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移動容遲網絡內容分發(fā)的節(jié)點緩存技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3-27 00:37
伴隨著"互聯網+"行動的推進,互聯網技術又一次被推向熱潮。然而,世界各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通信欠發(fā)達地區(qū),有效地縮小城鄉(xiāng)"數字鴻溝"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這一現象為移動容遲網絡的發(fā)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存儲—攜帶—轉發(fā)"的通信方式無需基礎設施的支持,能夠有效地彌補運營商網絡覆蓋率的不足。與此同時,通信設備不斷向移動性、便攜性發(fā)展,對存儲能力的要求也逐漸增加。緩存空間不足會導致丟包率上升,從而影響整個網絡的通信質量和性能。但是,緩存空間始終有限,如何高效地管理有限的緩存空間成為研究的重點。目前許多緩存策略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用戶興趣這一因素并未引起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傾向于保存自己喜歡的圖片、音樂、電影等,而不愿花費存儲資源去存儲一些與自己無關的內容。從這些現象可以看出,用戶興趣是緩存策略設計中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趯σ苿尤葸t網絡、內容中心網絡以及二者結合的緩存技術的研究,并考慮到上述的情況,本文所提出的節(jié)點緩存技術IBCS(Interest Based Caching Strategy),將用戶興趣作為決定緩存與否的主要度量標準。此外,結合內容的需求度這一概念,...
【文章頁數】:6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1.2 MDTN概述
1.3 CCN概述
1.4 研究內容
1.5 論文結構安排
第二章 緩存策略概述
2.1 經典緩存策略
2.2 MDTN緩存策略國內外研究現狀
2.3 CCN緩存技術的引入
2.4 CCN+DTN緩存策略國內外研究現狀
2.5 本章總結
第三章 移動容遲網絡內容分發(fā)的節(jié)點緩存技術
3.1 系統(tǒng)架構
3.2 問題引入
3.2.1 節(jié)點社區(qū)劃分
3.2.2 節(jié)點需要存儲的數據結構
3.2.3 節(jié)點活躍度的劃分
3.2.4 資源列表的更新
3.2.5 興趣值的更新
3.3 內容的命名
3.4 內容需求度
3.5 內容分片
3.6 緩存決定策略
3.6.1 緩存決定策略算法描述
3.6.2 緩存決定策略算法偽代碼
3.7 緩存替換策略
3.7.1 緩存替換策略算法描述
3.7.2 緩存替換策略算法偽代碼
3.8 緩存策略算法設計
3.9 本章總結
第四章 實驗仿真與性能分析
4.1 ONE仿真工具介紹
4.1.1 仿真工具概述
4.1.2 移動模型概述
4.2 仿真度量參數
4.2.1 常用度量參數
4.2.2 自定義度量參數
4.3 仿真環(huán)境設置
4.3.1 仿真數據集
4.3.2 仿真參數設定
4.4 實驗結果與分析
4.4.1 不同節(jié)點數下緩存策略性能比較
4.4.2 不同緩存大小下緩存策略性能比較
4.5 本章總結
第五章 總結與展望
5.1 總結
5.2 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學術成果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參與的項目
本文編號:3772017
【文章頁數】:6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1.2 MDTN概述
1.3 CCN概述
1.4 研究內容
1.5 論文結構安排
第二章 緩存策略概述
2.1 經典緩存策略
2.2 MDTN緩存策略國內外研究現狀
2.3 CCN緩存技術的引入
2.4 CCN+DTN緩存策略國內外研究現狀
2.5 本章總結
第三章 移動容遲網絡內容分發(fā)的節(jié)點緩存技術
3.1 系統(tǒng)架構
3.2 問題引入
3.2.1 節(jié)點社區(qū)劃分
3.2.2 節(jié)點需要存儲的數據結構
3.2.3 節(jié)點活躍度的劃分
3.2.4 資源列表的更新
3.2.5 興趣值的更新
3.3 內容的命名
3.4 內容需求度
3.5 內容分片
3.6 緩存決定策略
3.6.1 緩存決定策略算法描述
3.6.2 緩存決定策略算法偽代碼
3.7 緩存替換策略
3.7.1 緩存替換策略算法描述
3.7.2 緩存替換策略算法偽代碼
3.8 緩存策略算法設計
3.9 本章總結
第四章 實驗仿真與性能分析
4.1 ONE仿真工具介紹
4.1.1 仿真工具概述
4.1.2 移動模型概述
4.2 仿真度量參數
4.2.1 常用度量參數
4.2.2 自定義度量參數
4.3 仿真環(huán)境設置
4.3.1 仿真數據集
4.3.2 仿真參數設定
4.4 實驗結果與分析
4.4.1 不同節(jié)點數下緩存策略性能比較
4.4.2 不同緩存大小下緩存策略性能比較
4.5 本章總結
第五章 總結與展望
5.1 總結
5.2 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學術成果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參與的項目
本文編號:37720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3772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