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天體物理實驗研究
本文選題:核天體物理 切入點:反應(yīng)截面 出處:《物理》2013年0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研究微觀世界的核物理與研究宏觀世界的天體物理自然融合形成了前沿交叉學科——核天體物理。核天體物理的主要研究目標是應(yīng)用核物理的知識和規(guī)律來闡釋宇宙演化進程中化學元素合成及演化過程、時間標度、天體環(huán)境和天體場所,來說明恒星中核燃燒產(chǎn)生的能量及其對恒星結(jié)構(gòu)和演化的影響,來認識致密天體的結(jié)構(gòu)和性質(zhì)。文章闡述了核天體物理研究的意義和現(xiàn)狀,介紹了有關(guān)基本概念和天體網(wǎng)絡(luò)模型所需的核物理輸入量以及廣泛應(yīng)用的一些實驗方法,同時扼要地分析了利用國內(nèi)大科學裝置開展核天體物理研究的可行性。最后對未來我國深地科學與工程實驗室的建設(shè)前景做了展望。
[Abstract]:The study of nuclear physics in the microcosm and the natural fusion of the astrophysics in the macro world have formed a frontier interdisciplinary discipline, nuclear astrophysics. The main research goal of nuclear astrophysics is to apply the knowledge and laws of nuclear physics to explain the application of nuclear physics. Synthesis and evolution of chemical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Time scale, celestial environment and celestial space are used to explain the energy generated by nuclear combustion in stars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stars, and to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dense celestial bodies. The significance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nuclear astrophysics research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 nuclear physical inputs required for the celestial body network model are introduced, as well as some widely used experimental methods. At the same time, the feasibility of nuclear astrophysics research by using large scientific devices in China is briefly analyzed. Finally, the prospec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eep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aboratories in China in the future is prospected.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分類號】:P14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周小紅;顏鑫亮;涂小林;王猛;;原子核質(zhì)量的高精度測量[J];物理;2010年10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張珈銘;徐曉棟;孫保華;;基于(p,γ)-(γ,p)平衡近似的快質(zhì)子俘獲過程模型及其應(yīng)用[J];物理學報;2013年13期
2 李竹;孫保華;孟杰;;天體環(huán)境下快中子俘獲過程相關(guān)的核物理[J];物理;2013年07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舒能川 ,陳永壽 ,吳開謖 ,白希祥 ,李志宏 ,柳衛(wèi)平;~11C(p,g)~12N的核天體反應(yīng)率以及~3He至CNO的轉(zhuǎn)換[J];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年報;2004年00期
2 李志宏;郭冰;顏勝權(quán);連鋼;白希祥;王友寶;曾晟;蘇俊;王寶祥;柳衛(wèi)平;舒能川;陳永壽;常宏偉;江厲陽;;~(13)N(p,γ)~(14)O天體物理反應(yīng)率[J];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年報;2006年00期
3 李志宏 ,柳衛(wèi)平 ,白希祥 ,郭冰 ,連鋼 ,顏勝權(quán) ,王寶祥 ,陸昀 ,曾晟 ,蘇俊 ,陳永壽 ,吳開謖 ,舒能川;~8Li(n,γ)~9Li的天體物理反應(yīng)率[J];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年報;2004年00期
4 吳開謖;張妍;劉曉晶;薛雅萍;;一類生滅過程及其在核天體物理計算中的應(yīng)用[J];計算物理;2006年06期
5 王友寶 ,柳衛(wèi)平 ,李志宏 ,白希祥 ,連鋼 ,王寶祥 ,曾晟 ,顏勝權(quán) ,蘇俊;次級束共振散射反應(yīng)的厚靶實驗方法[J];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年報;2004年00期
6 彭秋和;核天體物理學的某些重大疑難問題[J];原子核物理評論;1995年02期
7 郭冰;李志宏;柳衛(wèi)平;白希祥;連剛;顏勝權(quán);王寶祥;蘇俊;王友寶;曾晟;舒能川;陳永壽;;利用鏡像核轉(zhuǎn)移反應(yīng)研究短壽命不穩(wěn)定核(p,γ)反應(yīng)[J];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年報;2006年00期
8 方勵之;正在誕生的粒子天體物理學[J];自然雜志;1980年06期
9 賴祥軍;劉門全;劉宏林;羅志全;;超新星中夸克相變的u,d夸克質(zhì)量效應(yīng)[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6期
10 孫揚;楊迎春;;《引力塌縮型超新星爆發(fā)機制及計算天體物理的相關(guān)問題》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召開[J];原子核物理評論;2009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志宏;;核天體物理中輻射俘獲反應(yīng)的間接測量方法[A];2007年全國核反應(yīng)會暨生物物理與核物理學科交叉前沿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2 吳和宇;王宏偉;靳根明;;~(16)O(α,γ)~(20)Ne天體反應(yīng)的實驗研究[A];The Reaction of Unstable Nuclei--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3 李志宏;柳衛(wèi)平;白希祥;連鋼;郭冰;曾晟;顏勝權(quán);王寶祥;陸昀;;核天體物理感興趣的~2H(~8Li,~9Li)~1H反應(yīng)截面測量[A];第十二屆全國核物理大會暨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4 柳衛(wèi)平;;利用豐中子核轉(zhuǎn)移反應(yīng)研究核天體物理r過程和原子核殼結(jié)構(gòu)演化[A];2007年全國核反應(yīng)會暨生物物理與核物理學科交叉前沿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5 曾晟;;與德國魯爾大學合作開展的核天體物理實驗研究[A];第十四屆全國核物理大會暨第十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10年
6 李志宏;柳衛(wèi)平;白希祥;郭冰;連鋼;顏勝權(quán);王寶祥;曾晟;陸昀;蘇俊;陳永壽;吳開謖;舒能川;;~8Li(d,p)~9Li反應(yīng)及~8Li(n,γ)~9Li天體物理反應(yīng)率[A];2005年全國核反應(yīng)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李志宏;白希祥;柳衛(wèi)平;郭冰;連鋼;蘇俊;王寶祥;王友寶;顏勝權(quán);曾晟;;不穩(wěn)定核的核天體物理反應(yīng)研究[A];第十三屆全國核物理大會暨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李云居;李志宏;蘇俊;李二濤;白希祥;王寶祥;郭冰;顏勝權(quán);劉鑫;樊啟文;李志常;劉建成;曾晟;王友寶;金孫均;連剛;柳衛(wèi)平;;利用13C(7Li,6He)14N間接測量13C(p,γ)14N天體物理反應(yīng)率[A];第十四屆全國核物理大會暨第十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10年
9 吳和宇;王宏偉;靳根明;;~(22)Na(p,γ)~(23)Mg天體核反應(yīng)的實驗研究[A];The Reaction of Unstable Nuclei--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10 李成波;R.G.Pizzone;C.Spitaleri;周書華;袁堅;;特洛伊木馬方法測量~9Be(p,a)~6Li在天體能區(qū)的裸核反應(yīng)截面[A];第十二屆全國核物理大會暨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張夢然;科學家發(fā)現(xiàn)暗物質(zhì)粒子湮滅證據(jù)[N];科技日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舒能川;~(18)F(P,α)~(15)O和~(18)F(P,γ)~(19)Ne的天體核反應(yīng)率和核反應(yīng)網(wǎng)絡(luò)方程[D];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2003年
2 郭冰;利用(d,p)反應(yīng)確定不穩(wěn)定核的天體物理(p,γ)反應(yīng)率[D];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2007年
3 吳開謖;天體相關(guān)的輻射俘獲反應(yīng)和s—過程網(wǎng)絡(luò)方程及中子源研究[D];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2003年
4 李成波;用特洛伊木馬方法間接研究天體核反應(yīng)~9Be(p,,α)~6Li[D];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2005年
5 魏薇;混雜星結(jié)構(gòu)限制與化學加熱機制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文群剛;用特洛伊木馬方法間接研究天體核反應(yīng)~9Be(p,α)~6Li[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2 朱明楓;中子星整體粘滯性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3 蘇俊;~(10)C次級束的產(chǎn)生及~8Li(p,γ)~9Be_(g.s.)直接過程天體物理反應(yīng)率[D];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2006年
4 侯素青;大爆炸動力學方程的研究與計算[D];北京化工大學;2010年
5 趙承均;物態(tài)方程及類太陽模型計算[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2年
本文編號:16411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tianwen/1641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