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抗震規(guī)范下重力壩抗震安全性能分析
本文選題:抗震設計規(guī)范 切入點:反應譜法 出處:《人民長江》2017年01期
【摘要】:結合新修訂的《水電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規(guī)范》(NB35047-2015)與原來的《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規(guī)范》(DL5073-2000),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分析了新舊規(guī)范下重力壩地震動應力、動位移與動加速度的分布規(guī)律。研究結果表明:與采用原規(guī)范計算得到的結果相比,采用修訂規(guī)范后,各壩型基頻對應的反應譜放大系數(shù)增大,計算出的壩頂動位移有所增大,而壩頂動加速度反應卻呈現(xiàn)降低趨勢;建基面部位地震動應力反應有所增大;壩頭部位的地震動應力反應有所降低;壩頭部位以下的上、下游壩面地震動應力有所增大。結論為工程設計人員利用新抗震規(guī)范對重力壩進行抗震安全性評價提供了參考。
[Abstract]:Combined with the newly revised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hydraulic structures in Hydropower Engineering (NB35047-2015) and the original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hydraulic structures (DL5073-2000), the seismic stresses of gravity dams under the new and old codes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mode decomposition response spectrum method.The distribution of dynamic displacement and acceler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original code, the magnification factor of the response spectrum corresponding to the foundation frequency of each dam type increases and the calculated dynamic displacement of the dam top increases after adopting the revised code.But the dynamic acceleration response of the dam is decreasing; the stress response of the ground motion on the face of the foundation has increased; the response of the ground motion stress at the head of the dam has been reduced; and the ground motion stress of the upper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dam is increased under the head of the dam.The conclusion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engineering designers to evaluate the seismic safety of gravity dams by using the new seismic code.
【作者單位】: 大連理工大學海岸與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大連理工大學水利工程學院;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項目(2013CB035905)
【分類號】:TV642.3;TV3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天祥;《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宣貫研討班在成都市舉辦[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3年01期
2 董蘋;;國家最新《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在國內執(zhí)行[J];郵電設計技術;2009年01期
3 ;《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國家標準發(fā)布[J];煤氣與熱力;2010年12期
4 ;新版《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實施[J];墻材革新與建筑節(jié)能;2011年02期
5 ;關于對《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和《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有關內容的局部修改意見[J];建筑結構;1992年05期
6 龔思禮;建筑結構抗震設計基本要求的新規(guī)定——《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修訂簡介(一)[J];工程抗震;1998年04期
7 陳國興;中國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的演變與展望[J];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03年01期
8 鮑海英;;我國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09年01期
9 曾紀鵬;古松;;我國現(xiàn)行幾種抗震設計規(guī)范的比較[J];四川建筑;2009年01期
10 聞久成;;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中有關條文的理解問題[J];電力勘測設計;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培敏;姚令侃;;《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guī)范》修訂的幾點建議[A];第三屆全國巖土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9年
2 竇慧娟;李新樂;;抗震設計規(guī)范之近斷層中小地震影響[A];第十三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冊)[C];2004年
3 朱國祥;陳剛;;從實際地震的加速度譜看我國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譜[A];第二屆全國巖土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4 孫洪鵬;馬煒言;;《構筑物抗震設計規(guī)范》在鍋爐鋼結構設計中的應用[A];中國鋼結構協(xié)會鍋爐鋼結構分會論文集(第三期·2009年)[C];2009年
5 嚴奉婷;張炎;;中美抗震設計規(guī)范地震作用主要參數(shù)比較和轉換[A];中國鋼結構協(xié)會鍋爐鋼結構分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2年
6 許晶;逯曄;張林振;周袁凱;;關于《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中幾個問題的討論[A];建筑結構高峰論壇——復雜建筑結構彈塑性分析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7 王東升;馮啟民;;修訂公路橋梁抗震設計規(guī)范淺見[A];第九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卷[C];2000年
8 葉耀先;;抗震設計規(guī)范與鑒定標準的進展(綜述)[A];中國地震學會第二屆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1984年
9 范立礎;;城市橋梁抗震設計規(guī)范中若干問題——第九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特邀報告[A];第九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Ⅰ卷[C];2000年
10 陳厚群;;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規(guī)范的修編[A];現(xiàn)代水利水電工程抗震防災研究與進展(2011年)[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記者 張劍雯;我省加強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工作[N];山西經濟日報;2011年
2 本報記者 劉揚;50歲以上建筑應定期“體檢”[N];北京日報;2008年
3 葛云;倒塌的建筑在哭泣[N];中國房地產報;2008年
4 沈虎子;建房:嚴禁使用“傷心板”[N];涼山日報(漢);2008年
5 民進中央主席 嚴雋琪;按高標準建設邊遠貧困地區(qū)學校[N];人民日報;2008年
6 馬琳;災區(qū)亟需過渡板房原材料[N];中國房地產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耿淑偉;抗震設計規(guī)范中地震作用的規(guī)定[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胡興;中歐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條款對比分析[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2 藺明河;對當代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發(fā)展趨向的分析與思考[D];西安理工大學;2006年
3 張敏紅;中國公路橋梁抗震設計規(guī)范的變遷及對比研究[D];長安大學;2010年
4 孫雨;《構筑物抗震設計規(guī)范》修訂版的經濟性分析[D];中冶集團建筑研究總院;2007年
5 趙朝林;新舊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對比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3年
6 丁于強;基于現(xiàn)行《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的無支撐鋼框架離散變量的抗震優(yōu)化設計[D];廣西工學院;2011年
7 周長安;基于平面規(guī)則鋼筋混凝土杠架結構的新舊抗震設計規(guī)范對比研究[D];重慶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17103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uiwenshuili/1710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