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高斯條件下基于粒子濾波的T波交替檢測算法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王首勇;于興偉;;一種基于粒子濾波的雷達目標似然比檢測方法[J];電子學報;2010年03期
2 夏楠;邱天爽;李景春;李書芳;;一種卡爾曼濾波與粒子濾波相結合的非線性濾波算法[J];電子學報;2013年01期
3 張兆國;張海澄;郭繼鴻;;T波電交替現象:一項強有力的評估心臟病患者預后的無創(chuàng)指標[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05年06期
4 萬相奎;謝富蘭;王美林;;一種新的T波交替量化評估聯(lián)合算法[J];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報;2011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悅;秦前清;朱建章;胡亦鈞;;基于擬蒙特卡羅概率假設密度的卷積實現[J];電子學報;2011年S1期
2 鄭岱X;王首勇;楊軍;;一種適用于非高斯雜波背景的DP-TBD算法[J];雷達科學與技術;2011年06期
3 沈有錄;柳茵;;運動員心臟性猝死危險因素的研究新進展[J];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4 劉蕾;汪濤;李琦;周文君;姚亞麗;;糖尿病對微伏級T波電交替影響的臨床分析[J];臨床心電學雜志;2013年01期
5 羅永琦;燕雪峰;馮向文;;基于粒子濾波的交通仿真系統(tǒng)[J];計算機與現代化;2014年03期
6 魏瓏;趙捷;徐舫舟;趙艷娜;;基于相關分析方法的非穩(wěn)態(tài)心電T波交替檢測研究[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09年16期
7 李斐;趙捷;賈慧琳;張春云;朱曉磊;;利用Poincare散點圖法檢測t波交替的指標研究[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2年14期
8 康宏;張鉦;汪濤;潘明;李琦;白明;;陳舊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微伏級T波電交替[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08年03期
9 任淑靜;金奇;吳立群;;T波電交替預測心肌梗死患者并發(fā)心源性猝死的電生理機制和臨床價值[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10年01期
10 程源;王邦寧;;微伏級T波電交替及其對心臟性猝死的預測價值[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10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魯洋;惡性心律失常危險因素的研究及艾司洛爾對心室肌細胞電生理的作用[D];吉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曉燕;基于動態(tài)心電圖的健康人及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時域法T波電交替分析[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9年
2 任學文;447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電圖異常T波量化分析預測1年后預后的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7年
3 魏瓏;基于ARM的T波交替檢測技術[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康宏;陳舊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微伏級T波電交替[D];蘭州大學;2008年
5 程源;右室心尖部起搏對心功能和左室收縮同步性的影響[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0年
6 劉蕾;糖尿病對微伏級T波電交替影響的臨床分析[D];蘭州大學;2012年
7 張雪妮;缺血性心肌病與擴張型心肌病心電圖對比分析[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2年
8 張媛;T波電交替、心率震蕩及心率變異性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惡性心律失常的預測價值[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2年
9 郭慧;基于形態(tài)學的T波交替散點圖法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10 李鵬程;電能監(jiān)控系統(tǒng)設計[D];燕山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劉先省;胡振濤;金勇;楊一平;;基于粒子優(yōu)化的多模型粒子濾波算法[J];電子學報;2010年02期
2 吳孫勇;廖桂生;楊志偉;;基于粒子濾波的寬帶信號波達方向估計[J];電子學報;2011年06期
3 劉義;趙晶;馮德軍;王雪松;王國玉;;高精度慣導速度信息輔助的彈目相對運動模型構建方法[J];電子學報;2011年09期
4 張津海,高小榕,曾樂朋;低采樣率心電非穩(wěn)態(tài)T波交替分析方法[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9期
5 孟照華,宋平;心臟猝死發(fā)生的預測研究現狀[J];中國急救醫(yī)學;2005年04期
6 萬相奎;徐杜;張軍;;心電信號小波消噪方法的研究[J];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報;2008年04期
7 張石;佘黎煌;徐中強;宋宇寧;;心電T波電交替檢測算法綜述[J];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報;2010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沈利,楊杰,周越;基于支持向量機的室性早搏檢測[J];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雜志;2005年01期
2 錢穎;;心電信號奇異性檢測的幾種情況比較[J];科技資訊;2009年10期
3 賴世忠;;心電信號頻域分析及其臨床應用[J];心臟雜志;1990年01期
4 張成勛,張鎮(zhèn)中,王永權,龔傳斌;頻域心電圖在冠心病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1992年01期
5 趙崇侃;;高分辨率心電圖[J];心電學雜志;1989年04期
6 唐海沁,鄭干才,張建平,潘維珊,王布德,馬燕;食管濾波心電圖方法學研究[J];中國循環(huán)雜志;1989年02期
7 臧益民;謝安;;頻域心電圖的基本原理及臨床應用[J];心臟雜志;1989年01期
8 徐學文;無明確原因低電壓患者的頻域心電圖觀察[J];心臟雜志;1997年02期
9 雷正山,錢雪軍,譚喜堂,顧明暉,孫魯申;心率變異性分析方法學的實驗研究[J];上海鐵道大學學報;2000年02期
10 陳培軍,陳士貴,劉向昕,俞堯榮;心電T波交替的改進譜估計檢測方法[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2003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臧益民;董秀珍;;采集與分析心電信息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A];第五屆心臟學會、第八屆心功能學會及《心臟雜志》編委會聯(lián)合學術大會心血管學基礎和臨床專題報告、繼續(xù)醫(yī)學教育與研究生專題講座專題報告資料[C];2000年
2 臧益民;;采集與分析心電信息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A];中國保健醫(yī)學研究會心臟學學會全國第一屆心臟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1995年
3 臧益民;朱妙章;張丙芳;;與心血管病診斷有關的體表心電信息[A];全國第五屆心功能、第二屆心臟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6年
4 聶邦畿;徐瀧;;幾種心律失常的心電信號的處理與識別方法的研究[A];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5 楊鵬;田愛英;郭欣;;基于差分斜率法檢測QRS波算法[A];2009年中國智能自動化會議論文集(第七分冊)[南京理工大學學報(增刊)][C];2009年
6 周炳炎;袁澤生;蔡廣;;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的頻域心電圖特征[A];中國保健醫(yī)學研究會心臟學學會全國第一屆心臟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1995年
7 董秀珍;臧益民;楊國勝;朱妙章;;心臟電機械信息的檢測及其智能化[A];全國第五屆心功能、第二屆心臟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6年
8 王兆椿;吳杰;張曉祥;;心電向量圖(VCG)及其臨床應用的新進展[A];全國第五屆心功能、第二屆心臟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6年
9 臧益民;朱妙章;張丙芳;;體表心電信息在心血管病診斷上的應用[A];第五屆心臟學會、第八屆心功能學會及《心臟雜志》編委會聯(lián)合學術大會心血管學基礎和臨床專題報告、繼續(xù)醫(yī)學教育與研究生專題講座專題報告資料[C];2000年
10 谷云飛;惠杰;;體外自動除顫器的研制及動物實驗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第十次全國心血管病學術會議匯編[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劉侃;心電檢查的革命[N];科技日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陳迪虎;心室復極高頻波的檢測、診斷與心臟猝死預測系統(tǒng)[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2 孫榮榮;房性心律失常識別和房顫自發(fā)終止預測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3 謝元芳;基于心電數據庫的房顫自主神經調控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6年
4 鄔小玫;室顫的電活動規(guī)律及除顫方法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方浩;心電信號與氣象因子同步采集系統(tǒng)的實現[D];中南民族大學;2010年
2 湯麗平;基于心電信號和T波交替分析的心臟猝死無損診斷研究[D];重慶大學;2011年
3 唐麗娜;QRS波檢測及充血性心衰的心率變異性分析[D];浙江大學;2006年
4 張秀芝;心率變異及心電在注意特征提取中的應用[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5 郭慧;基于形態(tài)學的T波交替散點圖法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6 劉自立;遠程心電監(jiān)護系統(tǒng)的研究與設計[D];浙江大學;2010年
7 姬軍;微弱心電信號的檢測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2年
8 李昱琳;心血管危險評估系統(tǒng)中生理信號分析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年
9 李華楠;基于小波分析的心律失常診斷方法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10 孫士博;核獨立成分分析在心律失常模式分類中的應用[D];燕山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5642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wltx/2564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