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無線接入網中協作多點傳輸的資源分配方法研究
【學位單位】: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TN92
【部分圖文】:
鏈路、天線、功率等資源進行分配,實現CoMP性能的聯合優(yōu)化,提升頻譜效??率與能量'效率。??本文研宄將圍繞C-RAN中協作多點傳輸的性能優(yōu)化需求,從如圖1-3所??示的四個方面開展:(1)?C-RAN網絡架構以及工作機制、性能優(yōu)化模型。該??部分內容為后續(xù)研宄提供理論基礎與前提。(2)存在收發(fā)機硬件減損的協??作魯棒性優(yōu)化。該部分內容針對使用低成本收發(fā)機硬件的C?-RAN協作多點傳??輸場景,旨在解決硬件減損導致的系統(tǒng)性能下降何題。(3)高能量效率的非??對稱協作策略優(yōu)化。該部分內容針對使甩光纖前傳鏈路的C-RAN協作多點傳??輸場景,旨在解決大規(guī)模協作時光纖前傳鏈路嚴望受限以及系統(tǒng)能耗高的問??題。(4)基于背包算法的前傳鏈路帶寬分配優(yōu)化。該部分內容針對使用無線??前傳鏈路的C-RAN協作多點傳輸場景,旨在解決無線前傳鏈路資源在協作天??線間的靈活分配問題。??■翁罐^?核心網CN??WmmMmmi???s帶處理單元???L?1?Vbbu?(CU/DU)??網絡架構及?/v/?\?基于背包算法的前傳??.工作機制?/^/?鏈路帶寬分配優(yōu)化??(第二章)?m?'(g)?(第五章)??人淺工?遠端麵
Fig.?2-3?CU/DU?based?5G?C-RAN?architecture^271??2.2.2信號傳輸流程??對于圖2-1左側的傳統(tǒng)移動網絡架構,其下行信號傳輸流程為:首先,核??心網將終端數據逋過M傳鏈路(Backhaul)傳輸至_站;然后,_站的基帶處??理設備對信號進行處理,并將其轉換成射頻?號,通過射頻線纜傳輸至基站??天線;最后,基站天線將射頻儀號通過無線鏈路傳輸至終端。??對于圖2-1右側的C-RAN架構,其下行號傳輸流程為:首先,核心網將??終端數據通過回傳鏈路傳輸至BBU;然后,BBU調度基帶處理資源對債號進??行處理,將其轉換成I/Q中頻#號并通過前傳鏈路傳輸至RRH;最后,RRH??將接收到的I/Q儒醫(yī)通過射頻組件加載至天線,并通過無線鏈路傳輸至終端。??可見
?對式(2-6)以及式(2-7)進行簡單驗證。令5為10MHz、a2為1、Pc為10W,??則由圖2-5可見,僅考慮信號發(fā)射功率作為系統(tǒng)能耗時,?/EElf?%E呈矛盾關系,??即當:較小,發(fā)射功率極低時.,較大而錢同時考慮信每發(fā)射功率與電??路能耗作為系統(tǒng)能耗時,?不再呈矛盾關系,而是在?細取特定值時較??大,這也與其他文獻結果吻合%。??1?4?[-?'?!?!?。?!?-??:?|?_?_Pc?=?OW]??12????■?■?B?pc?=?1〇?W?-??10?V????-??I?I?_??a?6???-??\?..........................................??2.??〇|?i?i?i?i???0?1?2?3?4?5??T|sE(bit/s/Hz)??圖2-5單小區(qū)能量效率與頻譜效率關系??Fig.?2-5?Illustration?of?SE?and?EE?in?single-cell?system??對于多小區(qū)場景,除了頻譜效率與能耗外,小區(qū)間■干擾亦對%E產生影??響。??考慮兩個單終端小區(qū)ClifC2,分別覆蓋終端以與的,則該系統(tǒng)的能量效??率為[72]:??=B?■?(//Cl,SE?+?^2ise)?=??B???(-^Cl,SE?+?^q.se)??n??細-^..total+P^total?-?2Pc?+?APPT(^^?+?^f^)?1?’??式中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鼎橋再接再厲 全套商用無線接入網設備加速TD-SCDMA[J];通信世界;2005年41期
2 范平志,廖磊;無線接入網技術及其發(fā)展 第二講 無線接入網的發(fā)展動向[J];計算機應用;1998年10期
3 茹中華,高鵬;無線接入網技術[J];數字通信;1998年02期
4 周啟河;無線接入網技術大有可為[J];現代通信;1998年05期
5 潘洪珊,劉樹軍;無線接入網技術在農村的應用[J];農機化研究;1999年01期
6 祝嬋嬋;劉晨宇;顧少龍;駱盼;;衛(wèi)星移動通信系統(tǒng)無線接入網模擬實現[J];無線電通信技術;2017年06期
7 陳文波;;3G無線接入網傳輸技術和解決方案淺析[J];移動通信;2008年22期
8 許銳;金亮;;3G無線接入網接口協議演進[J];移動通信;2006年12期
9 范平志,廖磊;無線接入網技術及其發(fā)展[J];計算機應用;1998年09期
10 張新程;無線接入網技術簡介[J];電信技術;1997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穎;云無線接入網中協作多點傳輸的資源分配方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8年
2 凌翔;無線接入網系統(tǒng)優(yōu)化與接入算法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4年
3 余智;云無線接入網中資源管理關鍵技術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7年
4 李富強;無線接入網小區(qū)中斷補償方法[D];北京郵電大學;2012年
5 范文浩;面向異構無線接入網的聯合資源管理技術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3年
6 李文璟;LTE無線接入網小區(qū)中斷補償管理機制[D];北京郵電大學;2016年
7 張恒;無線接入網中無線下行覆蓋自優(yōu)化和自主負載均衡方法[D];北京郵電大學;2011年
8 胡明昕;無線接入網絡的服務質量保障機制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2年
9 陳書義;面向融合的移動通信網絡安全關鍵技術研究[D];東北大學;2009年
10 王小娟;基于復雜網絡理論的虛擬路由通信安全問題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魏興;面向內容中心業(yè)務的霧無線接入網優(yōu)化設計[D];北京交通大學;2018年
2 王玥;多能源驅動的無線接入網節(jié)能管理機制[D];北京郵電大學;2018年
3 張蔡霞;基于軟件定義無線接入網的協同內容緩存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6年
4 楊長一;無線接入網小區(qū)覆蓋異常的自管理方法[D];北京郵電大學;2011年
5 郭旭;CDMA2000無線接入網運維管理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1年
6 馬俊武;蜂窩無線接入網能效分析模型研究[D];蘭州交通大學;2015年
7 譚志歡;無線接入網中虛擬定制網絡技術[D];電子科技大學;2017年
8 劉爽;移動本地無線接入網容災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9 郭興雨;基于數據挖掘的無線接入網指標分析方法[D];北京郵電大學;2017年
10 賈松昊;基于SDN的光載無線接入網資源重構策略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28762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876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