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振場景目標探測的建模與仿真
本文關(guān)鍵詞:偏振場景目標探測的建模與仿真 出處:《光學精密工程》2017年08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光學遙感 偏振成像 二向反射分布函數(shù) Priest-Germer模型 仿真
【摘要】:針對用光學遙感技術(shù)探測復雜場景下的目標時,真實環(huán)境下的目標、背景反射以及大氣氣溶膠輻射之間具有相當大的互干擾性,本文研究了偏振場景目標的建模與仿真技術(shù)。介紹了偏振場景仿真的光學理論與偏振模型基礎,對Priest-Germer模型進行了數(shù)值仿真與分析;赑riest-Germer模型,開發(fā)了偏振視景目標探測仿真軟件,給出仿真軟件的設計思想和軟件框架。介紹了偏振雙向分布反射函數(shù)模型,給出其偏振形式的Stokes表達式并進行數(shù)值仿真分析。給出了兩種目標模型分別賦予兩種不同表面材質(zhì)時在440nm和600nm波長輻照條件下的4組偏振仿真實驗及偏振圖像的灰度直方圖,并進行比較和分析,結(jié)果表明:基于Priest-Germer模型的偏振仿真軟件對目標、輻照波長、材質(zhì)具有較高的敏感性,能夠提供較好的分辨和識別能力。
[Abstract]:When using optical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to detect the target in complex scene, there is considerable mutual interference between the target in real environment, background reflection and atmospheric aerosol radiation. In this paper, the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technology of polarization scene target is studied, and the optical theory and polarization model foundation of polarization scene simulation are introduced. The Priest-Germer model is numerically simulat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the Priest-Germer model, the simulation software of polarization scene target detection is developed. The design idea and software framework of the simulation software are given, and the polarization bidirectional distributed reflection function model is introduced. The Stokes expression of its polarization form is given an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Two target models with two different surface materials are given, and the four kinds of target models are given under the irradiation conditions of 440 nm and 600 nm wavelength, respectively. Group polarization simulation experiment and gray histogram of polarization ima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larization simulation software based on Priest-Germer model is sensitive to target, irradiation wavelength and material. Be able to provide better resolution and recognition ability.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資助項目(No.61308085)
【分類號】:O436.3;TP391.9
【正文快照】: 2.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100049)1引言偏振成像是一種新興的探測識別技術(shù)[1],其利用了目標散射輻射的偏振基本屬性信息(偏振度、偏振角等),即使兩個物體探測點之間沒有溫差也能夠通過偏振對比度成像,因而能夠反映出傳統(tǒng)紅外探測技術(shù)所不能探測到的目標景物信息。偏振遙感探測應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玉杰,宋正方;大氣風速的光學遙感實驗[J];安徽地質(zhì);1997年01期
2 劉雄飛;王世新;周藝;閻福禮;王峰;;光學遙感影像成像模擬研究綜述[J];遙感信息;2013年05期
3 朱紅;劉維佳;張愛兵;;光學遙感立體測繪技術(shù)綜述及發(fā)展趨勢[J];現(xiàn)代雷達;2014年06期
4 易維寧;顧有林;杜麗麗;楊世植;;光學遙感圖像仿真軟件ORSIS介紹[J];大氣與環(huán)境光學學報;2007年06期
5 董國權(quán),李正直;植被光學遙感新方法[J];物理;1993年12期
6 李玉杰,宋正方;大氣風速的光學遙感實驗[J];激光技術(shù);1998年02期
7 曲宏松;金光;張葉;;“NextView計劃”與光學遙感衛(wèi)星的發(fā)展趨勢[J];中國光學與應用光學;2009年06期
8 潘德爐,王迪峰;我國海洋光學遙感應用科學研究的新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2004年04期
9 朱博;王新鴻;唐伶俐;李傳榮;;光學遙感圖像信噪比評估方法研究進展[J];遙感技術(shù)與應用;2010年02期
10 幸蘆笙;光學遙感技術(shù)的新發(fā)展[J];五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6條
1 龍超;;美國新一代商用光學遙感衛(wèi)星及其新技術(shù)[A];中國光學學會2011年學術(shù)大會摘要集[C];2011年
2 周勝利;馬駿;徐鵬;;航天光學遙感系統(tǒng)的圖像質(zhì)量預估[A];第十一屆全國光學測試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3 張曉輝;韓昌元;;傳輸型CCD光學遙感相機綜合像質(zhì)評價[A];第十屆全國光學測試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4 姜偉;黃巧林;;航天光學遙感InGaAs短波紅外成像應用技術(shù)[A];第二十三屆全國空間探測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5 鄭小兵;張黎明;吳浩宇;章駿平;李雙;王驥;;面向光學遙感的先進光譜輻射定標技術(shù)[A];第十四屆全國遙感技術(shù)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選集[C];2003年
6 張佳華;許云;姚鳳梅;王培娟;郭文娟;李莉;;植被含水量光學遙感估算方法研究進展[A];遙感定量反演算法研討會摘要集[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空間探秘創(chuàng)偉業(yè) 自主創(chuàng)新建奇功[N];科技日報;2008年
2 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空間探秘創(chuàng)偉業(yè) 自主創(chuàng)新建奇功[N];光明日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王澤龍;光學遙感壓縮成像理論與系統(tǒng)設計[D];國防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3年
2 黃紅蓮;光學遙感偏振成像仿真與驗證方法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5年
3 王臣立;雷達與光學遙感結(jié)合在森林凈初級生產(chǎn)力研究中應用[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遙感應用研究所);2006年
4 鄒樂君;基于光學遙感的海島識別及算法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秦寧麗;基于多特征融合的光學遙感圖像目標分類算法研究[D];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6年
2 張帆;海上光學遙感圖像目標識別與GPU并行加速[D];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徐琰;利用二元光學技術(shù)設計輕量化光學遙感系統(tǒng)[D];國防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6年
4 李立源;非規(guī)則采樣光學遙感圖像復原方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5 金文超;基于復雜背景的光學遙感圖像艦船目標檢測技術(shù)[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3年
6 李慧娟;光學遙感成像系統(tǒng)MTF在線補償技術(shù)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2012年
7 張文浩;光學遙感圖像跑道提取與油罐目標識別技術(shù)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4214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wulilw/1421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