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震源機制解的地震叢集區(qū)搜索方法
發(fā)布時間:2021-03-31 17:21
構造帶區(qū)段的劃分對地震區(qū)劃與構造演化等研究有著重要作用,而地震叢集區(qū)可以為構造帶區(qū)段的劃分提供參考依據(jù).本文發(fā)展了一種考慮震源機制解的地震叢集區(qū)搜索方法:基于震源機制解的四元數(shù)表示方法來定量評估不同地震的震源機制解的相似程度,并以滿足給定相似度閾值條件的地震所占比例作為判據(jù)來確定地震叢集區(qū).合成數(shù)據(jù)的測試結果顯示,該方法能夠對地震叢集區(qū)做有效搜索并區(qū)分具有不同震源機制特征的叢集區(qū).將該方法應用于2011年日本M9.0東北大地震顯示,搜索得到的地震叢集區(qū)與實際觀測到的余震特征分布具有較好的一致性,表明該方法可以為實際的地震叢集區(qū)劃分提供一條有效的途徑.
【文章來源】:地球物理學報. 2020,63(11)北大核心EISCICSCD
【文章頁數(shù)】:11 頁
【部分圖文】:
地震叢集區(qū)搜索流程圖
圖2—圖5及表2表明,對于所有模型和構造類型,得到的地震叢集備選區(qū)域a0×b0與地震叢集區(qū)a×b基本一致,并且與模型各自設定的構造區(qū)域基本吻合,通過(6)式的搜索,有些情況下還可將備選區(qū)域進一步逼近已知模型的叢集區(qū)域.上述合成模型測試結果表明,考慮震源機制解的搜索方法能夠有效確定并區(qū)分不同構造對應的地震叢集區(qū).圖3 模型B中合成數(shù)據(jù)示意圖
模型B中合成數(shù)據(jù)示意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大地構造階段劃分和演化[J]. 潘桂棠,陸松年,肖慶輝,張克信,尹福光,郝國杰,駱滿生,任飛,袁四化. 地學前緣. 2016(06)
[2]郯廬斷裂帶魯蘇皖段地殼速度結構的分段特征及其地質(zhì)意義[J]. 熊振,李清河,張元生,畢雪梅,金淑梅. 地球物理學報. 2016(07)
[3]基于地震序列類型和構造特征的首都圈地區(qū)震型分區(qū)[J]. 朱紅彬,李紅,岳曉媛,武敏捷.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15(01)
[4]東日本大地震地震序列的震源機制解特征及其動力學意義[J]. 俞紅玉,陶開,蔡晨,張浩,寧杰遠,王彥賓. 地球物理學報. 2013(08)
[5]基于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機制解對龍門山地區(qū)構造變形模式的初步探討[J]. 胡幸平,崔效鋒,寧杰遠,陳連旺. 地球物理學報. 2012(08)
[6]基于現(xiàn)代地震資料確定汾渭地震帶分區(qū)及其地震活動性參數(shù)[J]. 謝卓娟,呂悅軍,張力方,王玉婷,方怡.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12(03)
[7]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機制解研究[J]. 崔效鋒,胡幸平,俞春泉,陶開,王艷華,寧杰遠.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6)
[8]華北構造區(qū)主要地震帶分段與強震活動[J]. 朱紅彬,邢成起,李紅,韓孔艷. 地震學報. 2010(06)
[9]龍門山褶皺沖斷帶南北分段性與汶川地震的關系[J]. 王毛毛,賈東,李一泉,閆兵,羅良,李海濱,武龍,沈禮. 第四紀研究. 2010 (04)
[10]用格點嘗試法求解P波初動震源機制解及解的質(zhì)量評價[J]. 俞春泉,陶開,崔效鋒,胡幸平,寧杰遠. 地球物理學報. 2009(05)
本文編號:3111796
【文章來源】:地球物理學報. 2020,63(11)北大核心EISCICSCD
【文章頁數(shù)】:11 頁
【部分圖文】:
地震叢集區(qū)搜索流程圖
圖2—圖5及表2表明,對于所有模型和構造類型,得到的地震叢集備選區(qū)域a0×b0與地震叢集區(qū)a×b基本一致,并且與模型各自設定的構造區(qū)域基本吻合,通過(6)式的搜索,有些情況下還可將備選區(qū)域進一步逼近已知模型的叢集區(qū)域.上述合成模型測試結果表明,考慮震源機制解的搜索方法能夠有效確定并區(qū)分不同構造對應的地震叢集區(qū).圖3 模型B中合成數(shù)據(jù)示意圖
模型B中合成數(shù)據(jù)示意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大地構造階段劃分和演化[J]. 潘桂棠,陸松年,肖慶輝,張克信,尹福光,郝國杰,駱滿生,任飛,袁四化. 地學前緣. 2016(06)
[2]郯廬斷裂帶魯蘇皖段地殼速度結構的分段特征及其地質(zhì)意義[J]. 熊振,李清河,張元生,畢雪梅,金淑梅. 地球物理學報. 2016(07)
[3]基于地震序列類型和構造特征的首都圈地區(qū)震型分區(qū)[J]. 朱紅彬,李紅,岳曉媛,武敏捷.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15(01)
[4]東日本大地震地震序列的震源機制解特征及其動力學意義[J]. 俞紅玉,陶開,蔡晨,張浩,寧杰遠,王彥賓. 地球物理學報. 2013(08)
[5]基于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機制解對龍門山地區(qū)構造變形模式的初步探討[J]. 胡幸平,崔效鋒,寧杰遠,陳連旺. 地球物理學報. 2012(08)
[6]基于現(xiàn)代地震資料確定汾渭地震帶分區(qū)及其地震活動性參數(shù)[J]. 謝卓娟,呂悅軍,張力方,王玉婷,方怡.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12(03)
[7]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機制解研究[J]. 崔效鋒,胡幸平,俞春泉,陶開,王艷華,寧杰遠.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6)
[8]華北構造區(qū)主要地震帶分段與強震活動[J]. 朱紅彬,邢成起,李紅,韓孔艷. 地震學報. 2010(06)
[9]龍門山褶皺沖斷帶南北分段性與汶川地震的關系[J]. 王毛毛,賈東,李一泉,閆兵,羅良,李海濱,武龍,沈禮. 第四紀研究. 2010 (04)
[10]用格點嘗試法求解P波初動震源機制解及解的質(zhì)量評價[J]. 俞春泉,陶開,崔效鋒,胡幸平,寧杰遠. 地球物理學報. 2009(05)
本文編號:31117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ousuoyinqinglunwen/311179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