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部分相干光束的產(chǎn)生及其相干特性
本文關鍵詞:新型部分相干光束的產(chǎn)生及其相干特性 出處:《光子學報》2017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利用相干理論,研究了新型部分相干光束的相干特性.用激光光束透過旋轉(zhuǎn)的特殊毛玻璃,產(chǎn)生一種相干性分布特殊的新型部分相干光束.實驗上經(jīng)雙孔干涉,記錄了該光束經(jīng)不同小孔間距雙孔產(chǎn)生的干涉條紋,計算得出所對應的相干度,并獲得了該光束在不同傳輸距離下的相干度分布情況,發(fā)現(xiàn)該光束的相干度分布與高斯-謝爾模型光束的相干度分布不相同,其相干度隨著傳輸距離的增大而變強.
[Abstract]:The cohe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a new partially coherent beam are studied by using the coherence theory. A new type of partially coherent beam with special coherence distribution is produced by using the laser beam through the rotating special glas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ser beam is interfered with each other by two holes. The interference fringes produced by two holes with different aperture spacing are recorded, the corresponding coherence degree is calculated, and the coherence distribution of the beam at different propagation distance is obtained. It is found that the coherence distribution of the beam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Gaussian Schell model beam, and its coherenc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propagation distance.
【作者單位】: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福建省光傳輸與變換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s.61575070,11674111) 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No.2015J06015)資助~~
【分類號】:O436
【正文快照】: 0引言與相干光束的研究不同,部分相干光束的研究是運用統(tǒng)計光學的理論.1978年,Wolf和Collett首次提出了一種經(jīng)典的部分相干光束[1],即高斯-謝爾模型光束(Gaussian Schell-Model,GSM),隨即部分相干光束的研究引起了國內(nèi)外學者極大關注,并對該類光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1979年,San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柯熙政;薛瑤;;大氣湍流尺度對部分相干光傳輸特性的影響[J];光子學報;2017年01期
2 夏明超;張逸新;李燁;武玉謙;;海洋湍流中的量子高斯-謝爾光束偏振模型(英文)[J];光子學報;2016年05期
3 丘軍林;高功率激光器的光束質(zhì)量及其對激光加工的影響[J];激光技術;1994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子豪;陳子陽;蒲繼雄;林志立;;新型部分相干光束的產(chǎn)生及其相干特性[J];光子學報;2017年05期
2 陸云峰;王毅;劉斌;張翔;王春華;葉志斌;劉崇;項震;陳軍;;1.5MW峰值功率光纖-固體混合放大MOPA激光系統(tǒng)[J];中國激光;2015年02期
3 段永川;官英平;;激光拼焊板焊接工藝及焊后的力學性能[J];塑性工程學報;2014年03期
4 華建民;匡余華;;高功率工業(yè)CO_2激光切割工藝技術參數(shù)分析[J];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5 曹三松;;穩(wěn)定腔激光模式理論的再研究[J];激光技術;2010年01期
6 胡昌奎;楊應平;;高功率激光加工中光束聚焦的分析和模擬[J];應用激光;2009年03期
7 胡昌奎;楊應平;陳培鋒;;高光束質(zhì)量CO_2激光焊接、切割機的光學系統(tǒng)[J];激光與紅外;2007年03期
8 陳和,李曙光,袁波江,陸璇輝,林強;電光相位調(diào)制的Nd∶YAG激光時空相干性變化的研究[J];激光與紅外;2005年10期
9 胡昌奎,陳培鋒,黃濤;高功率激光加工中光束的轉(zhuǎn)換、聚焦和整合[J];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2004年02期
10 王立剛,江曉清,林強;高斯和超高斯型隨機相位調(diào)制的光腔模式[J];光電子·激光;2001年02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唐華;楊文靜;李環(huán)宇;;Non-Kolmogorov湍流下外差激光雷達探測性能[J];光子學報;2015年02期
2 黃永平;段志春;賀也洹;張彬;;部分相干平頂光束在非Kolmogorov大氣湍流中湍流距離的變化[J];中國激光;2014年09期
3 李亞清;吳振森;張元元;王明軍;;Scintillation of partially coherent Gaussian Schell model beam propagation in slant atmospheric turbulence considering inner- and outer-scale effects[J];Chinese Physics B;2014年07期
4 韓琦琦;王強;馬晶;譚立英;;振動對空間光-光纖耦合效率影響及補償實驗研究[J];紅外與激光工程;2014年03期
5 王偉偉;李晉紅;賴云忠;魏計林;;非Kolmogorov大氣湍流對部分相干厄米高斯光束傳輸因子的影響[J];強激光與粒子束;2014年03期
6 劉丹;劉艷;劉智;王璞瑤;周昕;;基于圓偏振移位鍵控的大氣激光通信性能分析[J];紅外與激光工程;2013年11期
7 李成強;張合勇;王挺峰;劉立生;郭勁;;高斯-謝爾模光束在大氣湍流中傳輸?shù)南喔商匦匝芯縖J];物理學報;2013年22期
8 楊愛林;李晉紅;呂百達;;大氣湍流中光束束寬擴展和角擴展的比較研究[J];物理學報;2009年04期
9 韋宏艷;吳振森;;大氣湍流中激光波束斜程傳輸?shù)恼箤挕⑵铺匦訹J];電波科學學報;2008年04期
10 張逸新,陶純堪;湍流大氣傳輸高斯謝爾光束的到達角起伏[J];光子學報;2005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萬雅彬;空氣膜的相干光束[J];黑龍江大學自然科學學報;1983年02期
2 潘營利;;相干光束分離過程中熵增加的量子解釋[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3 任廣森;吳武明;寧禹;孫全;許曉軍;;徑向偏振相干光束陣列的深聚焦[J];中國激光;2014年01期
4 呂素葉;鄒其徽;;部分相干光束的傳輸光譜不變性[J];中國科技信息;2010年15期
5 劉永欣;蒲繼雄;;1維部分相干光束的Z掃描理論分析[J];強激光與粒子束;2007年12期
6 蒲繼雄;蒲鴻猷;;光闌對部分相干光束模式的影響[J];應用激光;1991年04期
7 林巍,程丙英,梅東濱,李宏強,李兆霖,張道中;三維光強有序分布的獲得:從結(jié)構(gòu)導出相干光束的配置[J];光學學報;1997年12期
8 饒連周;陳子陽;蒲繼雄;;部分相干光束經(jīng)刀邊衍射產(chǎn)生的光譜變化[J];量子電子學報;2007年01期
9 馮濤,林強;擾動大氣中部分相干光束的光譜特性[J];光學學報;2005年03期
10 劉曉云;;一類部分相干光束的焦移特性研究[J];沈陽理工大學學報;201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馮濤;林強;;部分相干光束在擾動大氣中的傳輸[A];大珩先生九十華誕文集暨中國光學學會2004年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張永濤;部分相干光束的傳輸及散射特性研究[D];蘇州大學;2015年
2 徐華鋒;特殊關聯(lián)部分相干光束傳輸與緊聚焦特性的理論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6年
3 劉夏吟;非高斯關聯(lián)部分相干光束的傳輸與光學捕獲研究[D];浙江大學;2016年
4 倉吉;湍流介質(zhì)中部分相干光束與渦旋電磁束傳輸?shù)娜舾蓡栴}及其應用研究[D];浙江大學;2016年
5 吳高鋒;部分相干光束的產(chǎn)生、傳輸及自修復特性研究[D];蘇州大學;2015年
6 王賀;徑向偏振部分相干光束的傳輸[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2年
7 朱時軍;標量和矢量部分相干光束的理論及實驗研究[D];蘇州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梁春豪;部分相干光束理論、實驗產(chǎn)生與傳輸以及緊聚焦特性研究[D];蘇州大學;2016年
2 陳婷婷;部分相干光束通過復雜光學系統(tǒng)的傳輸[D];江蘇大學;2008年
3 劉顯龍;部分相干光束的傳輸及成像研究[D];蘇州大學;2013年
4 陳媛;部分相干光束聚焦特性的研究[D];華僑大學;2008年
5 鄺愛華;非傍軸部分相干光束傳輸[D];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3639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wulilw/1363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