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引擎方法在實時地震監(jiān)測中的應用
[Abstract]:When an earthquake occurs, seismologists need to use the recorded seismograms to infer the solution of epicenter, magnitude and focal mechanism as soon as possible. If these information can be judged quickly, the evacuation can be carried out in time, and emergency measures can be taken to mitigate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There are now advanced methods to determine the initial epicenter and magnitude within seconds of an earthquake, but it may take minutes to hours to estimate the focal mechanism.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seismic search engine method similar to the Internet search engine to find the best matching of the input seismic wave data for the large seismic map database. This method is several thousand times faster than the current exact lookup method. Taking the MW5.9 earthquake in Xinjiang on March 8, 2012 as an example, the search engine method can calculate the seismic focal mechanism parameters within 1 s after the arrival of the long-period seismic surface wave.
【作者單位】: Laboratory
【分類號】:P315.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德勇;王儀斌;衛(wèi)修君;王新義;;基于地理信息系統(tǒng)和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煤與瓦斯突出預警[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01期
2 張紅才;金星;李軍;韋永祥;;地震預警定位方法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11年03期
3 張紅才;金星;李軍;韋永祥;馬強;;地震預警震級計算方法研究綜述[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2年02期
4 金星;張紅才;李軍;韋永祥;馬強;;地震預警連續(xù)定位方法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2012年03期
5 卞真付;姚蘭予;郭巍;岳秀霞;;河北文安5.1級地震首都圈實時強震動臺網(wǎng)加速度記錄分析[J];地震研究;2009年02期
6 金星;張紅才;李軍;韋永祥;馬強;;地震預警震級確定方法研究[J];地震學報;2012年05期
7 宋晉東;李山有;;地震預警中兩種利用卓越周期估算震級方法的比較[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12年06期
8 張紅才;金星;李軍;韋永祥;朱海燕;;地震預警系統(tǒng)研究及應用進展[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3年02期
9 謝俊舉;李小軍;;第十五屆世界地震工程大會上世界各國強震動觀測及最新進展交流[J];國際地震動態(tài);2013年02期
10 李圣強;陳棋福;趙里;朱露培;高金哲;李閩峰;劉桂平;王斌;;2011年5月中國東北M_w5.7深震的非同尋常震源機制:區(qū)域波形反演與成因探討[J];地球物理學報;2013年09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淋;汶川地震地面運動場估計及地震烈度與地震動參數(shù)相關性分析[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1年
2 王玉石;地震動強度及其特征分析[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0年
3 包豐;大陸地震快速準確定位方法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3年
4 李圣強;集群環(huán)境下中小地震震源機制波形反演的準自動系統(tǒng)構建及應用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年
5 張紅才;地震預警系統(tǒng)關鍵技術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3年
6 宋晉東;高速鐵路運行控制用地震動參數(shù)及單臺地震預警技術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3年
7 彭朝勇;面向預警的一體化強震儀實時嵌入式Linux系統(tǒng)研制[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
8 馮靜;震動圖預測的不確定性及其應用[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
9 王炎;鐵路減隔震橋梁地震反應分析及易損性研究[D];浙江大學;2013年
10 王玉亮;眼底圖像處理與分析中的關鍵技術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曾彥超;基于SMS的地下水水位遠程自動測報系統(tǒng)[D];太原理工大學;2005年
2 牛志毅;廣州市森林生態(tài)經(jīng)濟預警系統(tǒng)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6年
3 宋晉東;地震預警中地震波到時自動識別和震級快速估算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07年
4 陳現(xiàn)濤;應對新型恐怖威脅的民航空防安全體系革新研究[D];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2009年
5 卜超鵬;基于GIS技術的城市地震災情快速評估方法和系統(tǒng)[D];蘇州科技學院;2012年
6 趙岑;P波預警中的震級預測和PGA、PGV估算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3年
7 祁玉萍;震源機制波形反演的數(shù)據(jù)處理技術及其在首都圈地區(qū)的應用[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13年
8 陳天yN;基于CIPS的低空無人機遙感影像處理研究[D];東華理工大學;2013年
9 鄭宇;基于強震動記錄P波的后續(xù)地震動估計[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3年
10 石文昭;基于角點和尺度不變特征變換的圖像配準方法[D];太原理工大學;201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龍思勝,陳銀;安寧河—則木河斷裂帶近期7次地震的震源機制解[J];四川地震;2003年02期
2 趙永海,陳永花;青海省久治縣40級地震震源機制解[J];高原地震;2005年01期
3 鄭月軍;張世民;崔效鋒;黃忠賢;;地震震源機制解在華南及鄰區(qū)潛源區(qū)長軸方向判定中的應用[J];中國地震;2006年01期
4 張輝;劉小鳳;趙凌云;;由多個震源機制解分析甘肅及邊鄰地區(qū)應力場特征[J];華南地震;2007年02期
5 郭祥云;陳學忠;;2009年中國大陸地區(qū)部分地震的震源機制解[J];國際地震動態(tài);2010年02期
6 劉澤民;劉東旺;李玲利;倪紅玉;陳安國;鄭先進;;利用多個震源機制解求東大別地區(qū)平均應力場[J];地震學報;2011年05期
7 屠泓為;趙燕杰;文勇;孟鑫;;地震的震源機制解的計算和分析[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2年01期
8 張輝;王熠熙;;2012年5月3日金塔—阿拉善盟5.4級地震震源機制解[J];西北地震學報;2012年02期
9 胡瀾繽;賈秀玲;武曉軍;王海濤;;依蘭-伊通地塹北段中型地震震源機制解及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年25期
10 韓曉飛;楊雅瓊;;渤海及其鄰區(qū)震源機制解特征[J];華南地震;201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偉文;倪四道;;使用短周期波形數(shù)據(jù)反演震源機制解[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許忠淮;汪素云;高阿甲;郭瑛;;我國地震震源機制解的重新測定和審編[A];1994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4年
3 陳天長;程萬正;李桂芳;;由多個震源機制解聯(lián)合確定的震區(qū)應力場[A];中國地震學會第八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0年
4 蔡永恩;何濤;王仁;;震時震源應力場的特征與震源機制解[A];“力學2000”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0年
5 許忠淮;汪素云;南阿甲;;我國地震震源機制解測定現(xiàn)狀分析[A];中國地震學會第四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1992年
6 李垠;陳俊華;張衛(wèi)華;孫伶俐;;震源機制解分析方法的探討[A];新世紀觀測技術發(fā)展及防震減災青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王墩;姚運生;薛軍蓉;陳俊華;宋琛;;三峽水庫重點監(jiān)視區(qū)蓄水后地震震源機制解研究[A];新世紀觀測技術發(fā)展及防震減災青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徐彥;;盈江序列地震震源機制解分析[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魏柏林;陳龐龍;李富光;黃河生;;新豐江水庫地震震源機制解及構造應力場[A];1990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0年
10 梅秀蘋;楊立明;;基于震源機制解的區(qū)域地震預測探索[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羅艷;中小地震震源參數(shù)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梟;震源機制解測定在常規(guī)分析中的應用[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2 張輝;青藏高原東北緣基于小震震源機制解的區(qū)域應力場特征研究[D];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2007年
3 徐長朋;長江三峽庫區(qū)水庫誘發(fā)地震定位與震源機制解特征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zhì)研究所;2010年
4 郭祥云;中小地震震源機制解的測定及其在地震趨勢分析中的應用[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
5 胡幸平;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機制及其動力學解釋[D];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2010年
6 武敏捷;基于震源機制解的地震序列及區(qū)域應力場特征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06年
7 張項;用初動P波波形反演中小地震震源機制解及其在首都圈地震震源反演中的初步應用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10年
8 王強;基于震源機制解反演研究云南現(xiàn)今構造應力場特征[D];云南大學;2015年
9 祁玉萍;震源機制波形反演的數(shù)據(jù)處理技術及其在首都圈地區(qū)的應用[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13年
10 鄧菲;中強地震前數(shù)字地震記錄異常特征的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14年
,本文編號:21629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ousuoyinqinglunwen/2162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