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歷食限為何不等
本文選題:陽歷食限 切入點:陰歷食限 出處:《自然辯證法通訊》2011年02期
【摘要】:中國古代歷法中的日食食限和視月亮到視黃白交點的距離有關,它是歷法家為了判斷日食和計算食分而給出的數(shù)值。在《大衍歷》以后的歷法中,通常會給出陰歷食限和陽歷食限,分別用于陰歷和陽歷的日食判斷和食分計算。通過構造中國古代日食食限的理論模型,證實中國古代歷法中的日食食限應該與月亮視差有關,而且日食的陰歷食限和陽歷食限并不相等,二者之差近似等于日食時差最大值的2倍,由此澄清了學術界長期以來對中國古代歷法中日食食限的爭論和批評。
[Abstract]:The limit of solar eclipse in ancient Chinese calendar is related to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apparent moon and the point of intersection of yellow and white. It is the value given by calendars to judge the solar eclipse and calculate the eclipse score. In the calendars after the Great Calendar, The eclipse limits of the lunar calendar and the solar calendar are usually given, which are used for the judgement and calculation of the solar eclipse in the lunar calendar and the solar calendar, respectively. By constructing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eclipse limit in ancient China, it is proved that the eclipse limit in the ancient Chinese calendar should be related to the parallax of the moon. Moreover, the eclipse limits of lunar calendar and solar calendar are not equal,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approximately equal to 2 times of the maximum time difference of solar eclipse, which clarifies the debate and criticism of the eclipse limit in ancient Chinese calendar for a long time in academic circles.
【作者單位】: 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咸陽師范學院數(shù)學與信息科學學院;西北大學數(shù)學與科學史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107301610771169)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項目(200801435),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20080431244)l 西北大學數(shù)學與科學史研究中心“歷法討論班”的成果之一
【分類號】:P194
【共引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燕來;南宋兩淮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2 于志勇;明清內(nèi)蒙古中西部的自然災害與救災措施[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3 湯黎;人口、空間與漢口的城市發(fā)展(1460~1930)[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4 王超;跨國民族文化適應與傳承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趙險峰;南宋騷體文學研究[D];河北大學;2008年
6 張曉軍;近代國人對西方體育認識的嬗變(1840-1937)[D];吉林大學;2010年
7 楊清華;金朝行省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8 張姍姍;古代中國的“契約自由”:文本與實踐的考察[D];吉林大學;2009年
9 黃素芳;貿(mào)易與移民[D];廈門大學;2008年
10 蔣俊;帝國邊陲:桂西土司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小雨;懷慶府中心城市演變研究(1368-1949)[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青松;薩迦地方政權體制探析[D];西藏民族學院;2010年
3 黃琳皓;成語意義演變個案考察[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黃玉淑;《夷堅志》同素異序詞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靜芳;科舉制下的明清蒙學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師麗麗;蒙古族馬奶酒技術發(fā)展的社會因素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0年
7 杜培;試論塞爾柱突厥人的伊斯蘭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楊旭;八旗科舉仕途:1644-1795——與金元的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明盼盼;遼中京興衰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赤新;蒙古族飾物中的藏文化因素[D];內(nèi)蒙古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生;;2012現(xiàn)象之瑪雅篇[J];飛碟探索;2010年03期
2 莫言;;埃及文明初始的歷法[J];優(yōu)品;2010年09期
3 吳耶;;2012年末日預言[J];大科技(科學之謎);2010年10期
4 左銓如;朱家生;;祖沖之大衍法新解[J];揚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3期
5 李勇;;中國古歷中的步發(fā)斂[J];自然科學史研究;2009年01期
6 武家璧;;邊岡“相減相乘”法源于一行說[J];自然科學史研究;2009年03期
7 唐泉;滕艷輝;;中國古代的日食起訖算法[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2009年05期
8 鮑夢賢;冒蔚;李維寶;;“紀日”芻議[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S2期
9 張云鶴;;張云鶴日柱公式——求解公歷任一日干支的數(shù)學公式(張云鶴日干支公式)[J];鹽城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2期
10 ;天文科普:2月29日為何4年等一回?[J];前進論壇(健康中華);200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世才;勞薇;苗麗;;閏年的判斷與其表達式的應用研究[A];廣西計算機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天文學史、教育、科普分會場報告摘要[A];中國天文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摘要集[C];2010年
3 梅政清;;從原始蓋天說到數(shù)理蓋天說[A];社會·經(jīng)濟·觀念史視野中的古代中國 國際青年學術會議暨第二屆清華青年史學論壇 論文集上[C];2010年
4 夏吾才讓;;初探印度天文歷算與藏族天文歷算的關系[A];第三屆數(shù)學史與數(shù)學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楊淑輝;王家鏵;;赫哲族紀年時方法的演變[A];第三屆數(shù)學史與數(shù)學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張蓉;;試論徐光啟的科學教育思想[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7 吉少甫;曉蓉;;明末“七千部西書”東來尋蹤[A];中國編輯研究(2008)[C];2009年
8 崔建勤;席美珍;佟建華;;探析梅文鼎《方程論》的創(chuàng)新過程[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9 彭向前;李曉玉;;一件黑水城出土的夏漢合璧歷日考釋[A];西夏學(第四輯)[C];2009年
10 申秀云;;試論歷法與中醫(yī)運氣學的形成[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醫(yī)運氣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駐加德滿都記者 張松;尼泊爾人隔三差五“過大年”[N];文匯報;2011年
2 本報駐維也納記者 方祥生;太陽耀斑不是“世界末日”[N];光明日報;2011年
3 喻中;東方文明的“創(chuàng)世記”[N];法制日報;2011年
4 本報記者 沈彬;認知中華文明的本色[N];貴州日報;2010年
5 錢峰;荒謬的2012末日說[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10年
6 記者 張璐 談潔 實習生 肖駿亮;民間高人來寧演示龜甲歷法,受多家權威機構認可[N];南京日報;2010年
7 記者 勿日汗;元朝有座“國際天文臺”,“臺長”曾是波斯人[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呂文浩;民國年間廢除舊歷與破除迷信的一種認識誤區(qū)[N];團結報;2010年
9 宋文佳;20世紀30年代社會學者有關廢除舊歷的論爭[N];團結報;2010年
10 記者 勿日汗;元朝有座“國際天文臺”,“臺長”曾是波斯人[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唐泉;希臘、印度與中國傳統(tǒng)視差理論研究[D];西北大學;2006年
2 韋兵;星占歷法與宋代政治文化[D];四川大學;2006年
3 金尚會;中國彝族文化的民族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4 袁敏;古代中印數(shù)理天文學比較研究[D];西北大學;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滕艷輝;宋代歷法定朔算法及精度分析[D];西北大學;2009年
2 劉迎曦;都市民俗學視野下的上海月份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蔡婷;RBAC模型中的時態(tài)研究及應用[D];武漢科技大學;2009年
4 劉麗芳;古代中印晷影測算方法之比較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5 高玉平;2003年眉縣楊家村出土窖藏青銅器銘文考述[D];安徽大學;2007年
6 張祺;清代學者對西方天文歷法的闡釋與發(fā)揮[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6年
7 王紅;論《淮南子》的律歷、律數(shù)和旋宮[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4年
8 王安安;《夏小正》經(jīng)文時代考[D];西北大學;2004年
9 斯琴畢力格;太初歷再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10 王艷香;明清時期童蒙讀物中的歷史教育初探[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6774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tianwen/1677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