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J287雙黑洞軌道計算:3.5階后牛頓近似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學系星系宇宙學聯(lián)合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073018) 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20103402110026)資助
【分類號】:P145.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孫玉濤;劉杰英;劉進忠;艾艷麗;周明;喬二林;;OJ 287的引力波輻射研究[J];天文學報;2010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富坤;;活動星系核中超大質量雙黑洞與吸積盤的相互作用[A];中國天文學會星系分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林一清;盧炬甫;;SSD向ADAF的轉變[A];黑洞物理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林一清;盧炬甫;;黑洞雙模式吸積盤的研究[A];中國天文學會高能分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王穎;;粒子在假牛頓致密天體引力場中的軌道動力學與引力波[A];中國天文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手冊[C];2011年
5 盧炬甫;;天體物理中的吸積盤[A];第四屆全國日地關系與災害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1年
6 李柯伽;喬國俊;徐仁新;張承民;朱宗宏;王洪光;;脈沖星和引力波[A];2006粵港澳天文研究與天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袁為民;;關于活動星系核中心黑洞質量估計的系統(tǒng)偏差及其修正[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34:高能天體物理中的熱點問題[C];2009年
8 李芳昱;;高能光子流對引力波的電動力學響應[A];新世紀 新機遇 新挑戰(zhàn)——知識創(chuàng)新和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上冊)[C];2001年
9 伍岳明;曹明富;;引力波的三種作用方式——日全食期間的引力波實驗[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10 孫夏冰;;氣體吸積盤GRS1915+105的X射線信號的層次結構分析[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9論文摘要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穆方順;意科學家捕捉到宇宙黑洞引力波[N];光明日報;2002年
2 記者 劉霞;超級計算機模擬黑洞相撞明年實施[N];科技日報;2011年
3 張夢然;科學家首次直觀表述兩黑洞相撞[N];科技日報;2011年
4 劉霞;美歐“麗莎”計劃欲覓引力波芳蹤[N];科技日報;2010年
5 記者 盧蘇燕;歐美將聯(lián)手尋找引力波[N];新華每日電訊;2000年
6 田文婧 常建龍 唐菲菲;引力波研究之路 希望在前方[N];科技日報;2011年
7 本報記者 張夢然;“奇怪噪音”誘出新手段[N];科技日報;2011年
8 ;英發(fā)現(xiàn)黑洞存在新證據(jù)[N];新華每日電訊;2004年
9 記者 張夢然;大型強子對撞機制造“黑洞”失敗[N];科技日報;2010年
10 記者 熊燕;天體物理學家在昆詳解宇宙黑洞[N];云南日報;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奚萍;黑洞的擬正則模[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2 賀亮;黑洞自轉與吸積盤內邊緣半徑的關聯(lián)[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丁亮;高頻引力波在電磁環(huán)形腔和Tokamak焦點區(qū)域的時空擾動效應[D];重慶大學;2010年
4 吳張晗;具有典型磁矩的中子雙星系統(tǒng)中引力波向電磁波的轉化[D];重慶大學;2004年
5 牛強;粘滯對黑洞吸積盤的截斷的影響[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7年
6 李適;量子反常方法計算2+1維黑洞背景下費米場的霍金輻射[D];蘭州大學;2011年
7 劉雪敏;測量引力波的新方法光孤子存儲環(huán)-共振棒測引力波[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8 李廣興;相對論吸積盤的觀測特征[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9 陳秀武;2+1維旋轉Dilaton黑洞的幾何熱力學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10 龔小龍;黑洞吸積盤與活動星系核的噴流[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5322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tianwen/2532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