 六維力傳感器 并聯(lián)結(jié)構(gòu) 柔度矩陣 剛度建模 力映射 出處:《機械工程學報》2017年0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針對由柔性鉸鏈構(gòu)成的柔性并聯(lián)Stewart平臺六維力傳感器彈性體結(jié)構(gòu),提出一種可用于柔性一體式并聯(lián)六維力傳感器六維外力與各柔性測力分支拉/壓力間的精確力映射解析建模方法;谔摴υ砗蛶缀蜗嗳輻l件并根據(jù)柔性鉸鏈空間形式的柔度矩陣,構(gòu)建傳感器柔性串聯(lián)支路末端的柔度矩陣和傳感器的整體剛度矩陣。推導得到六維外力與傳感器柔性分支桿所受軸向拉/壓力間的解析映射關系。通過具體算例和傳感器的有限元模型,對上述理論推導過程進行仿真驗證。結(jié)果表明:理論值與仿真值基本吻合,最大誤差在7%以內(nèi),從而說明了所提出的力映射解析方法具有較高的求解精度,并為柔性并聯(lián)六維力傳感器的尺寸優(yōu)化設計奠定了理論基礎。
[Abstract]:The flexible parallel Stewart platform is composed of flexible hinge and the elastomer structure of six-axis force sensor.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tical modeling method for accurate force mapping between a flexible integrated parallel six-axis force sensor and the tension / pressure branch of each flexible force measuring branch. Based on the virtual work principle and geometric compatibility conditions, and according to the flexible hinge,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tical modeling method for the accurate force mapping between the six dimensional external force and each flexible force branch / pressure. The spatial form of the flexibility matrix. The flexibility matrix at the end of the flexible series branch of the sensor and the overall stiffness matrix of the sensor are constructed. The analytical map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ternal force of six dimensions and the axial tension / pressure of the flexible branch rod of the sensor is derived. An example is given. And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sensor.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eoretical value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simulation value, and the maximum error is less than 7%, which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analytical method of force mapping has a high accuracy. It also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dimension optimization design of flexible parallel six-axis force sensor.
【作者單位】: 燕山大學河北省并聯(lián)機器人與機電系統(tǒng)實驗室;先進鍛壓成形技術與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燕山大學);鄭州工商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675459,51305383) 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E2015203165)資助項目
【分類號】:TP212
【正文快照】: 0前言1隨著探月工程、空間遙感、深空探測、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領域技術的不斷深化和成熟,對精密測量儀器的需求在增加的同時,對其精度也提出了嚴苛要求。六維力傳感器以其能精確感知和測量空間維度的力/力矩信息而逐漸成為當今世界多分力傳感技術研究的熱點話題[1-4],其應用領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濤;;0.04級精密力傳感器[J];儀器儀表通訊;1973年02期
2 高建樹;機電誤差互補法在力傳感器中的應用[J];傳感器技術;2000年04期
3 程衛(wèi)東,董永貴,馮冠平;石英諧振力傳感器加載機構(gòu)理論及實驗[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01期
4 程衛(wèi)東 ,董永貴,馮冠平;石英諧振力傳感器加載機構(gòu)理論及實驗[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02期
5 朱超甫,李元,陳虎平,宋惠改;多個力傳感器的共同測試技術[J];傳感器世界;2001年05期
6 沈久珩;大力測量技術的新進展——附著式超輕型大力傳感器[J];中國工程科學;2001年10期
7 張小龍,張為公;輪力傳感器及其在汽車道路試驗中的應用[J];儀表技術與傳感器;2005年01期
8 王志剛,李振加,曲國軍;一種新型軌道二維力傳感器的研究[J];黑龍江工程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9 尹瑞多,王宣銀,程佳,李強;廣義六維力傳感器的特點及研究和應用狀況[J];液壓與氣動;2005年10期
10 劉建華;周思躍;;虛擬指尖力傳感器的建模與實現(xiàn)[J];機電工程;2007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沈久珩;;大力測量技術的新進展——附著式大力傳感器[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下冊)[C];1999年
2 高建樹;;機電誤差互補法在力傳感器中的應用[A];2000全國力學量傳感器及測試、計量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0年
3 楊敏;申飛;;一種大量程六維力傳感器標定方法[A];第22屆全國結(jié)構(gòu)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Ⅰ冊[C];2013年
4 閆榮格;楊慶新;樊長在;陳海燕;劉福貴;;超磁致伸縮力傳感器的研究[A];2005年中國固體科學與新材料學術研討會專輯[C];2005年
5 陳樂;宋愛國;;三維力傳感器的設計[A];2008年江蘇省計量測試學術論文集[C];2008年
6 趙玉虎;林明;張鳴雷;蒲浩;吳文凱;;力傳感器在離心機平衡檢測與保護系統(tǒng)中的應用[A];四川省電子學會傳感技術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7 葉璇;李喜德;;變剛度后屈曲式微力傳感器的數(shù)值模擬與設計[A];北京力學會第20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4年
8 劉意楊;王越超;于鵬;席寧;董再勵;;亞μN微力傳感器信號處理及標定方法的研究[A];第六屆全國信息獲取與處理學術會議論文集(1)[C];2008年
9 汪恩清;丁世敬;;YML型錨索力傳感器環(huán)境防護技術[A];1998電子產(chǎn)品防護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10 崔巖;佟建華;董維杰;王立鼎;;基于硅基PZT微力傳感器標定系統(tǒng)的初步研究[A];中國微米、納米技術第七屆學術會年會論文集(一)[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趙延治;大量程柔性鉸并聯(lián)六維力傳感器基礎理論與系統(tǒng)研制[D];燕山大學;2009年
2 張景柱;特種六分力傳感器設計原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8年
3 姚建濤;大量程并聯(lián)式六維力傳感器基礎理論與實驗研究[D];燕山大學;2010年
4 王志軍;雙層預緊式六維力傳感器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D];燕山大學;2012年
5 李映君;新型軸用并聯(lián)壓電式六維大力傳感器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6 趙現(xiàn)朝;Stewart結(jié)構(gòu)六維力傳感器設計理論與應用研究[D];燕山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真真;平面并聯(lián)柔鉸三維力傳感器研制[D];燕山大學;2015年
2 崔朋肖;容錯柔性并聯(lián)六維力傳感器性能分析及實驗研究[D];燕山大學;2015年
3 孫立廣;新型六維力傳感器標定臺系統(tǒng)建模與誤差分析[D];大連交通大學;2015年
4 李東;集成式壓電六維力傳感器測量原理與技術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5 董躍龍;六維力傳感器動態(tài)解耦方法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5年
6 王耀弘;新型六維力傳感器的計量測試技術與量值溯源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5年
7 李玉欽;壓電式六維大力傳感器的并聯(lián)分載原理研究及其結(jié)構(gòu)設計[D];濟南大學;2015年
8 陳丹鳳;面向空間作業(yè)的多維力傳感器設計及標定研究[D];東南大學;2015年
9 王佩;基于無線傳輸?shù)能囕喠鞲衅髑度胧讲杉到y(tǒng)設計[D];東南大學;2015年
10 史政;無力傳感器智能助力輪系統(tǒng)設計[D];中北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4733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1473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