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明清中朝使行路線遼東區(qū)城鎮(zhèn)空間結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1-17 20:51
中朝兩國自古以來有很長的交往淵源,以文化認同為紐帶跨越明清兩朝,并逐漸形成了一條較為固定,具有很深文化根基的交往線路,從1369年明代正式冊封體系開始,中朝使行路線數(shù)度改易,明清易朝后,朝鮮被迫奉旨納貢于清。因盛京為陪都,熱河為重要避暑夏宮,皇家常行謁拜避暑之事,所以使臣的朝貢參儀活動地具有多樣性。對遼東段使行路線沿線城市及建筑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沿途古城鎮(zhèn)、村落由于歷史變遷和過度開發(fā),建筑文化遺產(chǎn)正在大量消失。使行路線蘊涵的文化價值已被世界范圍內(nèi)的韓朝學者所關注,而我國對于這方面挖掘整理尚處于起步階段,面對正在消失的文化遺產(chǎn),這條文化路線及沿途遺產(chǎn)亟待保護和搶救;谝陨犀F(xiàn)狀問題,本文主要從使行路線、城市空間結構、保護緩沖區(qū)構成及保護建筑特征三個方面研究明清中朝遼東段線路及遺產(chǎn)文化。第一方面,使行線路分析:通過資料分析與實地調(diào)研相結合的方式對明清中朝使行路線進行探究,以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特點、及相關歷史事件,對遼東段使行路線進行定位、分析,針對原有道路被改變、被覆蓋等現(xiàn)狀困境,輔助應用GIS分析軟件,根據(jù)遼東地區(qū)特有的地形地貌分析使行路線,并判定歷史站點與計算路線之間差異的原因,對線路進行還原...
【文章來源】: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黑龍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12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明朝使行陸路海陸路線
經(jīng)過盛京(圖 1-2、表 1-2),在經(jīng)過太子河站后向北經(jīng)盛京,于中山堡匯合。表 1-2 明清使行沿線城市[39]城市 建造時間 經(jīng)行時期 地理位置 建筑等級九連城 1596 明清 今丹東市東北“九連城” 堡城湯站堡 1496 明清 今鳳城縣東南“湯山城” 驛城鳳凰城 1481 明清 今遼寧省鳳城縣 衛(wèi)城薛禮站 — 明清 今鳳城縣西北“薛禮” 堡城通遠堡 1481 明清 今鳳城縣西北“通遠堡” 堡城連山關 — 明清 今本溪市南“連山關” 關城甜水站 — 明清 今遼陽縣東南“甜水” 堡城浪子山站 — 明清 今本溪市西北“浪子山站” 堡城太子河站 — 明清 今太子河旁 堡城遼陽 1372 明 今遼陽市老城 都指揮使司遼陽北城 1379 明 今遼陽市老城以北 同上鞍山驛 1387 明 今遼陽市西北“鞍山” 驛城海州衛(wèi) 1376 明 今鞍山市南部“海城縣” 衛(wèi)城牛莊驛 1623 重建 明 今海城縣西北“牛莊” 驛城
論文研究框架
本文編號:2983574
【文章來源】: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黑龍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12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明朝使行陸路海陸路線
經(jīng)過盛京(圖 1-2、表 1-2),在經(jīng)過太子河站后向北經(jīng)盛京,于中山堡匯合。表 1-2 明清使行沿線城市[39]城市 建造時間 經(jīng)行時期 地理位置 建筑等級九連城 1596 明清 今丹東市東北“九連城” 堡城湯站堡 1496 明清 今鳳城縣東南“湯山城” 驛城鳳凰城 1481 明清 今遼寧省鳳城縣 衛(wèi)城薛禮站 — 明清 今鳳城縣西北“薛禮” 堡城通遠堡 1481 明清 今鳳城縣西北“通遠堡” 堡城連山關 — 明清 今本溪市南“連山關” 關城甜水站 — 明清 今遼陽縣東南“甜水” 堡城浪子山站 — 明清 今本溪市西北“浪子山站” 堡城太子河站 — 明清 今太子河旁 堡城遼陽 1372 明 今遼陽市老城 都指揮使司遼陽北城 1379 明 今遼陽市老城以北 同上鞍山驛 1387 明 今遼陽市西北“鞍山” 驛城海州衛(wèi) 1376 明 今鞍山市南部“海城縣” 衛(wèi)城牛莊驛 1623 重建 明 今海城縣西北“牛莊” 驛城
論文研究框架
本文編號:29835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gjslw/2983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