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類X射線發(fā)射度在脈沖相具有顯著指數(shù)增長特征的太陽耀斑
本文選題:粒子加速 + 等離子體 ; 參考:《天文學報》2012年06期
【摘要】:太陽耀斑脈沖相的X射線光變曲線的復雜性表明此階段有多種物理過程參與其中.基于某些顯著的觀測特征對耀斑分類可以用來探索這些特征的物理起源.對GOES(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衛(wèi)星觀測數(shù)據(jù)的分析表明有一類X射線發(fā)射度在脈沖相呈顯著指數(shù)增長的耀斑.指數(shù)增長階段的平均溫度為正態(tài)分布.在此溫度分布1σ之內(nèi)的大多數(shù)耀斑屬于B級或C級耀斑,其GOES低通道流量的峰值分布為對數(shù)正態(tài)分布.指數(shù)增長相的增長率和持續(xù)時間也遵循對數(shù)正態(tài)分布.持續(xù)時間分布范圍大概為幾十秒到幾千秒.正如所預期的,增長時標同軟X射線的衰減時標具有相關性.此外,指數(shù)增長相的增長率與持續(xù)時間呈強烈的反相關,而且隨增長率的增大,對應的平均溫度也有緩慢增大的趨勢.
[Abstract]:The complexity of X-ray photoluminescence curve of solar flare pulse phase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many physic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this phase. The classification of flares based on some observational features can be used to explore the physical origin of these features. The analysis of GOES(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 data shows that there is a kind of flares whose X-ray emittance increases exponentially in the pulse phase.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exponential growth stage is normal distribution. Most flares within 1 蟽 of this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belong to B or C flares, and the peak distribution of GOES low channel flow is logarithmic normal distribution. The growth rate and duration of exponential growth phase also follow logarithmic normal distribution. Duration ranges from tens to thousands of seconds. As expected, the growth time scale is correlated with the attenuated time scale of soft X rays. In addition, the growth rate of the exponential growth phase is strongly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ur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average temperature increases slow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growth rate.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中國科學院暗物質(zhì)與空間天文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143007,11173063,11173064) 973項目(2011CB811402)資助
【分類號】:P182.5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愛國;許雪艷;朱仁義;程民治;;介質(zhì)阻擋放電產(chǎn)生等離子體簡介[J];巢湖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2 宋紹瑞;龔學余;;等離子體中雙撕裂模線性增長率分析[J];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3 劉佳鑫;屈馬林;;等離子體中電磁波色散關系的PIC粒子模擬[J];通信技術(shù);2009年02期
4 徐學橋,霍裕平;托卡馬克中宏觀束-等離子體扭曲模不穩(wěn)定性研究[J];物理學報;1986年10期
5 潘練德,王素琴,麻蘭香;電離層D層的太陽耀斑效應的觀測及初步分析(英文)[J];天文研究與技術(shù);1989年S1期
6 盛亮;呂敏;王奎祿;黑東煒;邱孟通;魏福利;;絲陣負載Z箍縮可見光圖像診斷[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6期
7 魯潤寶;;恒星級黑洞(候選體)與太陽耀斑輻射的相似性[J];前沿科學;2008年02期
8 旭峰;;揭開太陽耀斑爆發(fā)之謎[J];國外科技動態(tài);2006年07期
9 鄧家干;黃仁堂;;FRED脈沖型GRB光變曲線FWHM與光子流量關系的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4期
10 李應紅;梁華;吳云;王健;武衛(wèi);;等離子體氣動激勵建模仿真綜述[J];空軍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顏君;邱玉波;方泉玉;韓國興;;等離子體輻射不透明度理論[A];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報(2000)[C];2000年
2 周東方;馬燕云;田成林;陳湛;邵福球;;質(zhì)子束在等離子體中傳輸?shù)腜IC模擬[A];第十四屆全國等離子體科學技術(shù)會議暨第五屆中國電推進技術(shù)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摘要集[C];2009年
3 李傳瑩;王建國;;等離子體中類鈉Ni~(17+)離子雙電子復合過程理論研究[A];第十五屆全國原子與分子物理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9年
4 丁寧;楊震華;寧成;;金屬絲等離子體形成數(shù)值模擬的初步設想[A];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報(2001)[C];2001年
5 田修波;Paul K.Chu;楊士勤;;基于等離子體注入技術(shù)的復合表面處理[A];2002年材料科學與工程新進展(上)——2002年中國材料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6 劉華;張凱;;一種高效等離子體腔體的開發(fā)[A];第十二屆全國微波能應用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5年
7 董麗芳;范偉麗;李雪辰;賀亞峰;李樹鋒;劉富成;;氣體放電中自組織發(fā)光斑圖的時空分辨測量[A];中國光學學會2006年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8 鄭志堅;;核物理與等離子體物理學科研究進展[A];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報(2008年版)[C];2009年
9 董春鳳;崔正英;楊青巍;季小全;周航宇;馮北濱;李偉;孫紅娟;李永高;;HL-2A歐姆和ECRH條件下的能量約束數(shù)據(jù)庫的建立及分析[A];第十三屆全國等離子體科學技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7年
10 茅衛(wèi)紅;張慧云;陳宏;;低壓直流輝光等離子體的放電特性[A];第六屆全國高等學校物理實驗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明俊 記者 張琦 首席記者 王唯先;等離子體種子:推廣進入“全高鐵”時代[N];牡丹江日報;2011年
2 顧瑯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人員;等離子體與人類何干?[N];大眾科技報;2011年
3 記者 操秀英;“人造太陽”進展順利 等離子體研究將有較大進展[N];科技日報;2010年
4 張晉鳳;LG電子力推等離子體空調(diào)[N];科技日報;2000年
5 李建偉;等離子體消毒前景看好[N];健康報;2003年
6 記者 張孟軍;美將發(fā)射研究太陽耀斑的航天器[N];科技日報;2002年
7 周有恒;等離子體[N];中國化工報;2001年
8 顧鋼;德揭開太陽斑邊緣更亮秘密[N];科技日報;2008年
9 記者 劉裕國;等離子體彩電投入生產(chǎn)[N];人民日報;2000年
10 辛 力 ;細胞從等離子體中誕生[N];大眾科技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琳;低溫等離子體催化氧化甲烷合成甲醇的應用基礎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2 呂改敏;正負電子等離子體靜電波的精解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3 閆旭;大氣壓低溫等離子體抑制HepG2細胞增殖的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4 李毅人;弱碰撞等離子體中金屬柵網(wǎng)附近穩(wěn)態(tài)鞘和預鞘的實驗診斷與數(shù)值模擬[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1年
5 鄒秀;低溫等離子體磁鞘特性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5年
6 李明東;以煤層氣為冷卻劑的等離子體裂解煤制乙炔方案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7 李志超;大尺度激光等離子體相互作用的實驗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1年
8 傅磊;氫等離子體制備納米硬質(zhì)合金粉末的研究[D];清華大學;1997年
9 袁承勛;等離子體中太赫茲波傳輸特性理論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10 黃淵;HL-1M等離子體邊緣湍動輸運的長程相關特性研究[D];核工業(yè)西南物理研究院;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木;激光等離子體引燃TIG電弧特性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7年
2 蓋軻;廢水中有毒物質(zhì)的等離子體降解及其中間產(chǎn)物的高效液相色譜分析[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奚衍斌;Alfvén波的電子回旋動力學理論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4年
4 遲麗華;等離子體對作物種子生物學效應的研究[D];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2004年
5 朱希睿;等離子體狀態(tài)方程的Hartree-Fock-Slater自洽場計算[D];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2005年
6 張紅艷;同軸電極介質(zhì)阻擋大氣壓輝光放電數(shù)值模擬[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7 陸建萍;電磁波在等離子體中的吸收衰減[D];北京理工大學;2004年
8 張凱;橢球諧振腔微波等離子體系統(tǒng)的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6年
9 諸葛天祥;微波等離子燈的仿真優(yōu)化與設計開發(fā)[D];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
10 陳健;等離子體與含能材料相互作用的理論與實驗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17832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tianwen/1783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