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擬建過江隧道河段河床極限沖刷深度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8-17 21:16
河道穩(wěn)定性和可能的極限沖刷深度是影響工程建設的主要限制因素。以長江南京河段擬建過江隧道為研究對象,結合近年來的水沙運動特征變化和河道演變,通過河工模型試驗預測了不同水文條件下的河床極限沖刷深度,并與數學模型計算結果進行比較與分析。結果表明:(1)數學模型與河工模型所得結果基本一致。(2)在不利水文條件下,河床普遍受沖刷。左側主深槽流速較大,潛洲左緣發(fā)生崩退情況;右槽河床沖刷幅度較大,潛洲的不穩(wěn)定加劇了對右槽河床的沖刷。研究結果可為在該河段進行過江隧道選址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文章來源】:人民長江. 2020,51(09)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6 頁
【部分圖文】:
長江南京河段示意
工程河段多年來匯流區(qū)兩支分泓存在一定幅度變化,匯流點也存在一定幅度上提下挫。由于局部大河勢調整,深泓平面變化較大,左支深泓多年來最大擺幅為430 m,右支深泓多年來最大擺幅略小,為120 m。經1998年拋石加固后,左支和右支深泓擺幅均限制在50 m內,匯流點上下移動幅度也收窄至150 m內,趨于穩(wěn)定。匯流點在大水沙年偏向江心,小水沙年明顯右移,貼近右岸。研究河段深泓高程縱向變化見圖2,從圖可見,最深點沿程逐步加深,隨年份逐步淤高。1965年時,潛洲規(guī)模較小,最深點達到-44 m,往下游高程逐步抬高;1976年,潛洲尾部大幅淤長,基本形成目前規(guī)模,上游河道由潛洲尾部隔成左右兩槽,最深點抬高至-30 m,下游側河道束窄,河道主槽逐步加深。從近幾十年幾次大水作用后效果來看:除1986年大水過后河床斷面最深點呈現較大淤積外,其余幾次大水后最深點都呈不同程度的刷深。2.4 岸線和深槽變化
式中:Δ為當量糙率;h為水深;ρs和ρ分別為泥沙和水密度;g為重力加速度;d為泥沙粒徑;m為指數;ε0和δ為待測值。表2 模型比尺公式及取值Tab.2 Scale of model 項目 取值 項目 取值 水平λL 500 流量λQ=λLλ Η 3/2 5×105 垂直λH 100 起動流速λV0 8.9~10.9 流速 λ V =λ Η 1 2 10 泥沙沉速λω 2 糙率 λ n =λ Η 2 3 /λ L 1 2 0.96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三峽水庫對長江中下游河流水文情勢影響評估[J]. 郭文獻,李越,卓志宇,張陵. 水力發(fā)電. 2019(05)
[2]長江大通站徑流量的豐平枯水年劃分探討[J]. 徐宇程,朱首賢,張文靜,周林. 長江科學院院報. 2018(06)
[3]長江口近期來水來沙量及輸沙粒徑的變化[J]. 付桂. 水運工程. 2018(02)
[4]長江大通站水沙年際變化分析[J]. 余雯,穆方方,曹恒亮. 上海水務. 2015(01)
[5]長江下游過江隧道河段最大沖刷深度預測研究[J]. 張為,李義天,袁晶. 水力發(fā)電學報. 2011(04)
[6]長江大通站徑流量變化特征分析[J]. 方娟娟,李義天,孫昭華,鄧金運. 水電能源科學. 2011(05)
[7]武漢漢江過江隧道河床演變及最大沖深預測[J]. 岳紅艷,谷利華,張杰. 人民長江. 2010(06)
[8]南京市緯三路過江通道橋梁方案研究[J]. 陳德柱,胡駿. 鐵道標準設計. 2009(06)
[9]錢塘江河口過江隧道河段極端洪水沖刷深度的預測[J]. 史英標,魯海燕,楊元平,曹穎. 水科學進展. 2008(05)
[10]珠江洲頭咀河段過江隧道工程極限沖刷模擬研究[J]. 何用,徐峰俊. 人民珠江. 2007(05)
本文編號:3348514
【文章來源】:人民長江. 2020,51(09)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6 頁
【部分圖文】:
長江南京河段示意
工程河段多年來匯流區(qū)兩支分泓存在一定幅度變化,匯流點也存在一定幅度上提下挫。由于局部大河勢調整,深泓平面變化較大,左支深泓多年來最大擺幅為430 m,右支深泓多年來最大擺幅略小,為120 m。經1998年拋石加固后,左支和右支深泓擺幅均限制在50 m內,匯流點上下移動幅度也收窄至150 m內,趨于穩(wěn)定。匯流點在大水沙年偏向江心,小水沙年明顯右移,貼近右岸。研究河段深泓高程縱向變化見圖2,從圖可見,最深點沿程逐步加深,隨年份逐步淤高。1965年時,潛洲規(guī)模較小,最深點達到-44 m,往下游高程逐步抬高;1976年,潛洲尾部大幅淤長,基本形成目前規(guī)模,上游河道由潛洲尾部隔成左右兩槽,最深點抬高至-30 m,下游側河道束窄,河道主槽逐步加深。從近幾十年幾次大水作用后效果來看:除1986年大水過后河床斷面最深點呈現較大淤積外,其余幾次大水后最深點都呈不同程度的刷深。2.4 岸線和深槽變化
式中:Δ為當量糙率;h為水深;ρs和ρ分別為泥沙和水密度;g為重力加速度;d為泥沙粒徑;m為指數;ε0和δ為待測值。表2 模型比尺公式及取值Tab.2 Scale of model 項目 取值 項目 取值 水平λL 500 流量λQ=λLλ Η 3/2 5×105 垂直λH 100 起動流速λV0 8.9~10.9 流速 λ V =λ Η 1 2 10 泥沙沉速λω 2 糙率 λ n =λ Η 2 3 /λ L 1 2 0.96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三峽水庫對長江中下游河流水文情勢影響評估[J]. 郭文獻,李越,卓志宇,張陵. 水力發(fā)電. 2019(05)
[2]長江大通站徑流量的豐平枯水年劃分探討[J]. 徐宇程,朱首賢,張文靜,周林. 長江科學院院報. 2018(06)
[3]長江口近期來水來沙量及輸沙粒徑的變化[J]. 付桂. 水運工程. 2018(02)
[4]長江大通站水沙年際變化分析[J]. 余雯,穆方方,曹恒亮. 上海水務. 2015(01)
[5]長江下游過江隧道河段最大沖刷深度預測研究[J]. 張為,李義天,袁晶. 水力發(fā)電學報. 2011(04)
[6]長江大通站徑流量變化特征分析[J]. 方娟娟,李義天,孫昭華,鄧金運. 水電能源科學. 2011(05)
[7]武漢漢江過江隧道河床演變及最大沖深預測[J]. 岳紅艷,谷利華,張杰. 人民長江. 2010(06)
[8]南京市緯三路過江通道橋梁方案研究[J]. 陳德柱,胡駿. 鐵道標準設計. 2009(06)
[9]錢塘江河口過江隧道河段極端洪水沖刷深度的預測[J]. 史英標,魯海燕,楊元平,曹穎. 水科學進展. 2008(05)
[10]珠江洲頭咀河段過江隧道工程極限沖刷模擬研究[J]. 何用,徐峰俊. 人民珠江. 2007(05)
本文編號:33485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uiwenshuili/3348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