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刻物鏡主動變形鏡像差補償分析
本文選題:成像系統(tǒng) + 主動光學; 參考:《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2015年07期
【摘要】:為補償光刻物鏡由不均勻照明引入的Z5像散,設計了一種主動變形鏡,并分析該主動變形鏡的像散補償性能。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主動變形鏡的有限元模型,得到主動變形鏡調(diào)節(jié)能力、剛體位移誤差、固有頻率及最大應力等性能。結果表明,主動變形鏡在50 N驅(qū)動力作用下可以實現(xiàn)鏡片表面面形均方根(RMS)837 nm Z5像散補償,伴隨產(chǎn)生的鏡片表面高階像差僅為RMS 1.124 nm,三個方向剛體平移僅為0.49、0.52、0.13 nm,三個方向的剛體旋轉(zhuǎn)僅為2.21、1.73、1.10 ms,主動變形鏡一階固有頻率達到2555 Hz,最大應力為0.852 MPa,滿足光刻物鏡像散補償需求。
[Abstract]:An active deformable mirror is designed to compensate for the astigmatic compensation performance of an active deformable mirror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tive deformation mirror can realize the surface - shape root mean square ( RMS ) 837 nm Z5 astigmatism compensation of the lens surface under the action of 50 N driving force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tive deformation mirror can realize the lens surface - shape root mean square root ( RMS ) 837 nm Z5 astigmatism compensation only . The three - direction rigid body rotation is only 2.21 , 1.73 , 1.10 ms , the first - order natural frequency of the active deformation mirror is 2555 Hz , the maximum stress is 0.852 MPa , and the astigmatic compensation requirement of the lithography objective lens is satisfied .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應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重大專項02專項(2009ZX02205)
【分類號】:TH7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李宏壯;王建立;林旭東;劉欣悅;陳寶剛;韓昌元;;薄反射鏡主動光學實驗系統(tǒng)[J];光電工程;2009年06期
2 李宏壯;林旭東;劉欣悅;王富國;楊飛;明名;王建立;韓昌元;;400mm薄鏡面主動光學實驗系統(tǒng)[J];光學精密工程;2009年09期
3 楊華峰;饒長輝;張雨東;姜文漢;;一種提高波前空間校正能力的組合變形鏡自適應光學系統(tǒng)[J];光學學報;2009年03期
4 袁文全;鞏巖;;光刻物鏡中主動液體透鏡的像差特性研究[J];光學學報;2011年12期
5 陳新東;鄭立功;羅霄;張學軍;;校正低階像差的9點促動變形鏡——設計與實驗[J];光學學報;2012年03期
6 王富國;李宏壯;楊飛;;薄鏡面主動光學對光學像差的校正能力分析[J];光子學報;2010年05期
7 李宏壯;張振鐸;王建立;劉欣悅;吳小霞;張麗敏;張斌;王亮;;基于浮動支撐的620mm薄反射鏡面形主動校正[J];光學學報;2013年05期
8 蘇定強,崔向群;主動光學─新一代大望遠鏡的關鍵技術[J];天文學進展;1999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蕾;高昕;王汝杰;陸長明;李明;;光電經(jīng)緯儀主鏡溫度變形分析[J];半導體光電;2010年04期
2 吳小霞;;彎月薄鏡的切向側(cè)支撐設計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1期
3 倪穎;黃啟泰;余景池;;超輕超薄反射鏡主動支撐方案優(yōu)化設計[J];光電工程;2008年09期
4 王洋;張景旭;;大口徑望遠鏡主鏡支撐優(yōu)化分析[J];光電工程;2009年01期
5 李宏壯;王建立;林旭東;劉欣悅;陳寶剛;韓昌元;;薄反射鏡主動光學實驗系統(tǒng)[J];光電工程;2009年06期
6 董吉洪;劉宏偉;;空間相機大口徑主鏡支撐結構設計[J];光機電信息;2011年10期
7 解濱;肖志宏;余景池;;利用Zernike多項式分析超薄鏡熱變形[J];光學精密工程;2007年02期
8 林旭東;陳濤;王建立;王富國;;拼接鏡的主動光學面形控制[J];光學精密工程;2009年01期
9 李宏壯;林旭東;劉欣悅;王富國;楊飛;明名;王建立;韓昌元;;400mm薄鏡面主動光學實驗系統(tǒng)[J];光學精密工程;2009年09期
10 林旭東;陳濤;王建立;楊飛;張景旭;明名;張麗敏;陳寶剛;李宏壯;王富國;;拼接鏡主動光學共焦實驗[J];光學精密工程;2010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敬偉;地基大口徑光電成像望遠鏡裝調(diào)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11年
2 馮樹龍;地基望遠鏡力學、溫度場特性對光學性能影響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05年
3 許曉慧;基于PZT厚膜的MEMS微變形鏡[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4 陳夫林;620mm彎月形薄鏡主動支撐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12年
5 陳新東;應用于空間相機的主動變形鏡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12年
6 馬劍強;壓電厚膜驅(qū)動的變形鏡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年
7 齊岳;基于液晶自適應光學技術的視網(wǎng)膜微血管成像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13年
8 劉南南;高精度導星測量系統(tǒng)細分定位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14年
9 郭友明;自適應光學系統(tǒng)波前復原及波前控制優(yōu)化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光電技術研究所);2014年
10 劉瑩;壓電變形鏡控制方法及應用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彭揚林;大口徑空間光學鏡面檢測關鍵技術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2 王丹;小像差壓電變形鏡制造技術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3 溫正方;大口徑望遠鏡次鏡調(diào)整機構的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10年
4 張維;大型望遠系統(tǒng)的波前重構模型與算法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5 馮勝;波前檢測技術的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6 夏瑜;準各向同性CFRP反射鏡非球面主動成形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7 劉娟;變形鏡驅(qū)動器排布對低頻位相擬合能力的影響[D];湖南大學;2012年
8 別銳;應用于FSO系統(tǒng)的無波前傳感器自適應光學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9 傅家;TMT三鏡被動支撐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12年
10 安其昌;統(tǒng)計學方法在TMT裝調(diào)檢測中的應用[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洋,曹根瑞;主動光學反射鏡面形的校正能力及其優(yōu)化設計[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2 吳小霞;;彎月薄鏡的切向側(cè)支撐設計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1期
3 倪穎;黃啟泰;余景池;;超輕超薄反射鏡主動支撐方案優(yōu)化設計[J];光電工程;2008年09期
4 劉輝;于清華;裴云天;;大口徑反射鏡輕量化結構比較及面形分析[J];光電工程;2009年11期
5 郭培基;余景池;;用校正法提高補償器檢測法的精度[J];光學精密工程;2006年02期
6 曹正林;廖文和;沈建新;;Zernike多項式擬合人眼波前像差的一種新算法[J];光學精密工程;2006年02期
7 解濱;肖志宏;余景池;;利用Zernike多項式分析超薄鏡熱變形[J];光學精密工程;2007年02期
8 亓波;陳洪斌;劉順發(fā);;Zernike多項式波面擬合的回歸分析方法[J];光學精密工程;2007年03期
9 李宏壯;林旭東;劉欣悅;王富國;楊飛;明名;王建立;韓昌元;;400mm薄鏡面主動光學實驗系統(tǒng)[J];光學精密工程;2009年09期
10 張麗敏;張斌;楊飛;明名;;主動光學系統(tǒng)力促動器的設計和測試[J];光學精密工程;2012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饒伏波,喬大勇,苑偉政,姜澄宇;幾種分立式微變形鏡的性能模擬與比較[J];光學儀器;2005年05期
2 馬劍強;劉瑩;陳俊杰;李保慶;褚家如;;200單元硅基單壓電變形鏡的設計與測試[J];光學精密工程;2014年08期
3 杜榮清;張小軍;;大行程變形鏡有限元分析[J];光電工程;2011年05期
4 林旭東;劉欣悅;王建立;王富國;衛(wèi)沛鋒;;137單元變形鏡的性能測試及校正能力實驗[J];光學精密工程;2013年02期
5 趙洪志,趙達尊,沙定國;分塊式變形鏡的計算機模擬[J];光學技術;1993年01期
6 陳新東;;9點促動變形鏡性能測試及在空間相機中的應用研究[J];光學學報;2013年10期
7 李邦明;沈建新;廖文和;張運海;;微機械薄膜變形鏡校正性能及控制算法[J];強激光與粒子束;2010年07期
8 林旭東;劉欣悅;王建立;李洪文;王富國;衛(wèi)沛鋒;王亮;姚凱男;賈建祿;;961單元變形鏡研制及性能測試[J];光學學報;2013年06期
9 丁心志;官春林;;變形鏡面形影響函數(shù)的有限元仿真[J];光學儀器;2008年01期
10 郭愛林;朱海東;楊澤平;唐仕旺;謝興龍;朱健強;;基于驅(qū)動器位置相位校正的變形鏡控制算法[J];光學學報;2013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陳新東;鄭立功;張學軍;;一種新型的變形鏡促動器排布方式-設計與分析[A];中國光學學會2011年學術大會摘要集[C];2011年
2 饒伏波;喬大勇;苑偉政;姜澄宇;;分立式微變形鏡的單元排列方式對其性能的影響[A];人才、創(chuàng)新與老工業(yè)基地的振興——2004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馬劍強;劉瑩;李保慶;褚家如;;新型單壓電片變形鏡的設計與表征[A];中國力學大會——2013論文摘要集[C];2013年
4 靳冬歡;王三宏;;關于新型MEMS變形鏡的研究及其發(fā)展趨勢的展望[A];中國光學學會2006年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5 李常偉;;基于薄膜變形鏡的自適應光學系統(tǒng)及其性能研究[A];中國天文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手冊[C];2011年
6 呂賽君;白劍;侯西云;楊國光;;基于MOEMS的微光學自適應微鏡的研究[A];中國光學學會2006年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陰慧娟;新型變形鏡可揪出早期眼病[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7年
2 見習記者 劉耕;投資1億推動 激光變形鏡產(chǎn)業(yè)化[N];東莞日報;2012年
3 本報記者 劉耕;激光“變形鏡”將在莞量產(chǎn)[N];東莞日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劉瑩;壓電變形鏡控制方法及應用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2 馬劍強;壓電厚膜驅(qū)動的變形鏡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年
3 孫全;基于PolyMUMPs技術的微機電變形鏡的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4 楊華峰;用于提高自適應光學系統(tǒng)空間校正能力的組合變形鏡波前校正技術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5 許曉慧;基于PZT厚膜的MEMS微變形鏡[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6 李邦明;基于微機械薄膜變形鏡的像差校正技術及其應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丹;小像差壓電變形鏡制造技術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2 劉娟;變形鏡驅(qū)動器排布對低頻位相擬合能力的影響[D];湖南大學;2012年
3 孫曉林;基于音圈電機變形鏡的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光電技術研究所);2015年
4 馬志波;MEMS微變形鏡測試及工藝防粘附技術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7年
5 喬大勇;基于MEMS技術的自適應光學微變形鏡的設計與分析[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3年
6 何洋;MEMS微變形鏡的系統(tǒng)級建模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5年
7 張亞超;液晶波前校正器和變形鏡高低階自適應校正方法的初探[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14年
8 李開成;大沖程高表面質(zhì)量MEMS微變形鏡實現(xiàn)技術的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7年
9 虞益挺;MEMS微變形鏡設計及其薄膜殘余應力控制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6年
10 王德恩;精密位相主動控制技術研究[D];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2011年
,本文編號:18076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yiqiyibiao/1807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