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組網接入控制研究
本文關鍵詞:自組網接入控制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自組網 TDMA接入?yún)f(xié)議 分簇 定向天線
【摘要】:自組網是由一些移動終端組成臨時性自治網絡,由于其組建和解散的靈活性,自組網在臨時性場景具有巨大的實用性。研究表明,平面結構自組網的拓展性很差,節(jié)點數(shù)量的增加會降低網絡吞吐量,而分簇的網絡結構更方便管理,分簇結構具有拓展性強、魯棒性好、資源消耗少的優(yōu)點;贑SM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的接入?yún)f(xié)議由于其隨機接入的本質,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沖突,基于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接入?yún)f(xié)議沖突少,信道利用率高,論文對自組網的分簇算法及相應時隙分配策略進行研究,設計分簇穩(wěn)定的分簇算法、時隙復用度高的時隙分配策略。此外,在自組網中引入定向天線能改善鏈路傳輸質量、提高網絡性能、減小信號干擾,論文對基于TDMA下使用定向天線的接入?yún)f(xié)議進行研究,設計適合某些場景下的接入?yún)f(xié)議。論文對基于全向天線模式自組網的分簇算法和時隙劃分策略進行研究,首先針對應用場景為簇間距離遠,簇間只能通過簇首進行通信的通信模型,論文采用經典的最小ID分簇算法對網絡進行分簇,基于著色算法的思想設計時隙分配策略,仿真表明分簇穩(wěn)定,時隙復用度高。然后,針對最小ID分簇算法未考慮節(jié)點移動性、節(jié)點能量、節(jié)點度的缺陷進行改進,設計了一個綜合考慮節(jié)點信息的分簇算法及時隙分配策略,同時對簇首改變的情況進行了優(yōu)化,增加簇間可以通過簇首直接通信,在時隙劃分策略中,論文在全網有一個固定時隙劃分的基礎上,對每個簇內有一個單獨的時隙劃分,保證該時隙劃分和其它節(jié)點不沖突,仿真表明成簇穩(wěn)定,節(jié)點能量均勻,時隙復用度高。論文對混合天線模型進行研究,設計相應的基于TDMA的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協(xié)議,該協(xié)議將不沖突的節(jié)點分配至相同的時隙,在傳輸數(shù)據(jù)前通過全向天線的廣播和定向天線的定向傳輸來確定傳輸鏈路,通知鄰居節(jié)點進行沖突避免,協(xié)議還對時隙分配的公平性進行考慮,最后在NS2上對協(xié)議進行仿真和對比,仿真表明協(xié)議的吞吐量大,時延小,公平性好。論文對純定向天線模型進行研究,設計相應的基于TDMA的MAC協(xié)議,協(xié)議對網絡拓撲結構要求高,適用于網格狀的網絡拓撲,協(xié)議配備四個定向天線,通過讓網格中節(jié)點交替的發(fā)送消息和接收消息進行時隙的預留,最終保證無沖突傳輸,協(xié)議在錯誤包的處理和時隙復用上進行一定的考慮,最后在NS2上對協(xié)議進行仿真和對比,仿真結果表明協(xié)議的吞吐量大,對錯誤包的處理效果好。
【關鍵詞】:自組網 TDMA接入?yún)f(xié)議 分簇 定向天線
【學位授予單位】:電子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N92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緒論10-19
- 1.1 研究意義和背景10-12
- 1.2 國內外發(fā)展現(xiàn)狀12-17
- 1.2.1 自組網中的分簇算法12-14
- 1.2.2 基于定向天線的自組網MAC協(xié)議14-17
- 1.3 本文的研究內容和目標17-18
- 1.4 論文章節(jié)安排18-19
- 第二章 接入控制基礎19-31
- 2.1 TDMA時隙分配算法19-24
- 2.1.1 TDMA時隙分配算法與圖著色問題關系19-22
- 2.1.2 典型的TDMA協(xié)議22-24
- 2.2 定向天線與全向天線24-28
- 2.2.1 兩種天線特性與適應特點26
- 2.2.2 天線傳輸距離的比較26-27
- 2.2.3 定向天線帶來的問題27-28
- 2.3 NS2與網絡仿真28-30
- 2.3.1 NS2的層次結構28
- 2.3.2 NS2的仿真流程28-30
- 2.4 本章小結30-31
- 第三章 基于全向天線模式的接入控制研究31-52
- 3.1 研究內容及評估標準31-33
- 3.1.1 研究內容31-32
- 3.1.2 評估標準32-33
- 3.2 基于最小ID分簇算法的層次接入控制研究33-39
- 3.2.1 研究場景介紹33-34
- 3.2.2 分簇和時隙劃分34-36
- 3.2.3 仿真結果和分析36-39
- 3.3 基于改進的最小ID分簇算法的層次接入控制研究39-51
- 3.3.1 算法分析39-40
- 3.3.2 算法詳細設計40-48
- 3.3.3 仿真結果及分析48-51
- 3.4 本章小結51-52
- 第四章 基于混合天線模式的接入控制研究52-66
- 4.1 問題的提出及設計思想52-55
- 4.1.1 研究的問題52-53
- 4.1.2 設計思想53-55
- 4.2 協(xié)議詳細設計55-59
- 4.3 仿真和分析59-65
- 4.4 本章小結65-66
- 第五章 基于純定向天線模式的接入控制研究66-77
- 5.1 純定向接入?yún)f(xié)議場景66-68
- 5.2 協(xié)議詳細設計68-73
- 5.3 仿真和分析73-76
- 5.4 本章小結76-77
- 第六章 總結與展望77-79
- 6.1 本文主要貢獻77-78
- 6.2 工作展望78-79
- 致謝79-80
- 參考文獻80-8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波,孫榮勝;移動IP和自組網的集成[J];江南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2 時銳,楊孝宗;自組網Random Direction移動模型點空間概率分布的研究[J];計算機研究與發(fā)展;2004年07期
3 祖國建;自組網體系結構研究[J];現(xiàn)代電子技術;2005年21期
4 時銳;楊孝宗;;自組網Random Waypoint移動模型節(jié)點空間概率分布的研究[J];計算機研究與發(fā)展;2005年12期
5 趙林;朱婷婷;李忱;;支持自組網方式的蜂窩移動通信系統(tǒng)的關鍵技術問題探討[J];微計算機信息;2006年24期
6 李東生;向勇;史美林;;自組網中關閉節(jié)點射頻節(jié)省能量技術研究[J];計算機科學;2006年05期
7 王偉;蔡皖東;王備戰(zhàn);李勇軍;田廣利;;基于圓周運動的自組網移動模型研究[J];計算機研究與發(fā)展;2007年06期
8 章靜;許力;徐道煒;;自組網中基于可信度評價的安全分簇策略[J];計算機應用;2007年10期
9 王海濤;;短波自組網及其軍事應用[J];現(xiàn)代軍事;2007年01期
10 閔軍;張海呈;朱桂斌;;自組網可靠性評價方法[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8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劉亮;夏瑋瑋;沈連豐;;車輛自組網車載單元的設計與實現(xiàn)[A];2009通信理論與技術新發(fā)展——第十四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朱毓高;李麗君;劉鴻飛;王濤;袁仲君;;車用自組網廣播吞吐量建模與優(yōu)化[A];第二十九屆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2010年
3 趙璐;劉南杰;黃波;;車載自組網中車輛相對定位研究[A];2013年中國通信學會信息通信網絡技術委員會年會論文集[C];2013年
4 孫偉;王建平;劉偉;張崇巍;;基于城市配電網結構的分層無線傳感自組網鏈路質量路由算法研究[A];PCC2009—第20屆中國過程控制會議論文集[C];2009年
5 皮罡;夏瑋瑋;沈連豐;宋鐵成;;一種應用于安全服務的車輛自組網路邊單元路由算法[A];第十六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上)[C];2011年
6 任雄偉;王宏遠;;自組網中周期路由更新機制的性能分析[A];2005通信理論與技術新進展——第十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王曉福;信豐電信有效遏制私自組網[N];人民郵電;2004年
2 英春 史美林;新興的“自組網”技術[N];人民郵電;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王志明;跨洋民用航空通信組網及傳輸關鍵技術研究[D];重慶大學;2015年
2 劉學;航空自組網連通性研究[D];重慶大學;2015年
3 謝旭;車載自組網的通信策略與協(xié)議技術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彭鑫;車載自組網節(jié)點定位及頻譜分配策略研究[D];湖南大學;2011年
5 聶敏;戰(zhàn)術自組網的關鍵技術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5年
6 鄭相全;基于負載均衡的無線自組網關鍵技術與算法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5年
7 林英撐;民用航空自組織網絡路由協(xié)議研究[D];重慶大學;2014年
8 周伯生;移動自組網絡中可擴展性路由策略研究[D];東南大學;2003年
9 谷文哲;航空自組網QoS路由技術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明月明;基于WIFI的自組網系統(tǒng)設計及應用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5年
2 陳小龍;ZigBee技術在電力檢測中的應用及其自組網路徑尋優(yōu)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6年
3 甄偉娜;車載自組網的認證和隱私保護研究[D];北方工業(yè)大學;2016年
4 袁宗勝;在433MHz下基于DSR算法的MANET設計與實現(xiàn)[D];北方工業(yè)大學;2016年
5 團文董(Doan Van Dong);基于能量效率的協(xié)作車聯(lián)網技術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6 何琛;基于ADS-B的航空自組網路由協(xié)議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
7 李少雄;自組網接入控制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
8 李春洋;基于網絡與交通雙向耦合模擬的車載自組網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9 趙泓;編隊自組網通信平臺的設計與實現(xiàn)[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9年
10 高寧寧;車載自組網地理多播技術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7720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772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