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波包變換和極限學習機相融合的腦電信號識別方法
本文關鍵詞:小波包變換和極限學習機相融合的腦電信號識別方法
更多相關文章: 腦電信號識別 傅里葉變換 小波包變換 極限學習機
【摘要】:為了提高腦電信的識別效果,提出一種小波包變換和極限學習機相融合的腦電信號識別方法.采用傅里葉變換對采集的腦電數(shù)據(jù)進行去噪處理,用小波包變換方法提取小波節(jié)律能量均值和小波包能量熵作為特征量,并用極限學習機進行分類.仿真實驗結(jié)果表明,極限學習機分類速度快、泛化性能好,相對于其他腦電信號識別方法,能有效地提高腦電信號識別的正確率.
【作者單位】: 武漢學院信息及傳播學院;
【關鍵詞】: 腦電信號識別 傅里葉變換 小波包變換 極限學習機
【基金】: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研究項目(2012458)
【分類號】:TN911.7
【正文快照】: 腦電信號屬于信噪比低的微弱信號,極易受到各種電信號干擾,具有非平穩(wěn)性、非線性、節(jié)律性等特點[1-2].腦電信號識別實際是一種分類問題,主要包括特征提取和分類器構建兩個步驟.特征提取是信號研究問題的關鍵所在,主要方法有功率譜法、傅里葉變換法、AR模型法、小波分析法等[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董盟盟;仲軼;徐潔;戴體俊;劉功儉;;基于小波分析的腦電信號處理[J];電子設計工程;2012年24期
2 李志瑞;張文杰;;通用腦電信號處理——微機系統(tǒng)初探[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88年Z1期
3 ;小樣本腦電信號(EEG)處理系統(tǒng)[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1989年02期
4 陳永華;朱林劍;包海濤;孫守林;;一種新型腦電信號的采集方法和應用[J];傳感器與微系統(tǒng);2006年03期
5 黃翠玲;陳新;;腦電信號采集與管理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J];計算機與數(shù)字工程;2008年09期
6 張雪燕;馮姚震;馬敏飛;楊晟剛;;腦電信號的分析和監(jiān)測[J];電子技術應用;2011年01期
7 ;《小樣本腦電信號處理系統(tǒng)》通過部級鑒定[J];北京工業(yè)學院學報;1988年03期
8 梅村,何育芬;腦電信號的自適應分段和分類存檔[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1994年01期
9 梅村,,張玉艷,婁瑜;腦電信號的壓縮與恢復[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1995年04期
10 沈民奮,黎展程,孫麗莎;小波包熵在腦電信號分析中的應用[J];數(shù)據(jù)采集與處理;2005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薛蘊全;王秋英;王宏;;腦電信號的動態(tài)時空響應拓撲圖[A];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第三屆青年學術會議論文集(上)[C];2001年
2 王裕清;粱平;郭付清;張登攀;;腦電信號診斷專家系統(tǒng)的研究[A];中國生理學會第21屆全國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2年
3 朱林劍;包海濤;孫守林;梁豐;;新型腦電信號采集方法與應用研究[A];大連理工大學生物醫(yī)學工程學術論文集(第2卷)[C];2005年
4 許濤;朱林劍;包海濤;;基于思維腦電信號的假手的研究[A];提高全民科學素質(zhì)、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2006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5 李愛新;孫鐵;郭炎峰;;基于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腦電信號模式分類[A];自動化技術與冶金流程節(jié)能減排——全國冶金自動化信息網(wǎng)2008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童珊;黃華;陳槐卿;;混沌理論在腦電信號分析中的應用[A];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7 李凌;曾慶寧;堯德中;;利用兩級抗交叉串擾自適應濾波器提取誘發(fā)腦電信號[A];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8 葛家怡;周鵬;王明時;;睡眠腦電信號樣本熵的研究[A];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進展——2007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聯(lián)合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9 李麗君;黃思娟;吳效明;熊冬生;;基于運動想象的腦電信號特征提取與分類[A];中國儀器儀表學會醫(yī)療儀器分會2010兩岸四地生物醫(yī)學工程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葛家怡;周鵬;王明時;;睡眠腦電信號樣本熵的研究[A];天津市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文清 記者 王春;意念控制車速及左右轉(zhuǎn)彎前行[N];科技日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彭宏;普適化腦電信息感知關鍵問題的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2 吳玉鵬;AR譜在皮層癇樣腦電信號分析應用[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吳畏;基于統(tǒng)計建模的多導聯(lián)腦電信號時空建模方法研究[D];清華大學;2012年
4 孫宇舸;腦—機接口系統(tǒng)中腦電信號處理方法的研究[D];東北大學;2012年
5 周群;腦電信號同步:方法及應用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6 趙麗;基于腦電信號的腦-機接口技術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7 李春勝;腦電信號混沌特性的研究與應用[D];東北大學;2011年
8 歐陽高翔;癲癇腦電信號的非線性特征識別與分析[D];燕山大學;2010年
9 繆曉波;基于腦電信號的認知動力學系統(tǒng)研究——線性/非線性方法及動態(tài)時—頻—空分析[D];重慶大學;2004年
10 張美云;阿爾茨海默病腦電信號多尺度時空定量特征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洪;基于腦電信號的警覺度估計[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2 蔣潔;基于高性能計算的腦電信號分析[D];燕山大學;2010年
3 張志琴;腦電信號的復雜性分析[D];中南大學;2009年
4 許鳳娟;腦電信號采集與分析系統(tǒng)的設計[D];長春理工大學;2011年
5 曹銘;意識障礙患者腦電信號的非線性動力學評價分析[D];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6 薛吉星;多通道腦電信號采集與處理系統(tǒng)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7 劉靜;基于加權排序熵的多通道腦電信號同步算法研究[D];燕山大學;2015年
8 陳澤濤;基于腦電信號分析的AD早期評估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D];燕山大學;2015年
9 王歡;基于非平穩(wěn)時間序列分析方法的腦電信號模式識別[D];蘇州大學;2015年
10 王瓊穎;腦電信號的非線性動力學分析及其在睡眠分期中的應用[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1080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108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