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耳元音共振峰與音長特性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漢語耳元音共振峰與音長特性研究
【摘要】:耳語音的聲學特征是研究其語音識別和說話人識別的重要組成部分。介紹了耳語音的特點并討論了其聲學特征。由于耳語音沒有基頻,所以共振峰與音長特性可以作為重要的聲學參數(shù)用于識別。對漢語6個耳語音元音進行了分析研究,證明共振峰頻率和音長可以作為耳語音識別的特征參數(shù)。
【作者單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理學院應用物理系;
【關(guān)鍵詞】: 耳語音 音長 共振峰 聲學特性
【基金】: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基本科研業(yè)務項目(XAA150791)
【分類號】:TN912.34
【正文快照】: 耳語音是一種不常用的自然語音。雖然在使1耳語音的特點用耳語音交流時,說話人的聲帶不振動造成基頻的缺失,而且聲能量較低,但是由于耳語音攜帶了足當人們談論在用耳語音交流時,聲門半開,呼夠多的信息量[1],因此人們在用耳語音交流時卻沒出的空氣通過聲門狹窄產(chǎn)生一個噪聲源激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孟子厚;;普通話單元音女聲共振峰統(tǒng)計特性測量[J];聲學學報;2006年03期
2 周正娟;嚴勤;;4種典型口音普通話的共振峰分析[J];中國科技論文在線;2010年02期
3 李海洲;徐秉錚;;基于估計共振峰走向的漢語韻母識別方案[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8年04期
4 潘凌云,孫達傳;語譜圖共振峰的自動跟蹤算法[J];應用聲學;1995年05期
5 王海祥;戴蓓劏;陸偉;張劍;;基于共振峰參數(shù)和分類線性加權(quán)的源-目標聲音轉(zhuǎn)換[J];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學報;2006年11期
6 周忠誠;王孟杰;于水源;;漢語雙音節(jié)中第一音節(jié)的元音共振峰軌跡研究[J];電聲技術(shù);2007年03期
7 趙毅;尹雪飛;陳克安;;一種基于共振峰提取的多通道響度補償算法[J];信號處理;2012年03期
8 沈再陽;何永勇;;基于共振峰的超聲空化聲發(fā)射信號分析[J];振動與沖擊;2012年16期
9 陳寧;萬茂文;;語音信號共振峰頻率估計的分段線性預測算法[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9年28期
10 彭柏;許剛;;利用頻譜搬移控制語音轉(zhuǎn)換中的共振峰[J];電聲技術(shù);2007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翠玲;蘇斌;曹巧玲;趙曉波;;共振峰動態(tài)特征在話者鑒別中的應用研究[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0年
2 孟子厚;;單元音共振峰不變特征的初步分析[A];中國聲學學會2006年全國聲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6年
3 楊俊杰;李曉勇;崔效義;李敬陽;王莉;馮祖;;雙胞胎語音共振峰頻率特性的差異性研究[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下)[C];2003年
4 馬建春;劉文舉;;基于共振峰和高斯混合模型的聲音轉(zhuǎn)換系統(tǒng)[A];第八屆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5年
5 徐望;王炳錫;丁琦;;一種用于聲道長度歸—化的頻率折疊技術(shù)[A];現(xiàn)代通信理論與信號處理進展——2003年通信理論與信號處理年會論文集[C];2003年
6 曹巧玲;曹虎;王成;安旭明;;漢語普通話r聲母在話者鑒別中的應用研究[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0年
7 王帥;鄭文舉;;漢語普通話元音聲學特點研究[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0年
8 李敬陽;崔效義;王莉;;聲紋鑒定中共振峰的選定與應用[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下)[C];2003年
9 俞振利;曾尚璀;劉云海;;從共振峰到聲道面積函數(shù)——語音生成逆向問題解的研究[A];信息科學與微電子技術(shù):中國科協(xié)第三屆青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8年
10 章斯宇;于水源;;普通話女聲三合元音共振峰的統(tǒng)計分析[A];第九屆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洪弘;基于Hilbert-Huang變換的漢語動態(tài)特征分析[D];南京大學;2010年
2 張茹;漢語普通話發(fā)音自動評測方法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潘敏;元音聲學空間的個體特性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2 畢興;基于頻率規(guī)整的語音轉(zhuǎn)換技術(shù)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3年
3 胡晨紅;基于DIVA模型的中英文發(fā)音方法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5年
4 周佳秦;線譜對的病理嗓音共振峰修正研究[D];蘇州大學;2016年
5 王葉斌;語音共振峰軌跡跟蹤的算法研究及其應用[D];蘇州大學;2008年
6 郭美玲;南昌6-18歲正常人群元音聲學特點的實驗研究[D];南昌大學;2012年
7 宋馨;基于K-L變換和共振峰參數(shù)標準化的元音識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8 阿依努爾·努爾太;維吾爾語元音格局研究[D];新疆大學;2012年
9 符敏;聲音轉(zhuǎn)換算法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10 劉廷廷;語音轉(zhuǎn)換的研究[D];河北科技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0790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079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