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qū)河流河床對漂石的突變響應及其近底水流結構特征
發(fā)布時間:2021-09-15 17:05
山區(qū)河流受暴雨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的影響,漂石顆粒在河床不斷集聚,從而改變局部區(qū)域的河床形態(tài)及其水流結構。作者基于對野外典型漂石河段的調(diào)查和室內(nèi)概化水槽試驗,指出了河床變形及水流運動對漂石的突變響應特征。試驗床面分別預鋪粒徑為2.5和7.0 mm的均勻沙,并在其上放置粒徑為15.7 cm的天然漂石,利用聲學多普勒測速儀和全站儀測量漂石局部區(qū)域的水流結構及河床沖淤地形。試驗分析表明:漂石河床局部調(diào)整受相對淹沒度和床沙粒徑的影響,隨著相對淹沒度的變化,沖坑深度及范圍也隨之調(diào)整,但淤積的最大高度值則趨于穩(wěn)定;床沙粒徑與沖坑深度、范圍呈現(xiàn)出較好的線性正相關關系,但其對后者的影響要遠大于前者。漂石河床的局部響應主要是因為漂石的存在促使其局部區(qū)域的水動力條件變化。在無床沙工況下,漂石局部近底流速分布隨著相對淹沒度的變化而變化,而在有床沙工況下,其對相對淹沒度的變化卻并不敏感,但它們都較為符合對數(shù)分布。漂石局部的紊動強度及紊動耗散均在漂石下游的Δx≤1.5D范圍內(nèi)出現(xiàn)陡增現(xiàn)象,且隨著床沙粒徑的增加,紊動強度陡增的幅度變小,其影響范圍也隨床沙粒徑及相對淹沒度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山區(qū)河流河床漂石對水...
【文章來源】:工程科學與技術. 2017,49(03)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頁數(shù)】:7 頁
【文章目錄】:
1 試驗設置
2 試驗結果分析
2.1 漂石河床局部突變響應特性
2.2 漂石局部近底流速分布
2.2 漂石局部區(qū)域水流紊動強度
3 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山區(qū)河流淺水條件下漂石對河床響應與泥沙補給影響的試驗研究[J]. 王協(xié)康,王冰潔,王海周,劉巖,劉興年. 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 2016(06)
[2]階梯-深潭系統(tǒng)的水力特性[J]. 李文哲,王兆印,李志威,張晨笛,呂立群. 水科學進展. 2014(03)
[3]山區(qū)下切河流地貌演變機理及其與河床結構的關系[J]. 劉懷湘,王兆印,陸永軍,余國安. 水科學進展. 2011(03)
[4]卵礫石河道摩阻流速計算方法探討[J]. 王憲業(yè),王協(xié)康,劉興年,盧偉真,楊青遠. 水利水電科技進展. 2007(05)
[5]卵礫石床面時均流速分布的試驗研究[J]. 王協(xié)康,楊青遠,王憲業(yè),劉興年. 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 2007(02)
[6]卵石床面清水沖刷穩(wěn)定形態(tài)及其水流結構試驗研究[J]. 王協(xié)康,楊青遠,王憲業(yè),劉興年,劉同宦. 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 2006(03)
本文編號:3396458
【文章來源】:工程科學與技術. 2017,49(03)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頁數(shù)】:7 頁
【文章目錄】:
1 試驗設置
2 試驗結果分析
2.1 漂石河床局部突變響應特性
2.2 漂石局部近底流速分布
2.2 漂石局部區(qū)域水流紊動強度
3 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山區(qū)河流淺水條件下漂石對河床響應與泥沙補給影響的試驗研究[J]. 王協(xié)康,王冰潔,王海周,劉巖,劉興年. 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 2016(06)
[2]階梯-深潭系統(tǒng)的水力特性[J]. 李文哲,王兆印,李志威,張晨笛,呂立群. 水科學進展. 2014(03)
[3]山區(qū)下切河流地貌演變機理及其與河床結構的關系[J]. 劉懷湘,王兆印,陸永軍,余國安. 水科學進展. 2011(03)
[4]卵礫石河道摩阻流速計算方法探討[J]. 王憲業(yè),王協(xié)康,劉興年,盧偉真,楊青遠. 水利水電科技進展. 2007(05)
[5]卵礫石床面時均流速分布的試驗研究[J]. 王協(xié)康,楊青遠,王憲業(yè),劉興年. 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 2007(02)
[6]卵石床面清水沖刷穩(wěn)定形態(tài)及其水流結構試驗研究[J]. 王協(xié)康,楊青遠,王憲業(yè),劉興年,劉同宦. 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 2006(03)
本文編號:33964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uiwenshuili/339645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