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水利工程論文 >

瀾滄江班達水電站上壩址右壩肩邊坡巖體卸荷機理及穩(wěn)定性評價

發(fā)布時間:2021-10-29 11:57
  擬建班達水電站位于瀾滄江上游西藏境內河段,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由于強烈的新構造運動而形成的高山峽谷地貌。在河谷谷坡演化過程中,由于地殼間歇性強烈抬升和河流侵蝕、側蝕下切作用,儲存在高強度堅硬的英安巖應變能釋放,致使谷坡巖體產(chǎn)生卸荷回彈作用,而卸荷作用產(chǎn)生的卸荷型裂隙可能成為岸坡巖體內的控制性結構面,造成邊坡巖體的工程性質復雜多變。通過現(xiàn)場野外地質調查和平硐內裂隙記錄分析發(fā)現(xiàn),斜坡淺表層普遍發(fā)育卸荷過程中形成的碎裂松動巖體,巖體卸荷強烈,以傾倒變形破壞為主,坡內卸荷裂隙發(fā)育,斜坡卸荷深度呈現(xiàn)出隨高程的增加而增大,山梁部位的卸荷深度大于山溝等特征。本文以西藏瀾滄江班達水電站上壩址右岸壩肩邊坡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邊坡工程地質條件、巖體結構特征、風化卸荷特征等分析,采用物理模擬試驗和離散元(UDEC)對河谷下切進行模擬,最后,探討了影響巖體卸荷發(fā)育的因素,進而分析了上壩址右岸邊坡巖體卸荷形成機理,對右岸邊坡穩(wěn)定性進行評價。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具體如下:(1)通過對現(xiàn)場平硐裂隙記錄統(tǒng)計分析,將右岸壩肩邊坡發(fā)育的結構面進行分級,主要分為Ⅲ級、Ⅳ級和Ⅴ級結構面;基于對平硐裂隙大量的調查資料,總結了右岸壩... 

【文章來源】:成都理工大學四川省

【文章頁數(shù)】:11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瀾滄江班達水電站上壩址右壩肩邊坡巖體卸荷機理及穩(wěn)定性評價


班達水電站壩址區(qū)地理位置圖(據(jù)googleearth)

河谷地貌,上壩


2.2 研究區(qū)工程地質條件2.2.1 地形地貌上壩址位于色汝小河上游約 1.9km 處。河流從上游以 N80°E 方向流入,以S40°E 方向流經(jīng)壩址河段,至中壩址上游一帶后轉為 S60°E 方向流出壩址區(qū)。壩址河段河道在達沖納山脊處發(fā)生折曲,水流湍急。壩址河段枯期河水位 2895m,水深一般為 5m~12m,河水面寬 40m~60m,當水庫正常蓄水位為 3054m 時,河谷寬 310m~400m。壩址區(qū)地形陡峻,自然坡度約為 35°~45°,3000m 高程以上分布零散分布大小不一、規(guī)模不等的碎裂松動巖體,兩岸近河床部位多形成陡壁或陡坎,河谷基本對稱的“V”形谷(見圖 2-3)。兩岸地形陡峭,臨江坡高達 2000m 以上,左岸臨江最高山峰乃波,峰頂高程 4403m,右岸臨江最高山峰達沖納,峰頂高程 4906m。

巖漿巖類,壩址區(qū),地質簡圖,壩線


2壩線上游右岸523 15-80 10-35 83發(fā)育方向 N30°E,基本與河流垂直,溝內四季無水,高程 3060m 以上沖溝兩側碎裂巖體分布,雨易產(chǎn)生崩塌,于沖溝底形成一定碎屑流。4壩線上游右岸600 15-200 10~20 75位于壩線上游約 510m 左岸,源頭高程 3330m,發(fā)育方向 S15°W,基本與河流垂直,溝內四季無水,溝底有松散堆積物分布。6壩線下游右岸510 15-60 15-40 81位于壩線下游約 50m,發(fā)育高程 2970-3380m,發(fā)育方向 N60°E。溝內四季無水,高程 3120m 以上溝底有松散堆積物分布。8壩線下游右岸730 20-200 10-30 76位于壩線下游 540m 右岸,源頭高程約 3400m,發(fā)育方向 N60°E,溝內四季基本無水,高程 3060以上溝內有松散堆積物分布。2.2.2 地層巖性根據(jù)前期勘探資料編輯報告中顯示,壩址區(qū)巖性、巖相均較復雜,經(jīng)系統(tǒng)的野外地質學和巖相學調研、填圖、鏡下觀察等綜合研究,得出壩址區(qū)巖漿巖類型及分布,見圖 2-4。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巖石卸荷力學特性及本構模型研究進展[J]. 李建賀,盛謙,朱澤奇,牛利敏,阮航.  長江科學院院報. 2017(07)
[2]不同卸荷速率下北山花崗巖力學特性試驗研究[J]. 胡帥,馬洪素,任奮華,劉建鋒.  金屬礦山. 2017(02)
[3]薄互層儲層水平井壓裂裂縫延伸規(guī)律模擬分析[J]. 李連崇,張潦源,黃波,馬收,夏英杰.  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 2016(06)
[4]脆性巖石宏細觀破壞機制的卸荷速率影響效應研究[J]. 叢宇,馮夏庭,鄭穎人,王在泉,邱士利.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016(S2)
[5]柱狀節(jié)理玄武巖卸荷力學特性的數(shù)值模擬[J]. 金長宇,侯曉樂,劉冬,崔瑞瑞.  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02)
[6]論青藏運動主幕[J]. 李吉均,周尚哲,趙志軍,張軍.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5(10)
[7]不同應力路徑下巖石卸荷破壞過程的變形特性與能量耗散分析[J]. 張楚旋,戴兵,吳秋紅.  中國安全生產(chǎn)科學技術. 2014(10)
[8]順層巖質高邊坡的靜力穩(wěn)定性安全評價[J]. 閻石,杜海濤,于琦樂,閻寒.  防災減災工程學報. 2014(04)
[9]爆破荷載作用下巖質邊坡動力穩(wěn)定性分析[J]. 許軍.  工程勘察. 2014(07)
[10]錦屏一級水電站高邊坡開挖三維仿真分析[J]. 向建,趙海洋,吳旭,李楊鵬,薛新華.  人民長江. 2014(S1)

碩士論文
[1]甘肅省黑方臺黃土斜坡變形特征與滑坡機理研究[D]. 周飛.成都理工大學 2015
[2]中緩傾內上硬下軟型邊坡失穩(wěn)機理物理模擬研究[D]. 畢芬芬.成都理工大學 2013
[3]新型巖土相似材料的研制及在分岔隧道模型試驗中的應用[D]. 李勇.山東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46460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uiwenshuili/346460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a74f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