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誤碼率的通信系統(tǒng)電磁干擾效應研究
本文選題:通信 切入點:誤碼率 出處:《微波學報》2017年01期
【摘要】:為系統(tǒng)客觀地評價某通信系統(tǒng)的抗電磁干擾能力,提出一種以誤碼率為評價指標的電磁干擾效應實驗方法,確定了不同干擾信號對該通信系統(tǒng)的作用規(guī)律,分析了干擾機理,結(jié)果表明:同頻干擾時,在產(chǎn)生誤碼功率的前2 d Bm,誤碼率逐漸增大,而后1 d Bm范圍內(nèi),誤碼率迅速增加到0.47,干擾功率與發(fā)射功率呈線性變化;誤碼率達到10-2數(shù)量級,話筒發(fā)出吱吱聲,達到0.47時顯示屏出現(xiàn)死機現(xiàn)象;偏離發(fā)射頻率2 MHz范圍內(nèi)的信號易產(chǎn)生干擾;帶外強干擾信號會使通信系統(tǒng)減敏,干擾功率與信號頻偏呈正比;互調(diào)干擾的兩路信號同步變化時,其功率與發(fā)射功率呈線性關(guān)系,反之功率與信號頻率之間的關(guān)系相同;擴頻或RS編碼可提高通信系統(tǒng)對同頻小信號的抑制效果,而對鄰頻干擾,擴頻反而使系統(tǒng)更易受到干擾,且產(chǎn)生干擾的功率區(qū)間變寬。
[Abstract]: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ant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ability of a communication system objectively, an experimental method of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ffect with bit error rate (BER) as an evaluation index is proposed. The action law of different interference signals on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determined, and the interference mechanism i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it error rate increases gradually in the first 2 days of BER, and then increases rapidly to 0.47 in the range of 1 dBm, and the interference power and transmit power change linearly, and the BER reaches 10-2 order of magnitude.The microphone squeaks, when the display screen reaches 0.47, the signal deviating from the transmitting frequency within 2 MHz is liable to interfere, the strong interference signal outside the band will desensitize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he interference power is proportional to the frequency deviation of the signal.When the two signals of intermodulation interference change synchronously, their power is linearly related to the transmitting power, whereas the relation between power and signal frequency is the same, the spread spectrum or RS coding can improve the suppression effect of the same frequency small signal in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For adjacent frequency interference, spread spectrum makes the system more susceptible to interference, and the power range of interference becomes wider.
【作者單位】: 電子信息系統(tǒng)復雜電磁環(huán)境效應國家重點實驗室;
【基金】:裝備預研基金(9140A33020214KG33087)
【分類號】:TN914;TN97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熊久良;武占成;孫永衛(wèi);;連續(xù)波Doppler引信掃頻波輻照效應[J];高電壓技術(shù);2015年12期
2 熊久良;劉心愿;;基于位置替代法的無線電引信混響室敏感度測試方法[J];高電壓技術(shù);2015年01期
3 汪連棟;郝曉軍;韓慧;;復雜電磁環(huán)境效應分析及環(huán)境控制實現(xiàn)[J];電子信息對抗技術(shù);2014年06期
4 魏光輝;耿利飛;潘曉東;;通信電臺電磁輻射效應機理[J];高電壓技術(shù);2014年09期
5 熊久良;武占成;孫永衛(wèi);畢軍建;;能量型電磁干擾下無線電引信輻照效應試驗方法[J];高電壓技術(shù);2014年09期
6 柯宏發(fā);趙繼廣;唐躍平;;復雜電磁環(huán)境對通信裝備性能影響因素的正交探索性分析[J];裝備學院學報;2014年02期
7 朱艮春;魏光輝;潘曉東;鄧小林;;典型通信電臺帶內(nèi)干擾輻射效應研究[J];微波學報;2011年06期
8 王濤;王鑫;江振華;富春江;;復雜電磁環(huán)境下跳頻電臺通信抗干擾能力分析[J];艦船電子工程;2011年04期
9 劉柱;張海勇;;數(shù)據(jù)鏈通信及其抗干擾對策[J];艦船電子對抗;2008年05期
10 劉尚合;孫國至;;復雜電磁環(huán)境內(nèi)涵及效應分析[J];裝備指揮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雅平;魏光輝;潘曉東;尚在飛;顏軻;;通信電臺帶外連續(xù)波強場輻照重啟效應分析[J];強激光與粒子束;2017年04期
2 李新峰;郝曉軍;韓慧;曾勇虎;汪連棟;;基于誤碼率的通信系統(tǒng)電磁干擾效應研究[J];微波學報;2017年01期
3 李偉;魏光輝;潘曉東;盧新福;萬浩江;;典型通信裝備電磁敏感度判據(jù)研究[J];微波學報;2016年06期
4 朱澤鋒;張軍;彭躍華;;復雜電磁環(huán)境對電子裝備的影響研究[J];兵器裝備工程學報;2016年11期
5 王昊;石峰;朱紅偉;陳星;;半導體器件多物理場計算中的熱邊界條件[J];強激光與粒子束;2016年11期
6 李偉;魏光輝;潘曉東;盧新福;萬浩江;李卉;;典型通信裝備帶內(nèi)雙頻連續(xù)波電磁輻射效應預測方法[J];系統(tǒng)工程與電子技術(shù);2016年11期
7 史慧楠;;無線電引信干擾分析及防護技術(shù)[J];電子技術(shù)與軟件工程;2016年17期
8 谷曉鵬;謝樹果;郝旭春;;基于壓縮感知的近距離電磁輻射源定位方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7年01期
9 熊久良;武占成;;超寬帶對典型調(diào)頻引信安全性的影響[J];高電壓技術(shù);2016年06期
10 李新峰;魏光輝;汪連棟;韓慧;潘曉東;;金屬腔體不同耦合途徑對腔內(nèi)電磁耦合的影響[J];高電壓技術(shù);2016年05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熊久良;劉心愿;;基于位置替代法的無線電引信混響室敏感度測試方法[J];高電壓技術(shù);2015年01期
2 魏光輝;劉心愿;孫永衛(wèi);熊久良;;混響室與均勻場中引信電磁輻射抗擾度測試相關(guān)性研究[J];高電壓技術(shù);2015年01期
3 熊久良;武占成;孫永衛(wèi);畢軍建;;能量型電磁干擾下無線電引信輻照效應試驗方法[J];高電壓技術(shù);2014年09期
4 李永亮;閆曉鵬;郝新紅;岳凱;金星;;超寬帶電磁脈沖對典型引信的耦合效應研究[J];強激光與粒子束;2014年07期
5 周星;趙敏;范麗思;王慶國;楊清熙;;基于Marx電路的小型電磁脈沖發(fā)生器(英文)[J];高電壓技術(shù);2013年10期
6 劉心愿;魏光輝;孫永衛(wèi);熊久良;;混響室條件下無線電引信敏感度測試方法研究[J];微波學報;2013年04期
7 秦棟澤;范寧軍;;Weight distribution of sub-munitions fuze design[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3年02期
8 王曉嘉;陳亞洲;李冰;萬浩江;王琳;;基于斜向通道模型的雷電電磁場近場近似特性[J];高電壓技術(shù);2013年03期
9 潘曉東;魏光輝;李新峰;盧新福;;同軸電纜強電磁脈沖輻照下的終端負載響應規(guī)律[J];高電壓技術(shù);2012年11期
10 郭帆;何小平;王海洋;賈偉;;晶閘管觸發(fā)開通特性[J];強激光與粒子束;2012年10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建軍,宋書善;電磁干擾的途徑和抑制技術(shù)[J];濟南交通高等?茖W校學報;1998年02期
2 張林昌;電磁干擾的危害[J];安全與電磁兼容;2001年01期
3 谷立新;;電磁干擾抑制技術(shù)[J];新課程研究(職業(yè)教育);2007年02期
4 杜愛農(nóng);;淺談現(xiàn)場設備電磁干擾的抑制[J];上海鐵道科技;2009年01期
5 趙治華;張向明;李建軒;馬偉明;潘啟軍;陶濤;;互感耦合電磁干擾的對消方法[J];電工技術(shù)學報;2010年01期
6 ;電磁干擾濾波技術(shù)[J];軍民兩用技術(shù)與產(chǎn)品;2010年05期
7 苗穎;;談預防和抑耕電磁干擾信號[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年30期
8 陳文紅;孫寧;方潔;;電磁干擾的成因及其應對措施的分析[J];硅谷;2013年01期
9 崔季周;電子設備中電磁干擾的控制(上)[J];電信科學;1985年07期
10 張永維;衛(wèi)星的電磁干擾及其防護[J];世界導彈與航天;1987年10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孟暉;劉星汛;;電磁干擾分析與抑制[A];天津市電機工程學會2009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陸健;侯冬云;;減小電磁干擾的搭接、屏蔽要求及試驗方法[A];第六屆全國電磁兼容性學術(shù)會議2004EMC論文集[C];2004年
3 張俊峰;李興國;婁國偉;;基于小波包的電磁干擾分析[A];2007年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7年
4 常若艇;;工、科、醫(yī)設備的電磁干擾特性[A];全國電磁兼容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1年
5 齊俊臣;劉春和;封艷文;易當祥;;電子產(chǎn)品抗電磁干擾簡析[A];2008第六屆電子產(chǎn)品防護技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田立輝;田野;董志;張吟;;某型飛機電臺干擾問題分析和測試[A];2012航空試驗測試技術(shù)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7 李貴良;鞠青山;;醫(yī)療電子儀器的電磁干擾防護[A];全省醫(yī)療設備管理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8 和強;宋中偉;趙嶸;;關(guān)于電磁干擾在電廠的分析[A];全國火電大機組(600MW級)競賽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朱良平;蔣吉兵;劉芬;;航天測試電磁干擾分析及預防研究[A];全國第4屆信號和智能信息處理與應用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0年
10 馬文智;王小永;;變頻設備應用中的電磁干擾防治[A];2007短壁機械化開采專業(yè)委員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趙立華;電磁干擾與防護技術(shù)(科普之窗)[N];人民日報;2002年
2 河南 張國光;電磁干擾的防護與評價[N];電子報;2011年
3 山東 張永貴 編譯;通過掃描電源的頻率降低電磁干擾[N];電子報;2013年
4 王竹青;剖析電腦的電磁干擾[N];電腦報;2002年
5 ;新模/數(shù)轉(zhuǎn)換技術(shù)降低電磁干擾[N];計算機世界;2003年
6 羅慶;電磁干擾亟需科學抑制[N];中國電力報;2003年
7 李明;防護綜合布線中的電磁干擾[N];中國計算機報;2001年
8 宋德明邋特約通訊員 嚴玉葆;精密雷達器材免受電磁干擾[N];解放軍報;2008年
9 ;雙屏蔽阻擋電磁干擾[N];中國計算機報;2005年
10 ;“銳晶先鋒”FP705 有效減少電磁干擾[N];中國計算機報;200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田麗媛;雙電機混合動力系統(tǒng)電磁干擾分析及FlexRay網(wǎng)絡設計[D];吉林大學;2015年
2 葉志紅;電子設備電磁干擾分析的高效時域算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楊;傳導電磁干擾分析方法研究與應用[D];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
2 張曉宇;基于傳輸線方程的復雜系統(tǒng)電磁干擾路徑求解[D];華北電力大學;2015年
3 王贏聰;汽車電子控制器電路板電磁干擾分析與抑制[D];重慶大學;2015年
4 劉東升;發(fā)射場電磁干擾分析及仿真模型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5 安普春;信號處理中的電磁干擾抑制方法研究[D];東北大學;2014年
6 易文平;增程式電動汽車輔助動力系統(tǒng)的電磁干擾分析與預測[D];吉林大學;2016年
7 吳昊;PWM驅(qū)動電機電磁干擾建模方法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
8 丁錦輝;基于臨界模式Boost PFC的傳導電磁干擾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16年
9 劉時宜;復雜機電裝備電磁干擾(EMI)現(xiàn)場測試技術(shù)研究[D];湖南大學;2015年
10 江丹;多電飛機系統(tǒng)的電磁傳導和輻射特性與抑制方法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7149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714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