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質量星系的尺度演化研究進展
本文選題:星系觀測 切入點:星系形態(tài) 出處:《天文學進展》2016年03期
【摘要】:星系(恒星質量M_*10~(10)M_⊙)的尺度(re)與M*之間有著明顯的re_∝Mα_*關系。已有的研究揭示晚型星系(LTGs)和早型星系(ETGs)的α值分別對應0.22±0.03和0.75±0.05。另外,星系的尺度r_e與紅移z之間存在演化關系:re_∝(1+z)~β。對于z3的ETGs來說,它們在靜止光學波段的尺度隨時間生長的指數(shù)β=-1.5~-1.2,其在LTGs中對應β=-0.8~-0.6。介紹了星系形成理論模型,星系尺度的測量,星系恒星質量與星系尺度之間的關系,不同類型星系的尺度演化,以及闡述了該領域未來的研究方向。
[Abstract]:There i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galaxies (the scale of stellar mass M _ (10) ~ (10)) and M *.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re are 0.22 鹵0.03 and 0.75 鹵0.05 偽 values for LTGs and ETGs, respectively, for late type galaxies and early type galaxies (ETGs), respectively,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is 0.22 鹵0.03 and 0.75 鹵0.05.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types is 0.22 鹵0.03 and 0.75 鹵0.05respectively. There is an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ale of Re and redshift z of galaxies: 1 Z ~ 尾. For the ETGs of z3, the exponent 尾 -1.5 ~ 1.2in the stationary optical band, which corresponds to 尾 -0.8 ~ -0.6in the LTGs, is introduced.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formation of galaxies is introduced. The measurement of galactic sca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ellar mass and galactic scale, the scale evolu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galaxies,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is field are discussed.
【作者單位】: 大理大學天文與科技史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學系;中國科學院星系與宇宙學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1303002,11225315,11320101002) 中國科學院戰(zhàn)略性先導科技專項(XDB09000000) 云南省應用基礎研究計劃項目(2014FB155)
【分類號】:P1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Guan-Wen Fang;Zhong-Yang Ma;Yang Chen;Xu Kong;;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BzK-selected galaxies at z ~ 2 in the CANDELS-COSMOS field[J];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2015年06期
2 Guan-Wen Fang;Zhong-Yang Ma;Yang Chen;Xu Kong;;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extremely red objects at z ~ 1 in the CANDELS-COSMOS field[J];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2015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方官文;林澤森;孔旭;;大大質量星系的尺度演化研究進展[J];天文學進展;2016年03期
2 Ning Hu;Shan-Shan Su;Xu Kong;;Spectral Synthesis via Mean Field approach to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J];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2016年03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Classification of extremely red objects in the Hubble Ultra Deep Field[J];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2009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鄧雪梅;;星系碰撞的構想[J];世界科學;2009年12期
2 張聰慧;孫艷春;;星系對的選擇及其研究進展[J];天文學進展;2013年03期
3 劉步林;起因于星系并合的雙星系的自旋相關性[J];天體物理學報;1999年01期
4 溫學詩;;有趣的太空大蝌蚪——天龍座蝌蚪星系[J];太空探索;2006年12期
5 趙君亮;;天體尺度上的重大災變事件——星系的劇烈活動[J];自然雜志;2011年02期
6 ;自動測定星系形態(tài)新方法[J];現(xiàn)代物理知識;2014年03期
7 陳時,俞允強;星系多次并合的解析模型[J];天體物理學報;1998年04期
8 鄒振隆;生育高峰的星系——星暴星系[J];百科知識;1994年05期
9 李金榮;林宣濱;潘治政;孔旭;;E+A星系的研究進展[J];天文學進展;2011年01期
10 馮瓏瓏,褚耀泉,楊小虎;LAMOST星系紅移巡天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Ⅰ)理論模型及模擬樣本構造[J];天體物理學報;2000年03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實習生 張瑾;星空為什么越變越美?[N];科技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鄧新發(fā);運用團分析統(tǒng)計方法(Cluster analysis)研究星系的分布規(guī)律[D];南昌大學;2012年
2 方官文;高紅移星系的選取與物理性質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年
3 李成;從大尺度結構到星系形成[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4 王菁;近鄰宇宙中氣體與星系形成[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5 徐生年;星系中心大質量黑洞宇宙學演化模型[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阮志鋒;基于投影幾率的星系對統(tǒng)計研究方法對COSMOS巡天的新應用[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15年
2 付煒;同等質量下盤狀星系的顏色—尺度關系[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燕針;SDSS DR7相互作用星系樣本的選取及性質的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4 劉曉亮;Lyman Break Galaxies的恒星質量函數(shù)的理論預期[D];南昌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6779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tianwen/1677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