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分子壽命影響的中繼最大可達傳輸速率
本文選題:分子通信 + 擴散 ; 參考:《重慶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06期
【摘要】:基于擴散的分子通信以分子作為信息載體進行信息的傳輸,分子在信道中做布朗運動,遵循菲克擴散定律。隨著擴散距離的增加,分子濃度急速衰減,造成信道可達傳輸速率非常低,因此,可以采用中繼傳輸來提高傳輸性能。鑒于擴散分子通信中繼可達傳輸速率是業(yè)界研究的熱點與難點,采用配體-受體結合機制,考慮分子壽命及分子到達概率等因素的影響,研究了基于擴散的分子通信中繼信道對分子傳輸可達速率的影響,也探索了基于分子壽命的中繼節(jié)點位置對中繼可達傳輸速率的影響。仿真結果顯示,隨著分子壽命的增加,分子在信道中存在的時間增加,使得信道最大傳輸速率增大。同時,隨著分子壽命的增加,中繼節(jié)點需要靠向接收端,才能使信道最大傳輸速率達到最大。
[Abstract]:Molecular communication based on diffusion uses molecule as information carrier to transmit information, and molecules do Brownian motion in channel, following Fick's law of diffus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diffusion distance, the molecular concentration decays rapidly, resulting in very low channel reachable transmission rate. Therefore, relay transmission can be used to improve transmission performance.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diffusion molecular communication relay reachability rate is a hot and difficult point in the industry, the ligand-receptor binding mechanism is adopted, and the effects of molecular lifetime and molecular arrival probability are considered. The influence of diffusion based molecular communication relay channel on molecular transmission reachability rate is studied. The influence of relay node location based on molecular lifetime on relay reachable transmission rate is also explor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molecular lifetime, the time of the molecule in the channel increases and the maximum transmission rate of the channel increases.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increase of molecular lifetime, the relay node needs to rely on the receiver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maximum transmission rate of the channel.
【作者單位】: 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重大科技專項(2016ZX03001020-00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1361166005,61671074)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科技發(fā)展項目(KZ201511232036) 全國杰出青年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計劃~~
【分類號】:TN9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日工;3G新工藝提高傳輸速率30倍[J];軍民兩用技術與產品;2003年09期
2 杜碧玉;;傳輸速率不能與技術優(yōu)劣劃等號[J];通信世界;2008年07期
3 劉偉俊;探究ADSL的傳輸速率[J];長沙通信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4 ;到底快多少?──看64KISDN與56KModem傳輸速率[J];計算機周刊;2001年18期
5 古松;;高通公司演示傳輸速率高達3.6Mbit/s的商用HSDPA解決方案[J];通信世界;2006年07期
6 方愛東,溫立志;信噪比對GPRS傳輸速率的影響[J];移動通信;2004年S2期
7 王文華;何斌;任建岳;;LVDS三線同步串口的傳輸速率[J];液晶與顯示;2011年03期
8 ;當人體網絡成真[J];金卡工程;2012年09期
9 ;日本小靈通新技術AirHPro傳輸速率達1Mbps[J];廣東通信技術;2005年01期
10 羅昶;;4G技術發(fā)展探析[J];信息通信;2014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李雷;付東陽;李艷輝;;基于中繼節(jié)點的無線傳感器網絡分簇路由算法[A];2009年通信理論與信號處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王翥;佟曉筠;王玲;魏德寶;;貪婪尋優(yōu)算法在WSN中繼節(jié)點布局中的應用[A];第九屆全國信息獲取與處理學術會議論文集Ⅰ[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無線傳輸速率一升再升[N];電腦報;2006年
2 閆冰 編譯整理;解碼新藍牙標準[N];網絡世界;2009年
3 柳下惠;走進WLAN世界[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3年
4 于;D-Link DI-624無線路由器提高傳輸速率[N];電腦商報;2004年
5 牟曉隆;WEB2.0推動HSUPA商用[N];通信產業(yè)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曹儐;協作通信中的中繼節(jié)點選取和傳輸機制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2 苗婷莛;高效率中繼技術的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5年
3 丁曉進;認知協作中繼通信中的安全機制研究[D];東南大學;2017年
4 劉剛;無線協作網絡的中繼節(jié)點選擇問題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3年
5 佘家駒;信號空間對齊在雙向中繼網絡中的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達廣;無線傳感器網絡最小中繼節(jié)點布置問題研究[D];深圳大學;2015年
2 周小歡;避免隱藏節(jié)點帶寬沖突的中繼節(jié)點選擇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3 胡少領;基于動態(tài)門限的中繼節(jié)點選擇算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4 王喬翊;認知無線網絡多中繼虛擬MIMO傳輸技術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5年
5 張云婷;協作通信中繼選擇方案設計與分析[D];南京郵電大學;2015年
6 潘燕杰;基于OFDM的全雙工協作網絡資源分配方法研究[D];浙江大學;2016年
7 劉琨;基于能量效率的無線網絡協作通信技術研究[D];東南大學;2015年
8 李愛麗;稀疏機會網絡中固定中繼節(jié)點部署策略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6年
9 樂人銘;基于協同通信的自適應中繼節(jié)點選擇算法研究[D];云南大學;2016年
10 吳德恩;傳感網中分區(qū)的連通優(yōu)化研究[D];江南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8740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874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