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空間網(wǎng)格結構的魯棒性研究
本文選題:大跨度空間網(wǎng)格結構 + 魯棒性; 參考:《浙江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摘要】:結構魯棒性問題的研究始于1968年英國倫敦Ronan Point公寓大樓因煤氣爆炸導致結構東南角出現(xiàn)自上到下局部連續(xù)坍塌。在“9.11”事件中,世貿(mào)中心大樓遭受恐怖襲擊而發(fā)生連續(xù)坍塌使得結構魯棒性問題重新引起學者和工程師的重視。盡管國內(nèi)外很多學者分別提出了基于結構屬性和結構性能的魯棒性指標,但是每種指標都有自身的缺陷,所以學術界對衡量結構魯棒性的定量指標尚未達成一致意見。 本文將大跨度空間網(wǎng)格結構在動力荷載作用下的動力學方程轉化成狀態(tài)空間方程,利用現(xiàn)代控制理論及矩陣相關知識解釋結構的魯棒性和判別結構響應對于矩陣元素攝動的敏感性,最終提出了結構魯棒性指標。針對于本文中的大跨度空間網(wǎng)架結構,上弦桿和下弦桿的縱向桿件對結構的魯棒性影響更大;離支座較近的腹桿對結構魯棒性影響更大。本文采用剩余影響系數(shù)分析網(wǎng)架結構并且驗證所提出的魯棒性指標的有效性。 對于結構在初始損傷下的動態(tài)響應的計算,本文介紹了三種基本解法:一般解法、迭代解法、精確解法。結構的魯棒性研究采用動力分析方法的結果是最準確的,但是動力分析方法計算復雜,導致計算效率較低。因此,在引入荷載增大系數(shù)和動力增大系數(shù)的同時,采用靜力分析方法代替動力分析方法是一種有效的簡化計算辦法。本文以具體的網(wǎng)架結構為例,給出了荷載增大系數(shù)和動力增大系數(shù)的參考取值為1.2~1.6。結構的魯棒性設計不僅需要從定量上加以計算分析,而且需要從定性上了解加強結構魯棒性的措施。本文從提高構件的延性,加強網(wǎng)格結構節(jié)點的構造和可靠連接;確保結構擁有多條傳荷路徑;增加冗余度等方面著重闡述,進一步確保結構具有充分的魯棒性。
[Abstract]:The study of structural robustness began in 1968 when the Ronan Point apartment building in London, England, collapsed continuously from top to bottom in the southeastern corner of the structure due to gas explosion. In the "9.11" incident, the continuous collapse of the World Trade Center Building caused by terrorist attacks made the problem of structural robustness pay more attention to by scholars and engineers. Although man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put forward the robustness index based on structural attributes and structural performance, each index has its own shortcomings, so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not reached a consensus on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to measure structural robustness. In this paper, the dynamic equations of long-span spatial grid structures under dynamic loads are transformed into state-space equations. Based on the modern control theory and matrix related knowledge, the robustness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tructural response to the perturbation of the matrix elements are explained. Finally, the structural robustness index is proposed. For the long-span space truss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the longitudinal members of the upper chord and the lower chord have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robustness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web bar near the support has a greater effect on the robustness of the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the residual influence coefficient is used to analyze the grid structure and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robustness index. For the calculation of dynamic response of structures under initial damag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ree basic solutions: general solution, iterative solution and accurate solution. The result of dynamic analysis method is the most accurate, but the calculation of dynamic analysis method is complicated, resulting in low efficiency. Therefore, it is an effective and simplified method to use static analysis method instead of dynamic analysis method while introducing load increasing coefficient and dynamic increasing coefficient. Taking the concrete truss structure as an example, the reference values of load increasing coefficient and dynamic increasing coefficient are given in this paper. The reference value is 1. 2 ~ 1. 6. The robust design of the structure not only needs to b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but also needs to understand qualitatively th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robustness of the structu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improving the ductility of the component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reliable connection of the nodes of the grid structure, ensuring that the structure has multiple load transfer paths, increasing redundancy, and so on, to further ensure that the structure has sufficient robustness.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TU39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小峰;陳國華;;基于復雜網(wǎng)絡的供應鏈魯棒性分析[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S2期
2 權維利;姚曉先;林凡;;沖壓式氣動系統(tǒng)PWM線性化控制及其魯棒性分析(英文)[J];系統(tǒng)仿真學報;2008年19期
3 孫世巖;邱志明;張雄飛;;多屬性決策魯棒性評價的仿真方法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06年12期
4 葛寶明,蔣靜坪;永磁同步電動機傳動系統(tǒng)的模型算法控制[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1999年10期
5 胡學武,盛小明;電液位置控制系統(tǒng)的魯棒性分析[J];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2005年04期
6 歐海英,張為華,李曉斌;圖形變形法在固體火箭發(fā)動機設計優(yōu)化中的應用[J];推進技術;2005年04期
7 田沛;張兆祥;;基于MPDFRFT的數(shù)字水印算法[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6期
8 云永旺;陳力奮;唐國安;;基于動柔度修改的軸向振動控制系統(tǒng)魯棒性分析[J];振動與沖擊;2009年12期
9 王子棟,,李羅文,錢雄平;不確定連續(xù)系統(tǒng)穩(wěn)定魯棒性分析的代數(shù)方法[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1995年06期
10 莊鵬;姚正秋;;六自由度繩索懸掛式并聯(lián)機器人工作空間和魯棒性研究[J];機械科學與技術;200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志強;孫立明;;R銉ssler系統(tǒng)Hopf分岔控制的魯棒性分析[A];第十三屆全國非線性振動暨第十屆全國非線性動力學和運動穩(wěn)定性學術會議摘要集[C];2011年
2 陳強;唐雁;劉哲;;三維模型盲水印技術及魯棒性分析[A];2008年計算機應用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8年
3 孫明瑋;陳增強;袁著祉;;廣義預測控制的魯棒性機理分析[A];1998年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1998年
4 張凌波;吳敏;余中;;一類廣義非線性系統(tǒng)的魯棒性分析[A];第二十屆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上)[C];2001年
5 俞新堯;陳宗基;;自適應非線性控制系統(tǒng)及其魯棒性分析[A];1993中國控制與決策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3年
6 俞新堯;陳宗基;;魯棒自適應控制系統(tǒng)[A];1996中國控制與決策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6年
7 孫世巖;邱志明;劉忠;;ELECTRE-Ⅲ權重參數(shù)的魯棒性分析方法[A];科學發(fā)展觀與系統(tǒng)工程——中國系統(tǒng)工程學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田森平;陳定喜;田輝平;;一類廣義系統(tǒng)的迭代學習控制算法及其魯棒性[A];第二十七屆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2008年
9 呂躍飛;戴冠中;;關于H~∞狀態(tài)反饋控制通解的表達式及中心解的魯棒性分析[A];1993中國控制與決策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3年
10 趙昀;榮岡;王樹青;;預測函數(shù)控制PFC的穩(wěn)定性及魯棒性分析[A];1998年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199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孫濤邋通訊員 劉宏;標準廠房的“標準”[N];恩施日報;2008年
2 劉錫良;我國網(wǎng)架結構的應用與發(fā)展[N];建筑時報;2007年
3 京季邋郭超;西寧電網(wǎng)將進入特高電壓時代[N];青海日報;2008年
4 王梅珍 趙雷;延安供電局投資八億元完善電源布點和網(wǎng)架結構[N];延安日報;2007年
5 趙軍寶 徐謙;加快主網(wǎng)建設 完善網(wǎng)架結構[N];華東電力報;2010年
6 金振文;天津電網(wǎng)今年投資82.9億元[N];國家電網(wǎng)報;2007年
7 記者 楊麒鈺;360億刷新云南電網(wǎng)網(wǎng)架結構[N];云南經(jīng)濟日報;2006年
8 記者 鄭水松 通訊員 朱育新;遂昌今年投資2.14億建電網(wǎng)[N];麗水日報;2006年
9 張敬軍邋黃德豐 李勇;固鎮(zhèn)供電著力優(yōu)化資源配置[N];中國電力報;2007年
10 通訊員 朱劍;區(qū)內(nèi)電網(wǎng)建設改造如火如荼[N];嘉興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曾高榮;數(shù)字水印的魯棒性評測建模和算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0年
2 王彬;基于U模型的非線性系統(tǒng)魯棒性分析及控制方法研究[D];燕山大學;2012年
3 張譽鐸;連續(xù)發(fā)酵非線性混雜系統(tǒng)的魯棒性分析與并行優(yōu)化[D];大連理工大學;2012年
4 徐曼;基于智能融合模型的心臟病急救決策魯棒性研究[D];天津大學;2011年
5 龔濤;免疫計算的建模與魯棒性分析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6 卜旭輝;數(shù)據(jù)驅動無模型自適應控制與學習控制的魯棒性問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7 邢濤;嵌入式技術創(chuàng)新魯棒性問題及策略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7年
8 葉賓;復雜量子動力學系統(tǒng)的量子計算魯棒性研究[D];江南大學;2008年
9 李贛平;基于智能計算的過程控制與優(yōu)化若干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10 鄧趙紅;基于神經(jīng)模糊的模式識別的幾個問題的研究[D];江南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熊前錦;大跨度空間網(wǎng)格結構的魯棒性研究[D];浙江大學;2013年
2 戴丹丹;三羥基丙醛對兩種酶抑制區(qū)域的混雜系統(tǒng)的魯棒性與辨識[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3 李登;基于魯棒性的教學樓建筑受力性能分析[D];湖南大學;2011年
4 張作陽;基于魯棒性分析推斷三羥基丙醛對兩種酶的抑制作用[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5 沈永強;基于離散變量的大跨度網(wǎng)架結構力學分析與優(yōu)化設計[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6 劉曉娟;基于累積損傷理論的焊接球節(jié)點網(wǎng)架結構疲勞壽命估算[D];太原理工大學;2010年
7 楊婷婷;時滯不穩(wěn)定過程的魯棒分析與控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06年
8 徐嵬;空間網(wǎng)殼及網(wǎng)架結構動力檢測分析[D];大連理工大學;2005年
9 張濤;四點支撐網(wǎng)架結構的消能減震研究[D];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10 吳婷婷;寧波國際會展中心網(wǎng)架結構多維多點激勵地震響應分析及隔震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0867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gjslw/2086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