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長城等古建筑探測的NMR探測器的磁體設計
本文關鍵詞: 核磁共振(NMR) 單邊 磁體 磁場 出處:《波譜學雜志》2017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以萬里長城為代表的古建筑是世界瑰寶,更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驕傲.本文提出利用便攜式核磁共振(NMR)裝置來探測研究這類古建筑的建筑材料,在不對其造成損傷的基礎上,發(fā)掘其隱含的科學、技術和工程相關的豐富信息.為此,作為第一步,設計了適合于探測這類古建筑的便攜式單邊NMR探測器組合式磁體.該探測器的磁體結構以semi-Halbach為基礎,通過不同磁體模塊間的組合得到對應移動探測模式、長距離探測模式和均勻磁場探測模式的磁體結構.隨后根據優(yōu)化結果,設計加工了磁體組件,并采用該磁體進行了流體、長城城磚和現代紅磚的NMR實驗,實測結果與模擬一致.該組合式磁體的優(yōu)點在于通過不同磁體模塊組合,實現了多種探測方式,適用于探測長城等這類古建筑物需要多種探測模式的科學研究.
[Abstract]: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represented by the Great Wall is a treasure of the world and a symbol and prid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is paper, a portabl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device is proposed to detect and study the building materials of these ancient buildings, without causing damage to them. For this reason, as a first step, a portable one-sided NMR detector combination magnet suitable for detecting such ancient buildings was designed. The structure of the detector is based on semi-Halbach.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magnet modules, the corresponding magnet structures of moving detection mode, long range detection mode and uniform magnetic field detection mode are obtained. Then, according to the optimized results, the magnet assembly is designed and manufactured, and the fluid is carried out by the magnet. The NMR experiments of the Great Wall city brick and modern red brick show that the measured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simulation. The advantage of the combined magnet is that it realizes a variety of detection methods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magnet modules. It is suitable for detecting such ancient buildings as the Great Wall and so on.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油氣資源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理學院;Harvard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1427812,41674137) “111計劃”資助項目(B13010)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8164052)
【分類號】:O482.532;TU19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毛希安,沈聯芳,高原,倪嘉纘;用NMR雙譜儀方法研究稀土離子的磁化率[J];波譜學雜志;1986年03期
2 吳立軍,相婷,劉鐵漢,李麥香,高之揚,孟祥蘭;菖蒲醇酮立體結構的NMR研究[J];波譜學雜志;1998年03期
3 尚玉俊,趙天增,劉宏民,吳鳴建,傅經國,謝亞雄;苦皮藤水解產物中的β二氫沉香呋喃倍半萜多醇的NMR研究[J];波譜學雜志;2002年02期
4 崔萬秋,邱建榮;Li_2O-B_2O_3-P_2O_5系統非晶態(tài)混合骨架效應的NMR研究[J];波譜學雜志;1987年01期
5 張殿坤,李玉桂,王國洪,繆方明,劉小蘭;有機磷化合物的NMR研究——Ⅱ0,0—二烷基膦酸酯的~1H、~(13)C和~(31)PNMR譜[J];波譜學雜志;1988年02期
6 徐峻;多維NMR結構測定和解析中的模糊圖論應用[J];波譜學雜志;1995年04期
7 喬愛新,趙新,李麗云,劉午陽;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的NMR研究[J];新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03期
8 江忝益,張志亮,楊憲斌,閔吉梅;8,2’-O-環(huán)化-9β-D-腺嘌呤阿拉伯糖苷的NMR及結構研究[J];波譜學雜志;1991年02期
9 晏欣,王德華,錢保功;聚合物側基NMR弛豫相關函數[J];波譜學雜志;1990年02期
10 楊曉艷;吳香玉;安艷捧;唐惠儒;;吲哚丙酮酸的酮-烯醇互變異構化的NMR研究[J];波譜學雜志;201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勤;楊春暉;葛澤梅;李潤濤;崔育新;;NMR確定一類新的氨基二硫代甲酸酯類化合物的結構[A];第十三屆全國波譜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4年
2 章憲權;鄔學文;潘麟章;吳肖令;田豐;;Na_2O-B_2O_3-V_2O_5系玻璃中~(11)B、~(51)V的NMR研究[A];第四屆全國波譜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1986年
3 周子南;孝延文;高新風;景鳳英;戴瑩琨;吳盛容;;聚甲基丙烯酸乙酯鏈結構的NMR研究[A];第七屆全國波譜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1992年
4 劉堂宴;傅容珊;肖立志;;球管孔隙模型的NMR弛豫特征的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03——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3年
5 陳鐵紅;韓文慧;孫平川;丁大同;;聚合物/無機納米復合材料的固體NMR研究[A];2003年納米和表面科學與技術全國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3年
6 孫平川;;聚合物/無機納米復合材料的固體NMR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波譜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2年
7 劉思敏;吳曉軍;程功臻;;新型含二苯基甘脲單元的氮雜大環(huán)NMR[A];第十三屆全國波譜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4年
8 周波;陳志華;戴靜秋;賈志勝;楊立;劉中立;;綠茶中兩種新的沒食子酸類衍生物的2D NMR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波譜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0年
9 石和平;;固態(tài)聚合物中增塑劑的~1H NMR直接測量[A];第四屆全國波譜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1986年
10 吳達旭;施繼成;盧葛覃;康北笙;;含手性膦配體的銠化合物的NMR研究[A];第九屆全國波譜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199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萬錢芬;T-2毒素影響動物代謝組的NMR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2015年
2 馬海昊;棉鈴蟲甾醇載體蛋白-2的NMR結構及啟動子轉錄活性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年
3 張利民;幾種高分子材料的域結構、分子動力學和相互作用的固體NMR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2007年
4 劉愛紅;表面活性劑及水溶性功能高分子的NMR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2007年
5 曹琛_g;纈沙坦與類膜介質的相互作用及1型血管緊張素Ⅱ受體的NMR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凱強;基于脂肪酸及~1H-NMR特征標志物的有機豬肉溯源技術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5年
2 鄒友龍;沉積巖石重構及孔隙尺度NMR響應模擬[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年
3 劉巖;基于~1H NMR代謝組學方法研究敵敵畏對金魚的毒性及作用機制[D];南京理工大學;2016年
4 常付彬;NMR測井儀傳感器分析及其噪聲匹配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5 唐冰雯;基于NMR的代謝組學對甘遂毒性機制的研究[D];廣東藥學院;2012年
6 李俊健;基于NMR的代謝組學對甘遂甘草配伍減毒機制的研究[D];廣東藥學院;2014年
7 閆秀玲;聚合物輻照效應的NMR研究[D];新疆大學;2005年
8 季丹紅;雙過氧釩化合物與吡啶類配體相互作用的NMR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2年
9 程一鑫;超聲波對高甲氧基果膠NMR轉折點蔗糖濃度及其結構的影響[D];南昌大學;2014年
10 王琳琳;聚合物弛豫行為的NMR研究[D];新疆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5520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wulilw/1552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