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震損風險仿真實驗交互機制
本文關鍵詞:地下工程震損風險仿真實驗交互機制
更多相關文章: 地下工程 地震 風險仿真 交互機制 統(tǒng)一建模語言
【摘要】:為了解決地下工程震損多風險仿真實驗和集成推理的共享與可擴展問題,利用模型驅動方法建立了地下工程震損風險仿真實驗的知識、行為、推理、數(shù)據(jù)交互機制。以模型界定地下工程震損風險仿真實驗的功能和服務結構,應用UML用例描述系統(tǒng)的需求及其設計目標,抽象地下工程震損風險仿真實驗的對象和系統(tǒng)類,設計復雜工程優(yōu)化分解與組合的工程風險計算交互模式,建立風險計算序列化、活動描述機制,將仿真實驗的功能和約束反映到UML模型,給出適應仿真實驗四階段推理的四級數(shù)據(jù)流交互設計,為后續(xù)仿真分析系統(tǒng)設計和推理計算提供了堅實的信息交互基礎。
【作者單位】: 解放軍理工大學野戰(zhàn)工程學院;解放軍理工大學指揮信息系統(tǒng)學院;
【關鍵詞】: 地下工程 地震 風險仿真 交互機制 統(tǒng)一建模語言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308541) 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BK20130066)
【分類號】:P315.9;TP391.9
【正文快照】: 0引言應用計算機仿真技術針對地震復雜系統(tǒng)建立仿真模型,已成為研究震害復雜系統(tǒng)求解的重要手段,具有可行、安全、經(jīng)濟、方便等特點,如文獻[1]利用虛擬三維仿真建模技術、動力學動畫技術和場景渲染技術來再現(xiàn)地震災害形成過程及其引發(fā)的系列次生災害,文獻[2]仿真分析高拱壩地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景龍;李術才;李樹忱;;地下工程的風險分析研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8年05期
2 姚宇輝;;對地下工程施工關鍵技術的探討[J];民營科技;2008年10期
3 曹元兵;靳茂虎;劉斌;;地下工程中常見地質災害防治[J];城市地質;2009年04期
4 王鳳山;;地下工程搶修作業(yè)計劃與控制要求及其策略研究[J];系統(tǒng)科學學報;2010年04期
5 韓現(xiàn)民;朱桃杏;高新強;孫明磊;劉志春;;高校教育中教研團隊的建設與作用——以地下工程教研團隊為例[J];科技信息;2011年05期
6 郭青偉;李玉濤;;探索地下工程一體化教學體系[J];內江科技;2011年11期
7 陸春昌;;地下工程的主要風險與規(guī)避研究[J];科技信息;2013年08期
8 王福祿;;探討地下工程的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前景[J];科技資訊;2013年23期
9 倪德祥,陳孝培;上海地下工程的技術問題[J];上海地質;2000年01期
10 劉艷鳳;邵雪峰;;地下工程的施工技術及其對未來的發(fā)展展望[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年1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_5吉佐;侯秉承;;地下工程風險分攤與保險[A];第一屆海峽兩岸隧道與地下工程學術與技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1999年
2 羅天碧;;漢南花崗巖某地下工程編錄體會[A];地下工程經(jīng)驗交流會論文選集[C];1982年
3 ;《地下工程與隧道》首屆理事會[A];重大隧道、地鐵及地下工程的防水排水技術——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與地下工程分會防水排水專業(yè)委員會第十四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4 ;歡迎訂閱2010年《地下工程與隧道》雜志[A];重大隧道、地鐵及地下工程的防水排水技術——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與地下工程分會防水排水專業(yè)委員會第十四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5 陶要彬;劉學輝;;地下工程逆做法施工淺談[A];土木建筑學術文庫(第10卷)[C];2008年
6 郭陜云;;論我國隧道和地下工程技術的研究和發(fā)展[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十一屆、隧道及地下工程分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郭陜云;;探詢隧道及地下工程技術研究的基本課題[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會第十五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王起偉;袁麗;董嫻;連慧亮;王婧;;地下工程中氡的防治措施[A];綠色設計 創(chuàng)新 實踐——第5屆全國建筑環(huán)境與設備技術交流大會文集[C];2013年
9 姚源道;劉忠義;;地下工程堵漏防水出現(xiàn)問題的分析[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學會第七屆年會暨北京西單地鐵車站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C];1992年
10 王明年;關寶樹;;地下工程的施工力學分析[A];第八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Ⅰ卷)[C];199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丁化;地下工程風險控制成為關注焦點[N];建筑時報;2007年
2 楊峰;地下工程用除濕空調機通過技術鑒定[N];中華建筑報;2004年
3 楊峰;地下工程用除濕空調機通過技術鑒定[N];中華建筑報;2004年
4 李代祥 陳文廣;究竟還有多少地下工程“欠賬”[N];中國財經(jīng)報;2010年
5 宋世斌;隧道的未來:環(huán)保安全節(jié)能[N];中國交通報;2010年
6 何麗;都市地下工程的尖兵[N];中國企業(yè)報;2000年
7 天津市勘察院院長 李文春;防微杜漸 科學認識綜合技術在地下工程風險控制中的重要作用[N];天津日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涂露芳;八年磨礪攻克北京最難地下工程[N];北京日報;2013年
9 張強 楊斌 方穎 李成剛;地下工程節(jié)能設計不容忽視[N];中國建設報;2012年
10 記者 新月 通訊員 徐詞;“新南環(huán)”首幢回遷房地下工程完工[N];蘇州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王志新;地下工程中土參與作用的結構承載力性能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2 李曉燕;中國地下工程氡污染及其健康危害評價[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學研究所);2005年
3 李明;山嶺隧道與地下工程健康評價理論研究及應用[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4 伍國軍;地下工程錨固時效性及可靠性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2009年
5 程雪松;地下工程中若干失穩(wěn)破壞問題的機理和冗余度研究[D];天津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美坡;基于ANSYS二次開發(fā)地下工程材料非線性有限元分析[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2 張憲強;地下工程明挖法近接既有建筑的理論分析及數(shù)值模擬[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3 李志超;明挖法地下工程與近接既有建筑位移影響分析[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4 郝海亮;精密導向技術在地下工程中的應用[D];大連海事大學;2014年
5 羅建飛;基于非線性本構模型的地下工程高效有限元算法研究及應用[D];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
6 于素慧;基于蓋挖逆作法的地下工程近接施工影響分析[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2年
7 盧山;地下工程位移反分析及開挖順序優(yōu)化方法研究[D];湖南大學;2006年
8 葉敬彬;地下工程高效和局部精度降低算法研究與應用[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9 王孝健;高地應力區(qū)地下工程圍巖變形破壞模式研究[D];長安大學;2013年
10 劉靖華;地下工程施工力學若干理論及計算方法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6318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631851.html