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D因子化框架下無粲B_c→VV衰變過程研究
本文關鍵詞:QCD因子化框架下無粲B_c→VV衰變過程研究
【摘要】:在QCD因子化框架下對Bc→VV(V代表輕矢量介子)無粲衰變進行了研究.在計算中采用兩種方案來處理端點發(fā)散問題,方案Ⅰ是采用參數(shù)化方法,方案Ⅱ是Cornwall提出的紅外有限膠子傳播子.結(jié)果表明,在Bc→VV過程中,發(fā)散只存在于冪次壓低的貢獻中.與此同時,采用方案Ⅱ后,湮滅圖的貢獻得到了增強.從數(shù)值結(jié)果上來看,Bc→ρ-ω,K*-K*0過程有著較大的分支比,在10-7量級,因而有望在高能物理實驗上被較早地觀測到.
【作者單位】: 河南師范大學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475055)
【分類號】:O572.2
【正文快照】: 0引言Bc介子是標準模型中唯一一個由兩種不同味道的重夸克組成的介子,有著明確的B、C量子數(shù)(B=C=±1),同時質(zhì)量在B-D介子的閾值以下,所以它對強作用和電磁作用是穩(wěn)定的,只能通過弱作用進行衰變.在標準模型中,Bc介子的弱衰變可以分為三類:(1)c夸克衰變,b夸克作為旁觀者夸克;(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向堯,曹學蕾,尹新國;非因子化方法研究D~+→ ■~0K~+衰變(英文)[J];高能物理與核物理;2004年02期
2 邢志忠;B→D~((*))π衰變的因子化參數(shù)與強作用位相差(英文)[J];高能物理與核物理;2002年02期
3 宮海軍,孫俊峰,杜東生;D_s→φπ的理論分析(英文)[J];高能物理與核物理;2002年07期
4 李克軒;;因子化方法求解三參量勢函數(shù)的Schr銉dinger方程[J];高師理科學刊;2012年04期
5 吳向堯,尹新國,郭義慶;非因子化方法研究B~-→π~0π~-衰變過程[J];南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1期
6 魯公儒;蘇方;楊亞東;郝紅軍;;QCD因子化方法下忡_s→π~+π~-中湮沒強度的探索[J];高能物理與核物理;2006年06期
7 王光懷;劉曉靜;張丙新;楊傳頂;郭義慶;;非因子化方法研究D→ππ,Kπ,KK衰變[J];核電子學與探測技術(shù);2009年03期
8 鄭曉光;劉曉靜;范希會;郭義慶;;非因子化方法研究D~0→■~0π~0衰變[J];南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6期
9 陳健華,況蕙孫;核子因子化親態(tài)比系數(shù)在中子-質(zhì)子耦合空間的計算[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6年05期
10 楊悅玲;孫俊峰;王學雷;魯公儒;;用QCD因子化方法研究b→cq_1q_2過程[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王娜;B_c和γ介子兩體非輕衰變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年
2 周劍;強子結(jié)構(gòu)與共線高扭曲度因子化在高能反應中的應用[D];山東大學;2009年
3 劉少敏;B→VV中的因子化和新物理[D];浙江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曉楠;QCD因子化框架下B→PP過程中旁觀者散射和湮滅圖效應的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5年
2 陳麗麗;用QCD因子化方法研究J/ψ,γ介子兩體非輕弱衰變[D];河南師范大學;2016年
3 胡曉會;B和B~*介子兩體非輕弱衰變唯象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6年
4 李攀攀;因子化框架下B_(s)~*→M_1M_2(M=D,D_s,π,K)兩體非輕弱衰變唯象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6年
5 劉新;微擾QCD因子化方法與B→pη~(′)衰變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6 徐前貴;微擾QCD因子化方法與B→K~*K(η~(′))衰變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7 王輝升;pQCD因子化方法與B→πη~(′)衰變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8 陳新芬;PQCD因子化與B_s介子兩體強子衰變過程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9 王娜;用QCD因子化方法研究B_c→B~((*))P,,BV衰變[D];河南師范大學;2012年
10 齊嬌婧;微擾QCD因子化方法下B→PP衰變過程與雙Higgs模型修正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2698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wulilw/1269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