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EC-RAS模型的漢江上游旬陽西段超長尺度古水文演化重建
【圖文】:
縣潘冢山,干流河道全長1577km,流域面積15.90×104km2。丹江口以上為漢江上游,是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水源區(qū),主流長925km,流域面積約9.52×104km2,穿行于秦嶺、大巴山之間變質巖區(qū),平均比降為0.6‰,河道蜿蜒曲折,峽谷與盆地交替出現(xiàn)(圖1a)。漢江上游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年平均氣溫在14~16℃。降水主要來源于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帶來的暖濕氣流,降水豐沛,多年平均年降水量830.9mm。降水季節(jié)相對集中于5~10月,且7~9月極易產(chǎn)生歷時短、強度大的暴雨,造成洪水災害。漢江上游干流安康水文站始建于1934年,其控制流域面積4.14×104km2,年平均流量568.78m3/s,年平均徑流總量17.94×109m3,實測最大洪峰流量31000m3/s,最高水位是259.3m(1983.07.31)。歷史調(diào)查最大洪水洪峰流量大約36000m3/s(1583.06),,最高水位259.59m。漢江上游支流眾多,呈羽毛狀水系,植被覆蓋較好,泥沙含量較小,推移質成分含量接近或者多于懸移質成分,泥沙主要來源于漢江上游兩岸的低中山、低山和丘陵區(qū)。據(jù)安康水文站記錄,年平均含沙量為1.38kg/m3,輸沙量為2.71×107t。2研究剖面特征漢江上游山高谷深,在旬陽段呂河口下游基巖峽谷,分布著狹窄的第一級河流階地,其性質為基座階地。該河段河槽寬度300~400m,兩岸均為陡崖或者陡坡。階地前沿高出平水位24~26m,海拔為239~241m。在羅家灘階地前沿,由于1983年夏季大洪水沖刷而發(fā)生崩塌,暴露出新鮮的地層剖面。剖面底部為具有二元結構特征的河流階地沉積層,在河流相沉積層之上,有晚更新世晚期風成黃土和全新世黃土-土壤層覆蓋。漢江上游旬陽西段羅家灘(LJT)全新世黃土-土壤剖面層次清楚,出露完整,未經(jīng)人為擾動,其土壤學和沉積學特征明顯(圖1b和c)。結合野
在風成黃土和古土壤剖面中,粒徑>0.1mm的沙級顆粒,往往能夠指示當?shù)厝祟惢顒佑绊懞偷乇韽搅髑治g與再沉積情況[21]。在旬陽西段LJT剖面>0.1mm的沙級顆粒含量介于0.37%~10.04%之間(圖2)。在各層中都夾雜有少量的棱角狀坡積巖屑。這是因為旬陽西段LJT剖面處于漢江河谷低階地,階地之上變質巖坡面風化物質會被暴雨徑流攜帶參與階地風成黃土和古土壤的堆積過程。但是這并沒有改變階地風成沉積覆蓋層的基本性質。其中在晚更新世馬蘭黃土層(L1)和全新世早期過渡性黃土層(Lt)中,沙級顆粒當中還有較多的鈣結核。這是由于全新世中期古土壤(S0)成壤過程當中,大量CaCO3成分被淋溶下移在此淀積成為結核。在沙級顆粒含量曲線上古洪水SWD層位多表現(xiàn)出顯著的峰值,主要由純凈的磨圓度很好的沙級顆粒組成,這很好的反映了它們作為河流洪水表2漢江上游旬陽西段羅家灘(LJT)剖面粒度特征值分析結果Tab.2Grain-sizeAnalysisoftheLJTHoloceneProfileintheWestXunyangReachintheUpperHanjiangRiverValley地層層位<2(μm,%)2~16(μm,%)16~63(μm,%)63~125(μm,%)>125(μm,%)Md(μm)Mz(μm)SkKgS現(xiàn)代表土層(MS)17.8347.4931.432.310.949.357.840.210.941.41近代黃土層上部(L0上)17.9647.9231.042.260.829.237.810.210.951.40古洪水滯流沉積層(SWD4)14.1351.1132.171.960.6310.128.820.221.031.22近代黃土層下部(L0下)18.5347.4131.162.190.729.147.670.220.931.43古洪水滯流沉積層(SWD3)16.8543.6535.072.651.7811.018.820.260.971.42全新世中期古土壤層上部(S0上)17.6144.7331.194.182.3010.178.490.180.991.47古洪水滯流沉積層(SWD2)13.8336.8132.289.177.9115.5613.690.131.041.55全新世中期古土壤層下部(S0下)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譚亮成;蔡演軍;安芷生;程海;易亮;艾思本;;石筍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記錄的陜南地區(qū)4200~2000a B.P.高分辨率季風降雨變化[J];第四紀研究;2014年06期
2 蘇雪銳;高喜永;郭亞軍;;漢江上游徑流時空演變規(guī)律分析[J];水利科技與經(jīng)濟;2010年10期
3 殷淑燕;王海燕;王德麗;黃春長;;陜南漢江上游歷史洪水災害與氣候變化[J];干旱區(qū)研究;2010年04期
4 衛(wèi)金容;;漢江上游梯級開發(fā)對水文站網(wǎng)的影響及對策[J];陜西水利;2010年01期
5 蔡新玲;孫嫻;喬秋文;姜創(chuàng)業(yè);毛明策;;氣候變化對漢江上游徑流的影響[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8年04期
6 張楷;;漢江上游暴雨洪水特性研究[J];災害學;2006年03期
7 邵曉華;汪永進;程海;孔興功;吳江瀅;;全新世季風氣候演化與干旱事件的湖北神農(nóng)架石筍記錄[J];科學通報;2006年01期
8 沈玉昌;漢水河谷的地貌及其發(fā)育史[J];地理學報;1956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石曉靜;查小春;郭永強;石彬楠;;基于GIS的漢江上游安康市洪水災害風險評價[J];山東農(nóng)業(yè)科學;2017年06期
2 張玉柱;黃春長;龐獎勵;查小春;周亞利;石彬楠;李曉剛;;基于HEC-RAS模型的漢江上游旬陽西段超長尺度古水文演化重建[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7年05期
3 石曉靜;查小春;劉嘉慧;王光朋;;基于云模型的漢江上游安康市洪水災害風險評價[J];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17年03期
4 姚正蘭;謝和林;宋芳;;遵義市暴雨氣候特征分析[J];貴州氣象;2017年02期
5 劉超;李寒松;成定北;李志安;呂亞軍;白存江;;基于濾食魚類天然產(chǎn)力的安康庫區(qū)生態(tài)負荷量測定[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17年11期
6 劉靜;殷淑燕;;中國古文獻記載中“死者萬計”事件的時空特征與原因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2017年02期
7 胡慶;董文欽;余松;雷東寧;喬岳強;蔡永建;王秋良;;漢江鄖陽段河流階地發(fā)育特征及新構造運動意義[J];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17年02期
8 毛沛妮;龐獎勵;黃春長;查小春;周亞利;郭永強;胡慧;劉濤;;漢江上游黃土常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及區(qū)域對比[J];地理學報;2017年02期
9 聶曉;丁玲玲;;CMIP5RCP情景下漢江上游流域徑流對氣候變化的響應[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7年02期
10 石曉靜;查小春;;基于云模型的安康市洪水災害風險評價[J];江西農(nóng)業(yè)學報;2017年01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殷淑燕;王海燕;王德麗;黃春長;;陜南漢江上游歷史洪水災害與氣候變化[J];干旱區(qū)研究;2010年04期
2 馬龍;吳敬祿;;新疆湖泊沉積記錄的氣候水文變化及其環(huán)境效應[J];干旱區(qū)研究;2009年06期
3 李雙林;王彥明;郜永祺;;北大西洋年代際振蕩(AMO)氣候影響的研究評述[J];大氣科學學報;2009年03期
4 李思悅;劉文治;顧勝;韓鴻印;張全發(fā);;南水北調(diào)中線水源地漢江上游流域主要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及對策[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09年03期
5 殷淑燕;黃春長;;唐代長安與洛陽都城水旱災害對比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08年11期
6 曹輝;黃強;暢建霞;張洪波;;黑河徑流時空演變規(guī)律分析[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2008年05期
7 李明新;呂孫云;徐德龍;;漢江上游水資源量變化趨勢分析[J];人民長江;2008年17期
8 蔡新玲;孫嫻;喬秋文;姜創(chuàng)業(yè);毛明策;;氣候變化對漢江上游徑流的影響[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8年04期
9 丁一匯;;人類活動與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對水資源的影響[J];中國水利;2008年02期
10 邵天杰;趙景波;;關中平原近200年來洪澇災害研究[J];干旱區(qū)研究;2008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之麟,趙東昌;漢江上游干流水電建設的回顧與展望[J];水力發(fā)電;1991年02期
2 李桃英;殷峻暹;張麗麗;趙紅莉;;漢江上游徑流演變趨勢及影響因素分析[J];人民長江;2011年09期
3 趙東昌;漢江上游干流梯級水電站的建設[J];陜西水力發(fā)電;1986年02期
4 王學琪;;漢江上游流域暴雨洪水特征[J];陜西水利;1988年01期
5 王學琪;;漢江上游地區(qū)水文概況[J];水文;1988年06期
6 李萬緒;試論漢江上游(陜西省境)干流梯級的最佳開發(fā)程序[J];陜西水力發(fā)電;1989年04期
7 李萬緒;漢江上游洪水的統(tǒng)計特征[J];大壩與安全;1993年04期
8 趙紅莉;陳寧;蔣云鐘;魯帆;張雙虎;;漢江上游水資源時空演變及成因分析[J];南水北調(diào)與水利科技;2009年06期
9 劉俊新;侯欽磊;陳姍姍;;漢江上游降雨變化時空分析[J];地下水;2011年06期
10 王寶基;搞好電航結合加快漢江上游開發(fā)[J];陜西水力發(fā)電;199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殷淑燕;黃春長;;漢江上游近50年來降水變化與暴雨洪水發(fā)生規(guī)律[A];地理學核心問題與主線——中國地理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慶典論文摘要集[C];2011年
2 賀懿華;王曉玲;金琪;韋惠紅;;2005年漢江上游秋澇環(huán)流條件和水汽場特征分析[A];2006年湖北省氣象學會學術年會暨湖北省第一屆防雷論壇學術論文詳細文摘匯集[C];2006年
3 周新春;沈滸英;段紅;;漢江上游中期過程雨量及來水量預報方案研究[A];第三屆湖北省科技論壇氣象分論壇暨2005年湖北省氣象學會學術年會學術論文詳細文摘匯集[C];2005年
4 王旭仙;武麥鳳;;漢江上游一次致洪暴雨過程的診斷分析[A];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天氣預報預警和影響評估技術分會場論文集[C];2007年
5 徐愫蓮;楊睿敏;張小峰;王國棟;;漢江上游盛夏汛雨開始期預報方法研究[A];陜西省氣象學會2006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6 盧珊;王百朋;賀皓;李建科;高紅燕;;漢江上游汛期面雨量氣候特征及其變化規(guī)律[A];第31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6 大氣成分與天氣、氣候變化[C];2014年
7 唐士梅;;漢中市“一江兩岸”城市規(guī)劃對漢江上游水質的影響及其對策的法律思考[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環(huán)經(jīng)濟立法研究——2005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論文集(第一冊)[C];2005年
8 馬登清;;對漢江上游干流梯級開發(fā)的一些看法[A];第五屆水能規(guī)劃及動能經(jīng)濟專業(yè)委員會2002年年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本報記者 劉慧;在漢江上游建生態(tài)保護與發(fā)展示范區(qū)[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11年
2 竹溪縣公路段 盧繼安;治理漢江上游水污染刻不容緩[N];湖北日報;2002年
3 記者 李元浩;漢江水資源保護力度亟待加強[N];工人日報;2005年
4 本報記者 陸銘;以精準預報科學應汛[N];中國氣象報;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李欣;漢江上游鄖縣盆地風成黃土成壤特征及氣候響應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5年
2 姬霖;漢江上游東漢時期特大歷史洪水考證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6年
3 彭維英;漢江上游歷史時期主要氣象災害特征及其社會影響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4 王紀偉;基于In-VEST模型漢江上游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功能及其動態(tài)評價研究[D];西北大學;2014年
5 徐禮山;清代漢江上游的商品流通與市場體系[D];西北大學;2004年
6 陳歡;漢江上游氣候及土地利用變化的水文效應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
7 張鈺敏;歷史時期以來漢江上游自然災害的社會影響與應對措施[D];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5848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uiwenshuili/2584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